拓宽生态文艺批评理论的新视野 ——评胡志红《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理论研究》
自新时期文学以来,一批富于强烈思想自觉和探索意识的文艺理论家积极而主动地思索新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并以此为基点,深入探寻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方略,创建出具有完整意义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对于生态文艺批评理论而言,它无疑是构成这种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涌现出曾繁仁、鲁枢元、曾永成等生态文艺理论家,他们或以当代中国首部生态美学理论著述,或以中国当代生态意识全面觉醒的奠基之作,或以对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的卓越见地,力显出作为开拓者的独特意义。
上述理论家及其主要著作,不仅构成当代中国生态文艺批评史上开天辟地的理论标识,同时也是对后来大批从事生态文艺理论工作者的深层召唤。那么,作为一名富于问题意识的后来者,将从何种理论视野出发,提出怎样的创新论题,表达怎样的前沿思想,既能够充分表现出对前代理论家生态文艺思想的赓续,又可以尽力展示出富有崭新意义的大胆突破,这无疑是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胡志红的做法是:把自己的学术目光聚焦于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文艺批评,一方面细致梳理它的发展和演进,另一方面则站在理论高度对它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而揭示其对我国生态文艺思想的重要意义,这种研究视角可谓新颖而独特。近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理论研究》,便是这种研究视角的凸显。
如何看待主流白人生态批评的存在缺陷,不仅仅涉及到人的思想观念和哲学意识,同时也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在作者看来,这种生态批评的理论思想,以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著述《生态批评读本》作为里程碑式的标志,主要基于生态中心主义哲学视野,特别是深层生态学的理论角度,阐发文学创作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深入开掘文学所蕴藏的生态内涵,探寻走出环境危机的文化路径。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生态批评思想把人置于批评的中心地位,凸显人在批评中的突出作用和重要价值,这无疑具有它积极的一面。但经过细致而深入的分析才发现,这里所谓的以人为中心,特指的是以白人为中心,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思想意识,这与美国长期奉行的政治体制密不可分,也与其整个的社会构成有着深层关联,但这种思想里带有明显的种族偏见意味,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性别偏见、阶级偏见、文类偏见等,由此招来了以有色民族人民为主体的弱势群体、第三世界的广大民众,以及环境哲学内部众多社会生态学家的严厉批判和一致反对,而陷入极为尴尬的境地。
怎样认知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兴起?作者以为,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主流白人生态学者所产生的深刻内省和反思。为了成功应对自身面临的学术危机,更是为了重审自身的理论观念和思想立场,总结生态批评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主流白人生态批评做出了积极而重大的学术调整,除进一步扩大和深化自身的研究领域,还自觉将富于种族意涵的生态批评纳入理论范畴,从而催生了少数族裔生态批评,致使其成为当下美国生态批评史上一个最为活跃而又丰饶的学术场域。二是由于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思想和理论的日臻完善,充分彰显出其在历史流变中的进步意义。这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首先倡导学者必须站在环境公正的立场,从少数族裔所秉持的文化视野出发,在与主流白人生态批评展开对话、质疑的基础上,深层透析文学创作与各种环境之间的关系,竭力发掘少数族裔文学生态所蕴含的迥异于主流文学传统,以及富有独特生态文化价值的思想资源,借以从多元文化路径探寻走出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和构建生态文明的方略。
对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思想与理论的梳理和研究,无疑是本书的重中之重。为此,作者主要从三个具体研究对象入手,即美国黑人生态批评、美国印第安生态批评、奇卡诺(墨西哥裔美国人)生态批评,通过对众多黑人作家、诗人文学文本的呈现,详尽阐发其对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理论系统建构所产生的影响。作者首先从奴隶叙事产生的缘由、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表达、思想根源的形成、对化解之策的探寻为起笔,深入分析了黑人文学在自然书写方面显示出的独特经验。接着作者又以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詹姆斯·鲍德温等人的小说,黑人诗人兰斯顿·修斯、尼克·芬妮的诗歌为例,细致透视这些作家和诗人在各自的文学文本中,对地下、山巅、河流、飓风等自然意象,对有轨电车、地铁、街灯、楼宇等城市意象的多元而繁复的生动描绘,他们赋予这些意象以深层的隐喻色彩和象征意蕴,既表达了黑人族群对于自然与城市的心理依恋,又传递出其对于自然灾难、城市危机的情感忧戚。作者最后指出,这些黑人作家和诗人的代表作,不仅催生出一大批知名的生态批评学者,也为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作者之于印第安生态批评思想的分析,则突出其对地方意识的体现、对文化自然观的呈表、对国家公园的拷问、对土地伦理的阐发,由此形成了对多元文化生态话语的系统建构。
比较文学学者曹顺庆在本书的《序》中指出:“该著在填补国内学术研究空白方面,不仅表现出在材料占有、在观点表述、在术语选取等方面的新颖程度,而且较为完整地描述了美国生态批评学术的全貌,更为重要的则在于充分展现出比较文学学科的创新精神。”他认为这部理论著述,有助于拓宽国内生态研究的学术视野,有助于开启中外学术对话和文化交流,显示出多方面的启示和召唤意义。笔者认为,这都是恳挚之论。
(作者系西南财大天府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