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的京城胡同
70年前,查良镛首次以“金庸”为笔名推出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此后相继创作了15部脍炙人口的武侠经典作品,被誉为“20世纪读者最多的华语作家之一”。重温大师笔下的武侠世界,会发现多部作品与北京有很深的渊源,其中提及最多的就是京城的胡同,仅《鹿鼎记》中便有甜水井胡同、南豆芽胡同、头发胡同、杨柳胡同等。由此可见,金庸先生对北京的历史、地理颇为了解。
甜水井胡同
《鹿鼎记》中多次写到甜水井胡同,第九回云:“过了三天,韦小宝禀明康熙,要出去访查鳌拜的余党,径自到东城甜水井胡同来……”第二十一回:“安顿已毕,韦小宝独自出来,到甜水井胡同天地会的落脚处去一看,见住客已换了个茶叶商……”第四十九回:“第二路探子跟着来报:‘回大人:泰都统骑了快马,已赶到甜水井胡同。’……原来率领娘子军攻打甜水井胡同的,便是泰都统夫人。”“一名亲兵道:‘小人等一共八人,奉了大人将令,在甜水井胡同前后打探。’”
书中所说的“东城甜水井胡同”,为今东城区大甜水井胡同。《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载:“大甜水井胡同,东起王府井大街,西止晨光街。南邻大、小纱帽胡同,北靠大阮府胡同。全长356米,宽6米。明朝属南熏坊,称甜水井。清朝属镶白旗,宣统时称大甜水井。民国沿称。1949年后称大甜水井胡同。据传胡同西口原有一口井,水质甘甜,故而得名。”
2000年在大纱帽胡同与大甜水井胡同交界处,发现明代甜水井遗址,井口直径1.2米,井壁采用青砖砌筑,由此可知大甜水井胡同确实与水井有关。
从大甜水井胡同往西北不远,便是紫禁城的东华门,为明清时大臣们进出皇宫之门。《鹿鼎记》以清康熙年间为时代背景,多次写到韦小宝进出皇宫,所以将活动地点选在了紧邻皇宫的甜水井胡同(今天的大甜水井胡同),细节设计合乎情理。
南豆芽胡同
《鹿鼎记》中几次写到“南豆芽胡同”,云南沐王府的聚集点便设在该胡同。沐府曾邀请天地会青木堂众人至南豆芽胡同赴宴。第十三回云:“南豆芽胡同约在两里之外。轿子刚停下,便听得鼓乐丝竹之声。韦小宝从轿中出来,耳边听得一阵唢呐吹奏……”“请天地会青木堂韦香主,率同天地会众位英雄同去赴宴,就是今晚,是在朝阳门内南豆芽胡同。”第十四回:“白氏双侠中的白二侠白寒枫等等一干人,分别住在杨柳胡同和南豆芽胡同两处。”
据《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载,南豆芽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北部,朝阳门北大街西侧,北起梁家大院,南止后石道胡同,东有二支巷通朝阳门北大街,西与豆瓣胡同相通。全长391米,宽6米。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称豆芽菜胡同,宣统时称南豆芽菜胡同。据传,明清时此地有许多豆腐房和发豆芽菜的作坊,故此得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称南豆芽菜胡同。1949年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美人胡同并入,后改称南豆芽胡同。
2001年后,因城市建设,南豆芽胡同及临近的北豆芽胡同整体拆除,原址改建为办公大楼及绿地。
头发胡同
《鹿鼎记》第二十一回中写道:“不一日,海船到达秦皇岛,弃船登岸,到了北京。韦小宝道:‘我要想法子混进皇宫去,可不知哪一天方能得手,大伙儿须得找个安身之所。’当下陆高轩去租了一所住宅,是在宣武门头发胡同,甚是清静,一行人搬了进去。”“韦小宝抽空回到头发胡同,对陆高轩和胖头陀道:‘今日已混进了宫中,盗经之事也已略有眉目。’”
据《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记载,头发胡同东西走向,西部有折弯,东至宣武门内大街,西至佟麟阁路。全长490米,均宽4米。明代西段称真如寺胡同,以寺得名。东段称头发胡同,均属阜财坊。清代两段合并后,统称头发胡同,为镶蓝旗地界。
该胡同之得名,一说胡同两侧有多条又窄又长的小巷,形似头发,故名。二说胡同西段有辽代古刹真如寺,故称“真如寺胡同”,而东段称“同法胡同”,后谐音为“头发胡同”。清代东西两段合并后称“头发胡同”。民国陈宗蕃《燕都丛考》中,有“象房桥之南曰抄手胡同曰小市,首颇繁盛,今渐移于宣武门大街之西,又北曰头发胡同”的记载。
而今头发胡同依然保持着老街风貌,两侧多是平房,灰砖灰瓦,尽显古朴、清净。
杨柳胡同
“杨柳胡同”是《鹿鼎记》中出现最多的京城地名,多达20余次。第九回云:“众人在镖局中喝了茶,便同去杨柳胡同那姓白的二人驻足之处。”第十回:“韦香主带同众位哥哥,二次去杨柳胡同评理,属下便出去打探消息,想知道沐王府那些人,除了杨柳胡同之外,是不是还有别的落脚所在。”第十三回:“韦小宝道:‘这次不在杨柳胡同了?’钱老本道:‘是啊,在京城里干事,落脚的地方得时时掉换才是。’”第二十三回:“突然之间,门外隐隐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之声,似有十余骑马向这杨柳胡同驰来……”这“杨柳胡同”是沐王府在京城活动的另一处聚集地。
杨柳胡同地处北京城何处?书中没有明表,有研究者认为是位于西城区西部的柳树胡同。其形成于明代,属阜财坊,地处内城西垣内侧,因胡同中植有柳树,隋炀帝曾赐柳树姓杨,故名杨柳胡同。清代因胡同内有水井而称柳树井,属镶黄旗。民国元年(1912年)《北京内外城详图》标注为“柳树井”。1965年整顿地名时,更名柳树胡同,南起宗帽四条,南北向东折至西嘉祥里,20世纪80年代后期拆除,其大致位置在今复兴门桥东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