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冕:宛若当日庭院——故里四忆之一
幼年的记忆,古老的庭院。寂静,幽深,夏日的中午,蝉鸣在树,花影凄迷。天井,那时觉得很大,母亲在水井边搓衣,我在边上玩耍,仿佛听得见花落的声音。记得有一年生病发烧,看见院内墙头上有矮人在行走。我把平日的妖魔故事放进了梦境之中。还有,也是病中的幻觉,那院落里晾晒的衣物,呈现出花花绿绿的鬼脸。这都是幼年留下的记忆,事情就发生在这所院落。
门槛很高,我和弟弟想跨出门槛需要大人的帮助。也是夏日,夜晚睡在厢房的铺地凉席上,没有睡意,听着院子里虫鸣的声音,谛听远处的脚步声。父亲今夜要从苏州回来,如同往常,将带回玫瑰酱和那边的糕点。苏州很远,父亲的脚步很近。因为兴奋,睡眠无心。我寻找这座庭院,寻找母亲当年洗衣的古井,古井的寂静。亚热带的花无声地飘落,飘落在母亲的身边。
当年写生平经历,写到出生地和记忆中的院落,用的是王光明早年应我之邀在福州的调查,还有大哥承绅先生留给我弟弟的信件。其中说,曾祖父置业“郎官巷旧厝”,后家道中落,卖旧屋,分家。我家一支迁居他处。大哥记忆深刻,列举了当年郎官巷厅堂的对联:
族肇西周 溯宣王祚土 申伯分茅 姓氏光昭垂史册
藩支南渡 羡淝水将才 东山相业 功名彪炳壮旆旌
此联讲的是谢家的历史渊源。追溯到西周,以及后来晋室南渡,追溯到谢安的显赫家世,都是源自《世说新语》那些典籍中的历史碎片,被拼凑成辉煌的身世了。有点俗,无非说明,“祖上也曾阔过”。再有一联是颂扬家风的,诗书传家,名门品味,如此等等,也是讲述乌衣巷口的陈年旧事:
入室有余香 谢草 郑兰 燕桂树
传家无别物 唐诗 晋字 汉文章
我把这些碎片转述在类似档案的文字中了。奇异的是,那日进了一座庭院,厅堂四壁赫然出现的是记忆中、梦幻里出现的两副对联,我吃惊这似曾相识的环境,脱口而出的竟是这样一句话:“这地方我来过!”但这不是大哥确认的祖上的“郎官巷旧厝”,这里是安民巷。郎官、安民两巷,同为今日南后街三坊七巷的精华,而且恰又是隔壁邻居。难道是大哥的记忆有误,错把安民巷记成了郎官巷?确定的事实是:此时此刻我登临的是安民巷,这里不是郎官巷!尽管郎官巷里有严复故居,也住过林旭,我私心也乐于与之为邻。
那日走进安民巷15—16号院落,我禁不住脱口而出那句话。这很像是曹公在《红楼梦》写贾宝玉初见林黛玉脱口而出的那句“这妹妹我见过”的“抄袭”。在曹公,他是神来之笔,而在我,却似是一个梦境的惊愕。院落寂静,一口古井,浓密的树荫,花落了一地。龙眼花、荔枝花、柚子花……这是我追忆童年生活常用的笔墨。我将这疑惑征询朋友,回答:这里是福建省文学院的办公驻地,安民巷15—16号,三进院落。再问,回答是,向前行走几步,安民巷47号,是福州文学院的驻地。
我坚信不仅来过这里,而且住过,幻想过,梦见过:母亲一袭夏布白衫,在树下,在井边,她俯身搓衣,花在飘落,落了一地,且无声。入夜,星星挂满了密不透风的树枝,虫鸣盈耳。这里有梦,梦中有母亲。但这里是安民巷15—16号,三进的院落,如今的福建省文学院,再往前走几步,是安民巷47号,那里是著名的鄢家花厅,也是一个文学院——福州文学院。这些地方,住着我的朋友、友谊、文学、诗歌,与我的梦境有关,也与我的毕生追求有关——我毕竟找到了我的梦,文学梦,诗歌梦。这里肯定是我曾经的家,有母亲,有弟弟,有父亲从苏州带回的玫瑰酱!文学终究是我的家,我毕竟与文学有缘。
2025年7月4日,于北京昌平北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