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赵珩:自珍小物亦可赏
来源:北京日报 | 姚一鸣  2025年09月12日11:52

初夏见布衣书局在销售赵珩的《五十小物》签名钤印本,一个忙忽再看时,书已售罄。作罢,只能从网上入一本了。几经周折,总算购入一本品相完好者。

书名“五十小物”,实为通过五十件小物来回忆家庭集藏之事。正如赵珩所言:“我常说,我不是收藏家,充其量算是个‘守藏家’而已……这本《五十小物》所录的不过是我家部分藏品,而我更多的只是叙述这些小物件背后的故事而已……”赵珩说得谦逊,但读过此书后令人不忍释卷,这是由珍藏的书画碑帖、文房雅玩、亲友墨迹等引出的一段段家族故事,读后意味深长。

赵珩是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史、戏曲史的专家,曾任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编审,长于对老北京风物的研究;同时他也是个收藏家,从《五十小物》一书中可知他家族收藏的渊源。赵家是世家大族,自太高祖达纶算起,“一门六进士”,曾祖父赵尔丰为驻藏大臣,署理四川总督。其父赵守俨毕业于辅仁大学,曾从事古籍整理工作,参与过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点校。

首次见到赵珩先生是十年前了。那是2016年的上海书展,那年中华书局出了本杂志书《掌故》,在第一辑上,有赵珩的文章《从溥雪斋到启功:松风画会旧事》。于是出版方请了几个作者来宣传和推介《掌故》,赵珩先生便是其中之一。记得他那天讲了些老北京的旧事,生动而风趣。

在《五十小物》一书中,赵珩先生收藏和描述的这些物件,其实很多带有收藏的性质,也是家庭的传承。虽然作者言“谈不上什么著录”“更没有子孙永宝之”,也不能与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夫妇的《自珍集》相比,但恰恰是这些带有温度的小物,在作者的笔下折射出不一样的光彩。

如书中第一辑《母亲的山水画册》就是如此。文中描述了赵珩的母亲在1959年因患肺结核而暂时隔离。养病期间,赵母用传统笔法画了不少山水画稿,有些是临摹古代画的作品,有的是创作,“我就把这些画找出来,裱成了一本小画册”,“母亲算不上是画家,也没有系统学过画,只是在小时候,家里请了徐北汀教她。徐北汀在北京也算有名的画家”。赵珩的母亲在“文革”期间因生活所迫画过许多蛋壳画,一时也成为了工艺品。赵母王蓁毕业于辅仁大学,据赵珩在接受采访时所言:“我母亲王蓁一直没有参加工作,在家里搞些英文翻译。她也喜欢收藏。我书房里挂的这幅纪晓岚的真迹,是我母亲上世纪50年代初拿翻译的稿费买的,也就五块钱。”(《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赵珩将母亲的小画装裱成册,也是对母亲的一种怀念。此册页还有幸得到了香港董桥的题字,赵珩在最后写道:“2017年我和董桥在台北举办‘南北往事’书法展览的时候,也和董公聊起此事。后来我托人将这本刚裱好的小册页带到香港,董公看到后,十分欣赏,欣然为此题跋。”使这本小册页有了不一样的光华。沧桑“小物”折射出了丰厚的历史与文化,乃至浓浓亲情。

赵珩的父亲赵守俨曾长期从事古籍整理工作,与文化名人多有交往,如书中有篇《启功赠父亲的书画扇面》,就表述了两人之间的交往和友情:“在他们交往的二十多年里,我父亲从未张口向启先生要过一幅字画,至今我家仅有这一帧扇页,是1974年启先生送给我父亲的……”赵守俨不仅和比他大十三岁的启功先生同毕业于辅仁大学,而且共同参与了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点校整理工作。而获赠的过程也十分有意思:“1974年偶然的情况下,启先生对我父亲说:我给你写点什么、画点什么吧。我父亲就拿出一个扇面,大概是启先生觉得那扇面不怎么好,又找出他多年珍藏的一件加重真佛赤金舒莲记扇面,写画之后赠予我父亲。一面写的是他的几首论书绝句,另一面画的是朱竹,‘检旧作再加点染’,书画俱佳,堪称精品。”

赵珩一直说他不是收藏家,尽管家中所收藏文玩小物甚多,但从不刻意为之,在《启功赠父亲的书画扇面》末尾作者写道:“君子之交淡如水。(20世纪)70年代启先生常来我家的那几年,我家的藏品,启先生都看过。但是父亲没有麻烦启先生在任何一件作品上留下题跋,只是用卡片记录了启先生的一些评价。我想,这是对老先生的一种尊重。父亲去世后,有几次朱家溍先生来我家,对很多东西也有鉴定意见。我虽然德才比不了前辈,但我也跟父亲一样,没有麻烦朱先生写过一件题跋。我对朱家溍先生的感情,是一样的。”他们要的是一种文人风骨,当然也留下些许遗憾。

《五十小物》一书中还有不少这样的篇章,多为精妙的小物珍赏之篇,令人读之亦有回味。在作者赵珩的笔下,睹物思人,由物及事,都是那么的自然,笔调的流转中,为我们铺陈出一段段“得失聚散、枯润悲欣”;至于家族流传的历史,作者也未特意去渲染,而是细述出诸多细节,从而折射出历史文化的厚重来。《五十小物》精彩之处并非物品的价值或珍稀的程度,而是每一件小物承载之温度,有关回忆,有关亲情,使这本装帧精美的书有种文脉之韵。

赵珩说,他的书房“彀外堂”藏有家族四代人的档案。赵珩夫人吴丽娱在《二条十年》序言中曾写道:“我觉得赵珩成就他自己,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赵家爸妈虽没有像今天的父母那样严格地管束孩子、限制孩子,但他们给了早熟的赵珩方向性的指导,使赵珩自小便从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什么是价值所在,什么是高尚的追求和情操。其次就是他所处的环境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无论是书本、唱片还是其他,乃至父母亲属、家中来客,都以其人生阅历、知识见地,给赵珩以影响。因此赵珩虽然好吃好玩,却没有变成纨绔。而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由,自觉地汲取营养,获得知识,追逐着自己的最爱。”这其实也是赵珩为什么能写出《五十小物》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