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现代读者读懂、读通经典, 就是了不起的文化传承工作
来源:文艺报 | 莫砺锋 卞清波  2025年09月17日07:49

莫砺锋: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

卞清波:哲学博士,编审。现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国际拓展部)副主任

我的提问逻辑,有读者逻辑、编辑逻辑和学术出版人的逻辑,比较综合、比较驳杂。提问主要围绕三组关系展开,事关我自己对于莫砺锋老师治学特点的认识。

——卞清波

只有全民阅读,经典才真正有意义

卞清波:第一组关系,是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

我看到您在《杜甫十讲》中的“代跋”,专门讲“杜甫的文化意义”,对闻一多从文化角度高度评价杜甫深表赞同;您的《杜甫评传》在把杜甫当作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来进行评述的同时,着重阐明他在思想方面的建树,对杜甫与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也予以特别关注。您还从文学的角度研究理学家朱熹,出版《朱熹文学研究》。您的文学研究因此给人格局宏大的感觉,同时又不失精深(像《江西诗派研究》的开创性和经典性已广为人知)。这背后一定离不开深刻的认识。

您如何认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彼此补充的吗,是否也存在某种张力?您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是否有调和或融合这两种倾向的自觉?或者您是否认为,这种调和或融合也应成为文学研究者的自觉?

莫砺锋:我认为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间是从属的关系,文化是大概念,文学是小概念,或者说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文学研究是独立的学科。从事文学研究,范围不能太广泛,这样会影响文学研究的精深度。我主张文学研究始终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比如我们从事古代文学的要研究杜甫,一定要去关注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大的文化背景和经济背景。与此同时,虽然我们做研究时要关注杜甫生活的文化背景,但那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研究的重点依然是杜甫的文学和思想。

学者的研究,有的人研究面宽一些、广一些,有的人钻得精深一些,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有的人为了取得更精深的研究成果,可能研究范围比较小和专精。比如有的人专门研究版本,我认识中华书局的一个老编辑刘尚荣先生,他主要研究苏东坡诗词、文章的版本问题,他在这方面钻得很深,但你要问他苏东坡生活在新旧党争下的时代背景,他可能就不太关心。我认为一个学者或者一个课题的研究可以不关心这些,但是作为整体的学术研究,读者对我们的要求不是这样的,我们要拿出一个更全面的结果。所以对于一个学者来说,你不能脱离文化的背景,脱离文化背景后很多东西就说不清楚了,但是你也不能光研究文化背景,反而对作品本身钻得不够深,这也不好,学术界是有分工的,但是综合来看,它应该是全面的。

我认为我个人的研究是居于中间的,我并不偏向某一方面,也不专于研究某一个人。我虽然专门研究唐宋文学,最喜欢唐代的杜甫、宋代的苏东坡,但是唐宋的其他诗人我也是同样关注,我的研究是比较中观的。

卞清波:第二组关系,是学术研究与大众普及的关系。

电视流行的时代,您从课堂走进《百家讲坛》;大众出版需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市场需求,您理解支持;您走进四川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和中小学校,开展文化讲座。这些都获得了极好的反响。您作为学者,又给人格局宏大的感觉,同时又时时处处彰显自己的风采。

要知道,有人是喜欢把这两者对立的,有人把大学看作“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象牙塔”,强调“为学问而学问”。您如何看待这种“为学问而学问”的态度?您如何理解学术研究与大众普及之间的关系?

莫砺锋:对于学者个人来说,学术研究和大众普及完全可以不兼顾,比如像陈寅恪这样的学者,他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做精深的专题研究可能更有价值,但对整个学术界来说是必须要兼顾的。我本人之所以比较兼顾学术研究和大众普及,是受到我老师程千帆的影响,因为程先生本人就是这样做的,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已经兼顾学术研究和大众普及了,这也跟他的夫人沈祖棻有关系。沈祖棻的《宋词赏析》可能是最受学界欢迎的鉴赏性著作之一。我记得20世纪80年代,古代文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几乎人手一册,主要她赏析得好、她的词填得也好,那个年代两位先生就开始编辑《古诗今选》,把他们认为最好的诗歌选出来,用最通俗的方式,加上注释、讲解,呈现出来供读者阅读。

我跟着程先生学习,当然觉得做普及工作很好,但说实话,一开始自己并不想做。程先生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要求我们必须在学术上拿出一定的成果,我跟着他首先是学怎么研究课题、写论文,我有4篇杜甫研究论文是跟程先生一起写的,都是程先生出的题目,甚至是提出思想,然后我来找材料、论证、写作。一开始我跟他学习是这样的路径。我博士毕业留在南京大学工作之后,首先肯定要做好教学工作,因为程先生认为大学老师首先要上好课,所以一开始我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在教学上。又要写论文,又要教学,我在南京大学工作的最初20年都没出过校门,都是围绕着本校老师应该做的事情在转,普及工作根本谈不上。

我做普及工作是偶然因素造成的,第一是南京大学突然任命我当中文系系主任。我读研究生时,我们的系主任陈白尘有一句名言“系主任不是人干的”,说得很生动,我自己当了系主任也有同感。那段时间,我脑子里原有几篇论文准备写,但是每当动笔时,就有通知要开会、填表,我很苦恼。既然论文写不了,零碎的时间也不能浪费,所以我就开始写随笔《莫砺锋诗话》,主要写我自己读古典诗词的感受,这是第一次做普及工作,出版以后反响还不错,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来跟我讨论。对比很强烈的是我的博士论文《江西诗派研究》出版以后,根本无人问津。所以我感受到非论文的随笔写作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是我被弄上《百家讲坛》了。2002年南京大学百年校庆,那时南京大学还没有老师上过《百家讲坛》,校庆办说要宣传一下学校,主动跟《百家讲坛》联系,央视派了编导到南大来,中文系和历史系分别派了3位老师试讲,我讲了一个相当学术性的题目《杜甫的文化意义》,那是给研究生讲的。央视的编导到南大的教室来录制,回去放在《百家讲坛》试播,效果还不错。后来他们就请我过去讲唐诗。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录了《诗歌唐朝》系列14集、《白居易》系列12集。录制节目时编导让我假设听众是初中文化水平,而不是给研究生讲,所以肯定属于普及的性质。

程先生一向认为:学者写论文,写来写去就是要说明我们研究的唐诗宋词有多美、多好,但如果广大读者完全没有关注,那我们研究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在程先生的启发下,我认识到普及工作与学术研究是可以结合起来的。后来我经常到校外去做讲座,虽然程先生去世了,但他的精神一直在指引我。那时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南京的高校只要是学生会或团委来邀请做讲座,我统统答应。那时不但没有报酬,甚至还要自己坐公交车过去。那段时期南京的高校,我基本上讲遍了,东南大学去得最多,有一个学期我接连去讲了10场。我开始做普及工作虽是出于偶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规划,但是在做的过程中觉得挺有意义,就坚持下来了。

古代经典传承到今天,它们最主要的作用是供大众阅读,只有全民阅读,经典才真正有意义。但是经典毕竟是古人的作品,时间相隔这么远,版本有没有问题、解释得准确不准确,学者要把这些基础工作做好,让现代读者容易读懂、读通,这就是了不起的文化传承工作。孔子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直强调“述而不作”,朱熹也是这样,他最重要的著作是《四书章句集注》,以及《诗集传》《楚辞集注》。直到临终前两天,朱熹还在修改自己的著作,他一生的心血都扑在文化传承上。孔子和朱熹非常自觉地、有意识地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我们现在做的普及工作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进行的。

如果要问我古典文学怎么参与我们的现代文明建设,我认为主要就是阅读、欣赏

卞清波:第三组关系,是延续文化传统与建设现代文明的关系。

您在2023年参加了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作了《普及古典名著,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题发言,认为传统文化、古典文学在现代文明的构建中具有重大作用。我留意到,其实您之前就注意处理两者的关系。在一次访谈中,您评价自己研究的杜甫、苏轼、朱熹等人时,特别说他们“还是有探讨空间的”,“我觉得他们对现代还有意义,他们不光是古代文化的代表,在我们建构现代文明时也有意义”。

我还有幸责编了您牵头创作的《千年凤凰 浴火重生: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现代社会》,并写了编后记发表在《光明日报》上,题目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生生不息》。这的确也是我责编那本书后的一种强烈认识。而那是您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专题研究后的结论。我这样写了一段:“历经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冲击,又遇到现代化世界潮流的风云激荡,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否断裂了?如果没有断裂,她的命运又将如何?本书作者在做出系统深入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绵延千年,从未断裂,在今天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她就像美丽的凤凰,正在浴火重生,未来还会持续展示风采、发挥力量。”

您认为古代文学艺术在今天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像古体诗歌中的律诗、绝句等,如果今后难以继续沿用创作,是否只剩下鉴赏、审美的功能了,还能说在很好很充分地延续着吗?此外,我们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里的“优秀”两字,您是如何理解的?

莫砺锋:据说现在写古体诗词的人很多,有人统计,现代人一天写古体诗的量差不多是一部《全唐诗》。我当然赞成大家写古体诗词来抒情述志,但我不认为现代人写古体诗词还能写出在文学史上永垂不朽的作品。当代文学创作的主体肯定是大家关注的小说以及现代诗歌和散文,它们更能代表我们的时代。

如果要问我古典文学怎么参与我们的现代文明建设,我认为主要就是阅读、欣赏,唐诗也好、宋词也好,虽然时间已经过去1000年、800年了,但是它们仍然是非常好的文学读本,我们现在阅读,可以陶冶性情,可以熏陶我们的情感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对青少年。古典作品把我们的汉语、汉字运用得非常好,它们既精炼,又优美,你向这些精练、优美的作品学习,一定收获多多。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所表现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我觉得如果一个青少年,从小多读点古典诗词,他就不会很庸俗。更高一点的就是我在《陆游十讲》中提到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难来临,大敌当头,我们怎么实现民族团结,共抗外侮。这种精神在诗词里体现得非常好,陆游的绝笔诗《示儿》,大家读了深受感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在我们建设现代文明社会中可以运用,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全民阅读,只有少数人阅读是没用的。

当然,传统文化中肯定会有糟粕,任何文化都有糟粕的一面,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的古典诗词也不都是精华,元好问批评古代的美男子潘岳的诗就说得很清楚:“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潘岳的诗中所表现的口是心非,字面上说他怎么轻视富贵,但他的行为完全是另外一套。但是这些“非主流”的东西并不影响我们的普及工作,中国人历来评价文学作品有个很好的现象就是“人文并重”——古人特别重视那些人品好的作家,历代的批评家和选家、注家早就把那些糟粕给排除掉了。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古人留下的代表性经典,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把精华的作品介绍给大众。

用古人的精神来鼓励自己,人生要有点韧性

卞清波:关于“阅读困境”。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人们的阅读更趋于碎片化、快餐化,短视频甚至追求“黄金3秒”,但是我们要阅读一首唐诗的话,需要静心、专注和反复的涵泳。这种“慢”“深”的审美要求,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已经格格不入。其实这种困境不仅仅存在于古典诗词的阅读中,任何需要深度阅读和理解的领域都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出版人对此感受更直接。您担心这个问题吗?您有没有自己的思考以及应对方法?

莫砺锋:碎片化阅读是问题,但现在可能没办法解决,我们很难把广大读者从手机那边拉过来。我比较反对碎片化阅读,看看玩玩、消遣是可以的,但那肯定不是我们主张的全民阅读。全民阅读应该是读原文、经典,最好是纸质化的书本。手机屏幕阅读给我的主要感觉,就是飘忽不定,很多东西会很快闪过去,很快被遗忘。经典的内容需要反复体会,需要涵泳,一首杜诗怎么可能几秒钟读完,你怎么来得及体味、涵泳。现在不止青少年,我的很多老年朋友也热衷手机,这种现象是没办法避免的。我们能做的唯一工作就是希望用更好的读物,把读者的一部分注意力吸引过来。

此外,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太快了,这种环境下,能静下心来读一本《诗经》或《楚辞》,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学者和出版界能做的工作就是把书编得更好一点,更有吸引力。我相信目前的阅读困境是暂时的,稍待时日,等到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得到改善,阅读环境得到改善,大家会从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中脱身出来。一个人老是阅读那些低水平的东西,时间长了会厌烦的,只要长期保持阅读兴趣,我们就还有希望。就长远来说,我是乐观的。

卞清波:关于“文科的困境”。当下文科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年轻人在选择专业时也往往对文科望而却步。您如何看待频繁被提及的“文科无用论”乃至“文科消失论”?

莫砺锋:我认为文科的困境也是短期的,长期看我还是乐观的。最近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都在砍文科专业,从急功近利的角度来看,文科确实是用处不大。但是从人类的长远利益看,文科怎么可能消失?没有文科,人就变成机器了。文科是解决人类的思想、情感、精神层面的需要。现在流行“文科无用论”,我年轻的时候流行“读书无用论”,我1966年高中毕业,下乡当农民10年,那10年中几乎所有人都告诉我读书没有用,读书太傻。但是几十年过去后,“读书无用论”已经没有市场了。我认为目前文科的困境也会过去的,乌云只是暂时遮住了蓝天。

卞清波:关于“情感困境”。您在讲座和书中反复提到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以及您对苏东坡的解读,对大家的鼓舞特别大。除了这两位诗人,还有哪些诗人作品中所呈现的古典“韧性”对当代人有帮助和启示?

莫砺锋: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困境,我们现代人有困境,古人也有各种各样的困境,比如报国无望,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得不到实现,到处碰壁,李白这样、杜甫这样、苏东坡也这样,他们的很多作品也是在突破当时的层层困境。我觉得读这些古典作品,它的作用就是指引你走出这些困境,比如苏东坡也不总是很潇洒、很轻松就解决了个人困境,他也需要层层突围去解决各种困难。

其实读这些古代的作品,就是去了解古人是怎么突破困境的,他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出来的。时代千变万化,我们当下的具体情况肯定是不一样的,但内在的性质其实大同小异。关键是你碰到困境以后是不是能坚持下去,古代的典范作品就是引导我们怎么走出困境。你问我解决方式,我就建议大家去读李白、杜甫、苏轼,他们的人生也是一层一层地突破困境,我们跟在他们后面,用他们的精神来鼓励自己,人生要有点韧性。

其实一帆风顺的人生产生不了好作品,伟大的作品往往是在困境中产生的,这正是古典作品的意义之所在。当然,那些伟大作家的人生境界可能更高一点,我们普通人没那么高远,但是精神和方向是一样的。完全一帆风顺、潇洒轻松地度过一生,在我看来也没有太大意义,通过奋斗得到成功才是人生的最大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