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范文澜:旧学传人 新史宗师
来源:学习时报 | 戎章榕  2025年09月17日07:57

绍兴古城,锦麟桥畔,坐落着一座素雅的清代建筑——范文澜故居。白墙黛瓦,三进平屋,占地虽不足900平方米,却承载着一位史学巨匠的起点与荣光。门前廊柱上镌刻的楹联“书香诗风孕育负笈学子,经史纬文卓成一代宗师”,正是范文澜毕生追求与辉煌成就的精妙写照。

步入故居,时光的痕迹已显淡薄,取而代之的是以图表、文字与实物精心构建的“范文澜史迹陈列”。客堂前悬山水画卷,两侧“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的对联,虽为后人布展,却颇合主人志趣。厅堂上方,同乡书法名家沈定庵所题“清白世家”匾额,尤为醒目——这不仅是对范文澜品格的赞誉,更是其家族血脉的烙印。范氏乃北宋名相范仲淹后裔,世代恪守“清白”家风。1893年11月15日,范文澜便诞生于这“锦麟桥范家台门”。

尽管彼时旧学式微,范文澜自幼却深受传统经学浸染。5岁入塾,家学渊源深厚。这扎实的旧学根基,为他日后融通古今、开创新史学奠定了基石。

范文澜一生,学识渊博,贯通文学、经学、史学,尤以史学研究成就卓著。其著作等身,如《群经概论》《正史考略》《唐代佛教》《中国近代史》《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等,皆为学界珍视。然而,奠定其“一代宗师”地位的扛鼎之作,当属《中国通史简编》。这部巨著,始撰于烽火延安,至1965年形成3编4册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开创了我国新通史的著述范式,兼具可读性和权威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亦曾坦言,对他影响至深的并非文学作品,正是这部《中国通史简编》。

故居陈列的玻璃柜中,静卧着三册绿皮泛黄的《中国通史简编》,封面横排繁体书名及“中国历史研究会编”“新华书店发行”字样,无声诉说着岁月沧桑。展板文字清晰记录:1941年,《中国通史简编》(上册)出版,次年又出版了《中国通史简编》(中册)。《中国通史简编》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叙述中国历史的著作。下方,毛泽东的评价尤为有力:《中国通史简编》的资料多,让人愿意看下去。

这部划时代巨著的诞生,与毛泽东的支持密不可分。范文澜与毛泽东同庚,更因历史结缘。1940年1月,范文澜自河南抗日根据地奔赴延安,主持中央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工作。抵延不久,毛泽东即向他交付重任:编写一部通俗中国历史读本供干部学习,初定15万字。范文澜领命,夙兴夜寐,拟就提纲并请示体例。毛泽东强调要“夹叙夹议”,最终更鼓励他“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史书之至高境界,在于史料与史识的完美结合,寓识于史,识从史出。古往今来,能成就传世通史者寥若晨星,唯如司马迁之《史记》、司马光之《资治通鉴》并称“两司马”。范文澜以其深厚的旧学功底,精研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功将两者有机融合,铸就了《中国通史简编》的独特风格与不朽价值。《中国通史简编》(上中册,近60万字)终在1942年付梓。毛泽东对此给予高度评价:“我们党在延安又做了一件大事……我们共产党对于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不仅有我们的看法……也写出了科学的著作了。”

范文澜的价值,不仅为创造历史而研究历史,更在于其个人道路所彰显的时代意义。在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四万知识分子中,像他这样旧学造诣精深的大学者,能毅然放弃谨谨守规的旧途,潜心钻研并服膺马克思主义,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深刻揭示了在民族危亡之际,深受国学熏陶的知识分子,能够汇聚于马克思主义旗帜之下,寻找救亡图存之路。范文澜,正是其中光辉的典范。

故居陈列中,一副范文澜亲撰的对联尤为引人注目:“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既是他一生治学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后学语重心长的箴言。《中国通史简编》文笔纯熟,深得“文史兼通”之精髓,尤以文化史部分尽显其国学大师底蕴。据夫人戴冠芳回忆,延安窑洞里,范文澜常坐于一条冰冷的无靠背木板凳上著述,写累便倚墙小憩。其助手卞孝萱亦言,范老著述态度极其严谨,每写一句必反复推敲,不满即撕毁重写。夫人曾笑叹:抽了那么多烟,费了那么多劲,好不容易写出来,又一笔划掉。字字句句,皆是呕心沥血。

1969年7月29日,一代史学宗师范文澜病逝于北京,然其“文章独树帜,品德世所罕”的光辉永存。为纪念这位乡贤,绍兴市政府于1993年修缮其故居,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创办文澜中学。

步出故居,回望廊柱楹联,其意愈深。史学界堪称“一代宗师”者或有数人,但范文澜的卓绝,正在于一个“新”字——他首次以辩证唯物主义史观系统阐明中国历史进程,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纪元。他以深厚的旧学为根基,以崭新的理论为指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愧为旧学传人,新史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