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开学,八年级语文教材新增课文受关注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
2025年秋季开学,八年级语文教材将迎来一篇备受关注的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这篇课文由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根据其著作《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华景时代策划)相关章节改写而成。南仁东是“中国天眼”(FAST)的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一位铸就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追星人”。201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南仁东星”。南仁东传记入选课本,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家的致敬,更是对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近日,本报副刊就传记文学的采访经历与入选课本的意义访谈了作家王宏甲。
从接受任务到入选课本:创作中的忐忑与感动
记者: 请您谈谈入选课本的前后经过。
王宏甲:这篇文章能入选国家义务教育教科书,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我并不知晓。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逝世后,中宣部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我也接到通知前往中宣部,接受了采写南仁东生平事迹长篇报告文学的创作任务——这是我此前没想过的事。当时,我感到了一种被信任的温暖,也心有忐忑:我没见过南仁东,无法直接采访他本人,而且中国天眼是科技含量极高的大科学工程,我从未接触过,担心写不好而辜负了这个光荣任务。
《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出版四年后的2023年,我接到教育部统编教材部门的电话,对方告知,教材选编部门的老师读了我写的《南仁东传》,希望我据此改写出一篇课文。这同样是我完全没想到的事,同样不知道是谁或是哪些人的推荐,才有国家义务教育教科书编修委员会的这个决定。但我知道,这一切的前提,是南仁东如碑如炬的一生。作品虽然署着我的名,但有许多人在我接受这两个任务之前和之后都付出了真诚的辛劳和心智。不论是谁,他们都把这件事视作关乎国家、关乎亿万青少年成长的大事。
记者:请您简要分享一下这部报告文学采访创作中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王宏甲:虽然无法采访到南仁东,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还是南仁东,最深的体会是看到了什么叫不朽。我一次次地看到了一个不朽的生命并不因为他身体的逝去而消失,南仁东就活在他的同事们和学生们的生命中。我还采访了先前居住在天眼基地大窝凼里的农民,同样看到南仁东就栩栩如生地活在那里的农民们的讲述中。我感到一个南仁东逝去了,他的不朽的生命必将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青少年继往开来,去创造自己的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人生。这个意识——始终在我心中鸣响。
记者:这部作品的创作,和您以往的报告文学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王宏甲:《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是一部人物传记,与报告文学有区别。我在采访中强烈地感到,该为这样的中国英雄树碑立传。所以全书是从南仁东的童年写起的,写了他人生各个阶段的成长和奋斗。由于无法采访到他本人,而曾经与南仁东一起学习、工作过的人们都是“阶段性”的,要尽可能准确地写出南仁东的一生有很大难度。而且,这部传记包含“中国天眼”和“南仁东传”两大方面,中国天眼是个涉及诸多尖端科技的跨学科工程,我得先了解这个大科学工程,再用读者能看懂的语言写出来,这同样不容易。所以对我来说,这也是一次严峻的研究性写作。
立志、实干与精神传承:南仁东事迹的青春指引
记者:南仁东的事迹入选课本,对青少年来说有什么意义?
王宏甲:课文中写了初三那年,一位老师发现南仁东身上的潜质,特意把他叫到自己家里,同他谈人生理想和志向,激励他将来要为国家作大贡献。正是这次谈话,让南仁东从此立下了人生志向。我感觉选择这篇课文并放在八年级,凝聚着编修教材老师的设计和期望——初中生正处在黄金年华,其实已经非常需要树立志向了。“人无志不立。”南仁东初中立志,高中三年一路领先,接着考入清华大学。南仁东初中立志,是他一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很多人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以为人生未必输在起跑线上,但可以赢在转折点上。南仁东就是从人生立志这个转折点上胜出的。
人生立志不只在头脑里有个想法,更要落实在实践中。南仁东大学毕业后到工厂,将课本里的知识去生产线上对号入座,那里就是他的实践大学。后来他在贵州大山深处为天眼选址,无路的地方就得靠柴刀开路前进。夜宿山村,仰望星空,南仁东和同事们都体会到,不论科学多么尖端,理想多么高远,还需脚踏大地。南仁东这样“用行动追理想”的过程,对青少年来说,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记者:“中国天眼”建设最重要的精神是什么?对青少年有什么启示?
王宏甲: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老一辈的科学家精神,以及工人、农民身上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20世纪结束的时候,美国的30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被评为二十世纪十大工程之首。此时中国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严重落后。但仅仅过去16年,世界最先进的500米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就横空出世,我们靠的是什么?
南仁东不仅是中国天眼的首席科学家,还是总工程师,他的跨学科领导力尤其值得关注。作为研究科学家的学者,他敏锐地发现我国诸多科学家手中掌握着相关先进技术,于是牵头凝聚了一百多位科学家,联合了全国二十多所高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同攻关。正是这百名科学家、五千余名建设者,团结在“自力更生”的旗帜下,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中国天眼才得以在2016年成功落成。所以我写下:中国天眼是国之重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更重要的国之重器。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三千余字,是一篇精炼的人物传记。阅读,有深度阅读和扩展阅读,同学们如果能从课文拓展到阅读《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去了解世界最早的自然科学是什么,中国人为何被称为“打开大海之门的人”,中国天眼在众多科学重器中为何异乎寻常地重要,一定会看到一个更加璀璨的海阔天空。(本报记者傅洋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