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肖江虹:作家在作品中有关伦理的发现与深度思考是AI不可替代的
来源:《小说月报》 | 肖江虹  2025年09月12日08:33

肖江虹,生于一九七六年,贵州修文人,在《当代》《收获》《十月》《人民文学》《天涯》《山花》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两百余万字,部分作品被本刊及《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选刊选载,并入选各类选本。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十月文学奖、华语青年作家奖、贵州省政府文艺奖等奖项。

Q:小说月报

A:肖江虹

Q

您常以“观察者”还是“介入者”身份面对世界?这种姿态如何渗透进小说肌理?

A:我觉得观察和介入是同一个过程,观察当然是为了介入,作家观察的能力决定了介入的深度。至于身份是“观察者”还是“介入者”,其实只关乎视角,就像孔明高卧隆中,看起来是个“观察者”,最终目的还是更好地作为“介入者”出现。好的作家肯定是以“介入者”的身份进入作品,作品的优劣又和“观察”息息相关。

Q

您是否考虑在小说中探讨AI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A:前段时间刚写完一篇小说,叫《机械师》,算是深度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AI对人类的影响肯定是深远的,人类未来肯定要面临如何与AI共存的问题,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完成早期的单向操纵后,两者会进入一个漫长的博弈过程,而未来探讨得更多的可能不是科技,而是更高层面的东西,比如伦理。

Q

在AI生成文本的时代,您认为小说家的不可替代性存在于何处?

A:接着上一个问题,答案是作家在作品中有关伦理的深度思考。就这个维度而言,算法是没办法完成的。作家的考量会基于人类共有的情感基调,作品有对幽深人性的探索,就这一点,AI永远在小说家之后,小说家的功能其实是发现,而不是总结,这就是小说家存在的意义。

Q

您认为作家是可以培养的吗?

A:从技术层面看,肯定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好的文学关乎境界、胸怀、悲悯、庄严,这些东西是教不了的,或者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禅宗的“顿悟”,某一时刻能完成升华,但是它一定有个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别人帮不了。“修辞立其诚”,这个“诚”跟技术无关,属于心灵层面,也是教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