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两百多年前,袁枚写尽了吃螃蟹的讲究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林卫辉  2025年09月30日08:25

编者按:近日《袁枚的讲究:趣读〈随园食单〉》(林卫辉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广雅2025年8月)一书问世,作者细读“食单”,从粤菜的鲜、官府菜的雅,到武夷山茶、兰陵酒等,呈现一席惊艳无比的“随园宴”。宴饮轶事中也混杂着清代文人的社交生活,吃螃蟹即是一例。中秋将近,正是食蟹时节。经出版方授权,中国作家网特遴选其中《吃螃蟹的讲究》一节发布,以飨读者。题目为编者所拟。

林卫辉 著,《袁枚的讲究:趣读〈随园食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广雅,2025年8月

袁枚到肇庆,高要县县令杨兰坡用一道剥壳蒸蟹,将讲究的袁枚侍候得服服帖帖,袁枚赞不绝口。《随园食单》里说的蟹都是河蟹,来自大闸蟹主产区的袁枚对此情有独钟,而且有他自己的一套讲究。

讲究一,“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对味道浓郁的食材,他认为只适合单独使用,不能和其他食物搭配。他专门写了“独用须知”:

味太浓重者,只宜独用,不可搭配。如李赞皇、张江陵一流,须专用之,方尽其才。食物中,鳗也,鳖也,蟹也,鲥鱼也,牛羊也,皆宜独食,不可加搭配。何也?此数物者味甚厚,力量甚大,而流弊亦甚多,用五味调和,全力治之,方能取其长而去其弊。何暇舍其本题,别生枝节哉?金陵人好以海参配甲鱼,鱼翅配蟹粉,我见辄攒眉。觉甲鱼、蟹粉之味,海参、鱼翅分之而不足;海参、鱼翅之弊,甲鱼、蟹粉染之而有余。

他把螃蟹、鳗鱼、甲鱼、鲥鱼、牛肉、羊肉列入只能单独食用的“味太浓重者”之列,把它们比喻为唐朝宰相李德裕、明朝权臣张居正这类人,只有让他们专权,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他对螃蟹尤其讲究,其他浓味食材他还强调“用五味调和,全力治之,方能取其长而去其弊”,但讲到蟹羹,他要求啥都别放:“剥蟹为羹,即用原汤煨之,不加鸡汁,独用为妙。”做蟹羹,只能用煮螃蟹的汤,连鸡汤都不能放。对于我们今天仍可在高档餐厅见到的蟹粉翅,他给了差评,他说:“见俗厨从中加鸭舌,或鱼翅,或海参者,徒夺其味而惹其腥,恶劣极矣。”大意是用蟹粉与鱼翅、海参搭配,会抢了螃蟹的鲜味,还让鱼翅等沾上了蟹的腥味。

袁枚的这个讲究既有道理也有不讲道理之处。螃蟹单独吃,不搭配别的,味道也是不错的,这是他有道理之处,但是蟹粉翅或蟹粉海参,主角就是鱼翅和海参这类无味之物,正是将蟹粉当成配角,牺牲蟹粉之鲜来给鱼翅和海参提供鲜味,这种牺牲是值得的,袁枚在这里显得不分主次、拎不清轻重了。至于说蟹粉会让鱼翅和海参染上螃蟹的腥味,袁枚其实已经掌握了蟹粉不腥的秘诀,“炒蟹粉,以现剥现炒之蟹为佳,过两个时辰,则肉干而味失”,而现剥、新鲜的蟹粉,本身腥味很少,再说了,还有其他妙招,比如加点醋,让醋里的氢离子锁住螃蟹中释放腥味的“元凶”三甲胺,让人闻不到,也就不腥了。

讲究二,螃蟹“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蒸者味虽全,而失之太淡”。他主张用淡盐水煮蟹,反对今天我们常用的蒸蟹,认为味道太淡。袁枚这一讲究也值得商榷,螃蟹的鲜味来自其自身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和核苷酸,甜味来自甜菜碱,螃蟹肉中的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酮类等化合物。用淡盐水煮蟹,盐里的钠离子与螃蟹里的游离氨基酸结合,会让游离氨基酸的分子结构更稳定,表现出来就是味道更鲜,这是袁枚这一讲究的合理之处。但是淡盐水煮蟹,会让螃蟹里的部分鲜味、甜味、香味物质溶解到水里,从而降低了鲜味。因此加盐煮蟹增加的鲜味,远不及不加盐的,这是典型的得不偿失。比袁枚早一点的螃蟹专家,明清之际的史学家、文学家张岱就说:“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为蚶,为河蟹。”袁枚这一讲究,必须给个差评!

袁枚是真喜欢蟹,他的学生江苏上元(今江苏南京市)人陶涣悦就给他送过螃蟹。陶涣悦,字观文,号怡云,是袁枚同年陶绍景孙,师从钱大昕、卢抱经,亦是袁枚诗弟子,嘉庆十二年(1807)举人,官至户部郎中。他给袁枚送螃蟹,袁枚写了一封信《答陶怡云送蟹》:

移人就蟹,一人之享;移蟹就人,举家之餐。我知今夕通、迟两儿都学蟛蜞拱手,祝陶世兄早得中书矣。且韵怕重复,句贵单行,鸭不随来,尤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之妙;且使老饕引领,留有余不尽之思。唐宫人上官婉儿评沈宋诗,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一结,擢为第一。世兄以蟹为明月,以鸭为夜珠,将来世兄廷试,亦必第一。且螃蟹虽见海龙王,亦是一味横行。世兄将来以文才横行天下,即以今日之蟹为之兆也。

陶怡云是袁枚十分喜欢的学生,袁枚在《随园诗话》卷十四·一三就有:“叶书山侍讲,常为余夸陶京山同年之孙、名涣悦者,英异不群,时才八九岁。”这个学生知道袁枚好吃,就时不时给他送好食材,袁枚十八封给陶怡云的信,有五封就讲到美食。满腹经纶的袁枚,在上述这封信里信手拈来的典故贴切应景,写得妙趣横生,值得细读。陶怡云送来螃蟹,袁枚说请人吃螃蟹,一般只有被请的一个人独享,而你送我螃蟹,我一家都沾光。唐中宗在昆明池命百官赋诗,让上官婉儿当裁判,沈佺期、宋之问的诗获评最好,尤其是宋之问“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袁枚认为陶今日送的螃蟹就是明月,后续应该还会送来鸭子,那是明珠。

明明是送蟹,袁枚为什么提到鸭子呢?原来陶怡云对于食鸭很有心得,他之前送过一只鸭子给袁枚,这是一只瘦骨嶙峋的鸭子。陶怡云在精美的包装外面写上:孝敬随园老先生雏鸭一只,请笑纳。一辈子爱开玩笑的袁枚作《戏答陶怡云馈鸭》:

赐鸭一只,签标“雏”字,老夫欣然。取鸭谛观,其哀葸龙钟之状乃与老夫年纪相似,烹而食之,恐不能借西王母之金牙铁齿,俾喉中作锯木声。畜而养之,又苦无吕洞宾丹药,使此鸭返老还童,为唤奈何?若云真个“雏”也,则少年老成与足下相似,仆只好以宾礼相加,不敢以食物相待也。昔公父文公宴路堵父,置鳖焉小,堵父不悦,辞曰:“将待鳖长而后食之。”仆仿路堵之意,奉璧足下,将使此鸭投胎再生,而后食之何如?

大意是:你赠给我一只鸭子,签注写明是“幼鸭”,我很高兴。对着鸭子端详,它那衰老萎缩、老态龙钟的样子,和我的年龄相仿。煮了吃吧,恐怕不能借到西王母那铁齿铜牙,嘴里会发出像锯木头一样的咀嚼声;留着喂养吧,又苦于没有吕洞宾那仙丹妙药,让鸭子返老还童。面对鸭子,不知怎么办了,如果真是只嫩鸭子,那便是少年老成,和你相似。我会把它作为宾客以礼相待,而不敢当作吃的东西来对待。从前鲁国的公父文伯宴请露睹父,准备的甲鱼太小,露睹父不高兴,辞谢说:“等甲鱼长大了以后再吃吧。”袁枚也攀仿露睹父的意思,退还原物,让这个鸭子投胎变成嫩鸭子以后再吃它。

袁枚对于吃的鸭子也是有要求的,肥嫩是他的选鸭原则,老态龙钟的老鸭不符合他的标准,他居然选择了退货。当然,不是无理由退货,同样也是引经据典,让人大笑不已。

这就是袁枚,为人风趣幽默,但有时又很较真,甚至不惜翻脸。讲美食,他也是如此。我们也不必捧《随园食单》为饮食圣经,对于里面一些袁枚的个人偏见,我们大可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