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挚友 抗战喉舌—— 抗日救亡中的《良友》画报
创刊于1926年2月25日的《良友》画报是一份综合性新闻月刊,创办人伍连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社址上海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851号,历任主编伍连德、周瘦鹃、梁得所、马国良、张沅恒。画报开本大,采用摄影图片、绘画、文字相结合形式,内容涵盖政治军事、中外时事、经济建设、社会生活、艺术文化、科学知识、电影体育、妇女家庭等,发行量大,堪称读者良友。1945年10月出版庆祝抗战胜利的第172期后停刊。
今人对《良友》的印象多停留在封面淑女像,或将其定位于商业流行杂志,殊不知,它不惟时尚文娱,甚勇于宣扬抗战呼声,每每及时报导前线战况,揭露日寇暴行,竭诚讴歌国人抗日救亡,诚如第四任主编马国亮所言:“抗战军兴,《良友》从外表到内容,都理所当然地以抗日为主导思想。”
忧危亡 发御敌强音
早在1928年5月,第26期《良友》就严厉谴责日军制造“五三(济南)惨案”,悼念在此事件中惨遭日军枪杀的蔡公时先生,并配发上海学生闻讯后向民众宣传事件真相的照片;第28期报导“纽约华侨举行反日暴行巡游”消息;第32期宣告“蔡公时及济案烈士纪念碑在北平公园落成”。
1931年,《良友》第54期报导“台湾土人的反日运动”;第62期控诉日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沈阳、出兵山东“暴日横行”;第63期刊文剖析“辽吉事件之现状及史观”,刊登组照“永志不忘”;第64期痛陈“黑龙江失陷”并“揭露田中奏折侵华野心”。1932年,第65期报导“上海战事”,即第一次淞沪战争;第66期刊登第十九路军诸将领所书立志报国墨迹;第67期报导淞沪阵亡将士追悼会、淞沪战后之视察;第68期介绍东北义勇军顽强抗敌,揭破“日本野心之表露”。1933年,第74期报导榆关失守以及悲壮的前线;第75期报导热河喜峰口之战;第76期介绍“前方的血战中”中的“前卫英雄”;第77期展现抵抗的呼声、动乱之平津、抗日种种。1934年,第94期纪念“九一八”三周年;第96期颂扬抗日阵亡将士碧血丹心、民族之光荣。1935年,第112期报导学生救国运动复兴。……
显而易见,在日军一步一步蚕食中国领土的民族危亡中,《良友》不断向世人阐发克敌救国的强音。
及时报导前线态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战进入新阶段。《良友》第130期迅速报导“卢沟桥事件”,介绍宋哲元将军率领廿九军奋勇抵抗,呐喊“我们为自卫而抗战”,呈现“日军炮火下之宛平”“北平刁斗森严”态势,疾呼“武装起来,为前方将士后盾”“到农村去,唤醒全国民众”;第131期多半篇幅与战事密切相关,诸如“大军之行进,平汉前线战事正酣”“八一三回顾”“救国图存唯有抗战”“淞沪抗战将领”等;第132期坚信“中国具有无尽的抵抗能力”,各地军人赴华北抗敌,“精神与物质凝成铁一般的阵线”,“可怜闸北成焦土”“孤军奋战记”则痛述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二月余“卒因战略而放弃”之悲壮。
1937年12月南京陷落,第133期《良友》呐喊“焦土抗战”不屈之吼,报导“战局中的青岛”“空袭下之广州市”“枕戈待旦之华南”。第134期报导“津浦线北段战事”,采自前线的战况尚有“忻口血战记”、“太原城血泪回顾”。第135期报导“晋东运动战”、潼关战况,“失地备忘录”告诫人们“不要忘记金山卫,更不要忘记这一个血的教训”。第136期捷报“台儿庄大破敌军”“黄河全线反攻”,展现“大时代里的女性群像”,介绍丁玲、谢冰莹等抗战女性楷模。第137期推出抗战系列报导“淮河前线”“二期抗战前夕”“台儿庄战后巡礼”等。第138期报导“人道的东征”中国空军远征日本三岛掷发传单;“广州空前的浩劫”日机狂轰十余天炸死我同胞七千人;“连防山之战”异常惨烈;“铁军三代”“百粤群英”“南天神鸟”介绍前线抗日将士;“中外记者在前线”展现各国记者在华抗战前线采访场景;“冲出重围”“徐州临别回顾”坚信“终有光复之一日”。
1939年初,《良友》复刊并迁址上海四川路33号,第139期宣告“抗战进入第二期”;第141期报导“杭州四周之游击活动”;第142期报导“粤北前线之挺进部队”“弃家救国”;第143期报导“血与火的洗礼”“开往前线”;第144期纪念“抗战二周年”;第145期报导“富春江上游击健儿”“活跃在皖南的五十军”;第146期报导“二战爆发”“百粤反攻前奏”;第147期报导“游击队控制大别山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全境沦陷,1941年9月《良友》被日军查封,四年后的1945年10月复刊,出版庆贺抗战最终胜利的第172期,宣告“日本正式签署降服协定”“日军屈膝俯首就范向我最高统帅签订降书”“上海战区日本宪兵全部解除武装”,惜此期面世后因股东分歧而停刊,“再生之歌”竟成《良友》之绝唱。
揄扬中共及军队抗日勋绩
上海沦为孤岛期间,《良友》费资挂名美商发行,以避开日军新闻检查,不但继续宣传抗日,还刊载了许多有关中共及八路军、新四军的通讯和图片。
1937年11月,第131期报导八路军“坚守晋北天险”,刊登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及周恩来在晋北前线的照片,并发表潘汉年《对日抗战中的第八路军》,言八路军之所以能打胜仗有“这样三个特点:一、有坚强的民族意识,与抗战的政治自觉;二、官长与士兵打成一片;三、军队与人民打成一片,此外就是他们坚决执行胜利的战术”。
1938年1月,第133期封底发布《战事画刊》第四辑暨《第八路军抗战特辑》即将出版的广告,次月出版的第134期封面为《良友》战地摄影师俞创硕拍摄的朱德将军,封底宣告《第八路军抗战特辑》已出版,冠辞“关山壮丽,战士英勇”,按语“前方抗敌之忠烈事迹非文字所可形容,唯摄影乃能见其真实”。
1938年6月,第138期发表主编马国亮专访武汉的《汉皋行》,文中记录采访周恩来详情。是年5月13日上午,周恩来抱恙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接待马国亮,“那一双浓黑的眉,衬着一双充满了神采的眼睛,和一张有力的果敢的嘴,正和他的整个的画着显明线条的面部轮廓一样,充分地表现出一个坚强而沉毅的性格,同时却蕴藏着书生的智慧与温柔。”周恩来凝神倾听马国亮提出的问题和忧虑后,不假思索地表示:“关于主义的问题,共产党是一向不曾放弃过他们的主义的信仰的。不过在寇患日深的今日,共党也很感觉到,在目前的中国,三民主义的实行,实为必需,主义的信仰,是各行其自由和立场的。只要在统一战线上并不冲突,便不成为什么问题。”马国亮“离开八路军办事处门口的时候,一种新的希望似乎从门内跟着记者出来。国共合作的前途是充满光明的。国共合作的明灯,虽然灯罩上蒙上了一层过去的灰尘,但这薄薄的灰尘是掩盖不住这辉灿的光芒的”。
1939年2月,第139期发表《我所知道的新四军》,称“目前东南战区中最引人注意的一支军队,是在叶挺项英领导下的陆军新编第四军”,“差不多每次打胜仗,每次截获许多战利品”,但所处条件极为艰困,故而,“新四军帮助别人,别人也应该帮助新四军”。
1939年3月,第140期刊文《去延安途中》,“成千的人已经到了新中国的圣地延安去了”,“到延安去的队伍,真像朝山进香的参拜团一般,所不同的是,我们不像宗教信徒般去找寻天国,我们是要把这个陈旧腐败的国家改造成为强健公平的新中国的”。
1939年6月,第143期刊文《项英的一支铁军》,节译自斯诺原著,详述红军长征后项英率少量战士留在南方坚持十年游击战之艰苦卓绝的传奇历程,直到抗战全面爆发组建新四军。另专题介绍飒爽英姿的“新四军中女子教导队”。
1939年11月,第148期报导“延安的文化活动”,赞扬“各种文化活动现在已在积极进行中,当地物质条件虽极困难,可是文化工作人员并不因之而气馁”,“延安的解放报是当地人民的喉舌,印刷纸张因为交通运输不便,不能与都市大报比,但是对于报导消息,极为称职”,并配发有毛泽东、贺龙、抗大、鲁艺等内容的图片。
图文并茂传播广
《良友》之所以深得读者青睐,除内容丰富、消息灵通、与各界关系融洽外,就办刊营销策略而言,图文并茂、特色鲜明乃关键。自办刊伊始,它就立足标新且舍得投入,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制版印刷技术出版第一流画报,开本大度,版面新颖,色彩间或单色与套色,图像清晰蕴藉隽永,文字通俗议论精悍,文化气息浓艺术性强。
摄影图片是《良友》最倚重的传媒形式,恰如第137期郑景康《抗战时期摄影在宣传上的重要》文中所言,照片“可以证实文字的描写力,免去读者推测的麻烦。一张或几张照片再加简单的文字说明,便可以代替大篇文字的描写”,故“无论画报、杂志,都以照片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提高出版物的销路”。“一粒枪弹只能杀死一个人的肉体,一幅有力的照片,可以转移多数人的成见,感动无数人的灵魂。”1932年9月,良友全国摄影旅行团奔赴各地,梁得所担任主任,欧阳璞、张远恒为摄影师,司徒荣为干事,利用照片展现祖国壮丽河山以飨读者。
《良友》尤擅在宣传抗日主张时尽量提升视觉效果,而美术,特别是情绪感染力强的木刻和漫画更能唤起人们的斗志,刊登赖少其创作的彩色木刻年画《抗战门神》,颇得百姓共鸣。第63期发表万籁鸣画作“马占山大战嫩江桥”,形象威武气宇轩昂;第74期刊登讽刺日寇、汉奸的漫画群像,刻画敌人丑恶嘴脸;第136期报导“抗敌画展在苏联”,呈现叶浅予、胡考、梁白波等所作抗敌画作;第140、148期刊载多幅醒目有力的抗战木刻作品;第154期刊登刘开渠“战时新雕塑”及吴作人“战地速写四幅”;第160期刊登梁永泰《反攻声中的前线印象》木刻连环画;第171期报导中国抗战画展在苏联举办,选登中国木刻家近作。
积极介绍抗战戏剧、电影也是《良友》的特色之一,第81期介绍抗日剧《怒吼吧,中国》演出情况;第135期“粉墨登场,振聋发聩”报导“全国抗战发动后,各地戏剧社团,及由一般学生及知识界所组织之业余剧社等,纷纷赴各地,积极为救国御侮作振聋发聩之宣传,盖演绘形绘声,唯肖唯妙,感人至深,胜于口头之演讲或贴标语等之抽象宣传”;第136期推介《热血中国》和《保卫我们的土地》这两部新拍摄的抗战电影,呼吁民众“必须抱定牺牲一切的决心,来换取最后的胜利”;第140期介绍桂林公演欧阳予倩编导的《青纱帐里》及阳翰笙编著的《前夜》;第143期报导由白杨、顾而已、魏鹤龄等主演的《战斗》《中国万岁》两大抗战话剧在重庆公演。
诚然,《良友》亦非小觑文字、文学以至题词题诗墨迹对声援抗战的重要性,譬如:第26期刊登蔡公时墨迹;第63期刊文《国庆与国哀》《永志不忘》;第64期刊载何香凝、马君武抗日题诗,发文揭露田中奏折侵华野心;第66期刊载蔡廷锴等十九路军诸将领专为《良友》题词的笔迹;第67期刊载“献给淞沪忠勇抗日阵亡将士之前”的小说《王连长》;第138期刊发“文学巨子郭沫若先生为本刊题句”墨迹;第146期报导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成作家战场访问团分赴南北前线,欢送会周恩来致辞,郭沫若等诸多文学界人士出席。“每月杂话”栏目尚经常发表主编马国亮犀利的评论,如第133期《严肃的试验》、第135期《民运路上的荆棘》、137期《两种抗战》等。
《良友》不仅风靡国内,而且行销全球,最高印数曾达每期四万二千份,为了便于海外不谙汉语的读者明了内容,特意穿插英文版面,一刊双语,并保留相当篇幅介绍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战争形势,传播力之强可见一斑。抗战期间,良友公司还编辑出版了《日本侵略东北》《战时画报·台儿庄专号》《第二次世界大战画报》等数种特刊。
烽火虽已熄灭,国殇永远铭记。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值此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从出版史角度回眸并梳理《良友》画报对抗日救亡的竭诚报道与声援,旨在重温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