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境庐诗草笺注》的编撰、出版与修订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孙守让  2025年08月28日08:29

黄遵宪,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人,晚清著名维新运动政治家、外交家和诗人。他曾经为官,也曾出使国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歌。晚年,他将其四十多年创作的诗歌辑为《人境庐诗草》,该书11卷,共录诗歌641首。他的诗歌创作大多记录亲历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了忧国伤时、探求救国之道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晚清诗坛有“诗史”美誉。

黄遵宪编定《人境庐诗草》之后并没有付印。他去世后,其子黄鼎崇将书稿和其他文稿交给著名教育家、他的堂叔黄遵庚,让他交给黄遵宪的至交梁启超。梁启超于1911年在日本刊印该书,第一版只印刷一千册,大多赠送亲友。此后,国内的出版社虽然出版了《人境庐诗草》全本或选本,但是只有广东学者古直教授的选本《黄公度先生诗笺》作了注释;古直选本只有31题138首,不及黄遵宪全部创作的三分之一。

钱仲联,江苏常熟虞山镇人,出身于书香之家。他的祖父钱振伦是晚清著名骈文家,祖母翁端恩出身于大户人家,能够写诗作文。他的父亲钱淲是留日学生,母亲沈氏是常熟诗人沈汝谨的堂妹,有比较高的文化素养,常常教幼年的钱仲联学习唐诗。在父母亲的严格要求下,他年纪轻轻就能够写出出色的旧体诗歌和骈文。

钱仲联1923年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学习,师从理学家唐文治。无锡国专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学生除了学习传统儒家经典,还要学习《史记》《汉书》《说文解字》等传统经典和理学家的著作。1926年,钱仲联从无锡国专毕业。长期以来,他有志于学术研究,在教学和研究中,继续向前辈请益,与志同道合者切磋,学术能力不断获得提升。

钱仲联与和著名诗人、学者陈衍经常讨论学术方面的问题,陈衍曾非常惋惜地说过,“公度诗多纪时事,惜自注不详,阅者未能尽悉”,钱仲联也有同感,早就想对《人境庐诗草》进行笺注。1931年,他回到家乡开始笺注《人境庐诗草》。1932年,在大夏大学任教时,他边教学边研究和写作,专注于笺注工作。1934年,应母校校长唐文治邀请,他来到无锡,担任无锡国专教授。1936年,他的《人境庐诗草笺注》完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人境庐诗草笺注》是钱仲联一生用力最勤、修订最多的学术著作之一。

钱仲联年轻的时候就关注黄遵宪,明显有着家庭影响。与清末洋务派有着深厚关系的薛成福担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大臣,黄遵宪和钱仲联的伯父钱恂都是薛成福的随员,交谊匪浅。钱仲联的舅祖翁同龢曾任清朝军机大臣,对黄遵宪的诗歌创作非常看重,在《翁文恭公日记》中谈到黄遵宪的诗歌,多给予表彰。

作为一位想有所作为的政治家,黄遵宪的政治理想是革除弊政,希望中国真正强大起来,在诗歌中表现了浓浓的忧国忧民的情感。而在钱仲联开始笺注《人境庐诗草》的1931年,日本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钱仲联在《人境庐诗草笺注·自序》中说:“俯仰伤时,读古今爱国诗歌以自壮,而黄先生《人境庐》一集,虽经乱犹存行箧,则尤反覆讽诵而有得焉。”他希望通过笺注《人境庐诗草》表达忧愤心情,激发国人坚持抗战、打败侵略者的决心。著名学者冯振在为该书写的序里非常鲜明地指出它的现实意义,黄遵宪的诗歌“足以激发末世人心”,笺注者的“微义所在,而读者当深会之矣”。

钱仲联说过,他选择黄遵宪的作品进行研究,并为之笺注,“不仅想由此探索诗家的用典奥秘,具体地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过程,并欲借鉴黄诗,写出反映同样国难深重年头的作品来”(涂小马《钱仲联先生学术研究述略》)。受到黄遵宪爱国精神的影响,作为诗人的钱仲联写作了大量的爱国诗篇,表达了浓烈的爱国主义热情。钱仲联懂得诗歌创作,笺注黄遵宪的诗歌当然会有更多的体会,在诗作中发现一般人难以发现的奥秘。

《人境庐诗草笺注》以严谨完备著称于世,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来的日本学者将由钱仲联开创的对黄遵宪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研究的学问称之为“黄学”。

为了笺注,必须获得更多第一手资料,当时钱仲联联系到了黄遵宪家乡的官员——广东梅县县长彭忻,希望得到他的支持。钱仲联和彭忻都是唐文治的学生,彭忻为他邮寄来了一些地方志书,这些书对于了解黄遵宪早年的生活背景提供了不少帮助。黄遵宪的堂弟黄遵庚听说钱仲联正在笺注《人境庐诗草》,特地赶到无锡拜访钱仲联,为钱仲联提供了大量的手稿资料,包括康有为在光绪三十四年所作的《人境庐诗草序》,还讲述了一些诗歌的本事、背景,为钱仲联的笺注提供了不少帮助。

古人主张文学研究要“知人论世”,为黄遵宪的全部诗歌创作作笺注,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前人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如果要将这个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学术基础之上,首要的工作是要弄清楚作者的生平行状。钱仲联收罗大量资料,然后撰写了《黄公度先生年谱》。这部年谱考述详实,材料丰富,为研究黄遵宪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提供了不少材料,也为钱仲联编撰《人境庐诗草笺注》奠定了很好的学术基础。

黄遵宪写诗,用典极多,几乎达到了“无一字无来历”的地步。钱仲联的笺注参考了数百种典籍,研究了与黄诗有密切联系的清代诗人钱谦益、宋湘、龚自珍等清代诗人的诗歌。黄遵宪写诗还经常涉及到清代的戏曲、小说,对于这些内容,当时并没有现成的类书或辞书可供查阅,需要笺注者广泛地阅读和爬梳,深入地挖掘。同时诗歌还涉及到异域的地理、风物、民俗、宗教等,笺注者需要翻检各个方面的文献资料。正如著名文学史家章培恒先生所说的:“非博及群书、记闻甚广,坚韧不拔,且具有极端负责的精神和高度悟性者,决不能胜任黄诗的笺注。”(《学海图南录——文史学家钱仲联》)

《人境庐诗草笺注》是钱仲联二十多岁的作品,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尽管钱仲联还有《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鲍参军集补注》《剑南诗稿校注》等著作面世,但《人境庐诗草笺注》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解放后,钱仲联不断对这部著作进行修改和补充。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了《人境庐诗草笺注》,新版本删除了陈柱、冯振、王蘧常和他自己为该书所写的序,更明显的变化是,钱仲联对笺注中涉及到的曾国藩的诗文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内容都作了较大幅度的删改。六七十年代,钱先生根据两个旧本重加厘定,增补改正了很多材料,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新版《人境庐诗草笺注》;200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人境庐诗草》依据的是这个版本,只是精简了笺注的内容。

钱仲联晚年有一个构想,准备对已经出版的《人境庐诗草笺注》的三个版本进行整理,加进后来的研究成果修订整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这一愿望最终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