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的“气”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张养浩其名出于此。张公字希孟,名字间就有“孟”字,很“孟子气”。
孔子曰仁,孟子曰气。张养浩恰是内孔外孟:“禀天地正大之气,学圣贤正大之学,蕴之而为道义,发之而为文章,推之而为政事、功业,无一而非正大之寓也。”
真台掾 当骨鲠
张养浩是山东济南人,祖籍广东。唐朝名相张九龄,有弟弟叫张九臯,张养浩正是张九臯后裔。张养浩祖父张山弃儒从戎,后其父张郁弃戎从商,张养浩家庭虽不贵,还算富。张养浩却存经世济民之大理想,弃商从政。
张养浩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好孩子”。一般孩子读书,必要父母来管他读书,不管就不读书;张养浩也要长辈来管他读书,管他别那么爱读书,“年方十岁,读书不辍。”怕他读书太勤奋,把身体搞坏了,“大父忧其勤或致疾,戒毋恒诵。”到了夜晚,爷爷把灯给关了,“入夜弗与灯”,张养浩等爷爷睡去,“以衣襆蔽窗,举灯取书,默诵不辍,以为常。”
张养浩“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他拾金不昧,追了几里地去还钱。小时看大,后来张养浩入了官场,绝不贪钱,公元1315年,张养浩以礼部侍郎知贡举的身份,主持了元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登科的士子络绎于途,带金银带土特产,来拜座师,张养浩一概拒绝:“诸君但思报国,奚劳谢为?”
张养浩后来任过御史台掾,位高权重。张养浩病重,平章军国政事兼御史中丞不忽木去家里看望他,但见其家,家徒四壁,四顾壁立,忍不住感慨:“此真台掾也。”
廉,只是为官者的及格线。正,才是高标杆,正,是积极作为,是向官场歪风邪气主动进攻。“执法牧民为贤令,入馆阁则曰名流,司台谏则称骨鲠,历省台则号能臣,是诚一代之伟人欤。”馆阁名流易做,省台能臣不难,牧民贤令也多,当官超难度的是称骨鲠。骨鲠是要去顶上司的,是要去讨领导嫌弃,这是最受气不讨好的活计。
张养浩的正气,正体现在此,“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李虎是当时的黑社会头头,杀人越货,打家劫舍,无恶不作。“养浩至,尽置诸法。”张养浩一身正气,为民除害,扫黑除恶,“民甚快之。去官十年,尤为立碑颂德。”
宰相滥权,其他人唱颂歌,张养浩却常常直刺宰相心窝,“大违时相意”,有回更是上万言书,将时相根脚从头数,连数其十大弊政:“一曰赏赐太侈,二曰刑禁太疏,三曰名爵太轻,四曰台纲太弱,五曰土木太盛,六曰号令太浮,七曰幸门太多,八曰风俗太靡,九曰异端太横,十曰取相之术太宽。”让时任丞相大怒,“遂除翰林待制,复构以罪罢之。”罢官不怕,怕的是要取张养浩性命,“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这是张养浩第一次去官。
等到张养浩再次回到官场,仍不曾学乖。上次是怼时相,这回是怼皇上。元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鰲山”。英宗准备搞歌舞晚会,张养浩上疏来了,“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还好还好,英宗读出了张养浩一片忠心,“既览而喜”,感慨道:
“非张希孟不敢言。”
云庄里 不出山
元夕谏言之后,张养浩“后以父老,弃官归养”,选择急流勇退,回乡隐居。
“看了些荣枯,经了些成败。”张养浩《普天乐》是组诗,近十组,写的都是隐逸生活,那种“其乐无涯”的山水田园生活,让人羡慕:
如:“只为爱山的别,耽书的煞。轻轻搽下,黄阁乌台整八年,江村外。偿却从前莺花债,但客至玳瑁筵开。金瓢劝酒,玉人同坐,其乐无涯。”
如:“芰荷衣,松筠盖。风流尽胜,画戟门排。看时节采药苗,挑芹菜。捕得金鳞船头卖,怎肯直抢入千丈尘埃?片帆烟雨,一竿风月,其乐无涯。”
如:“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恨尚存,人何在?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
张养浩在济南建了一间别墅。古之所谓别墅,并非豪堂,只是建在白云间水云间罢了,他把这别墅起名为“遂闲堂”,“名所居曰云庄”,云庄者,白云不请自来,白云不辞而去。遂闲堂环境清幽,花草逸香:“绰然亭后遂闲堂,更比仙家日月长,高情千古羲皇上。北窗风,特地凉。客来到,尊酒淋浪。花与竹,无俗气;水和山,有异香。”
云庄里,他拒绝与名利客往来,天天只是跟鸟玩,“公常衣长衫,幅巾薝貌,曵杖行吟,逍遥自得。舞鹤驯鹿,导从后先,人望之如神仙”。济南山水形胜多,棹舟明湖,载酒泛中流;听天籁于趵突泉,“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登华不注山,“攀援直欲穷危顶,歌舞休教阻盛心。”
张养浩去山林与山鸟打交道,不用机心,去田园与农民打交道,不用城府,“会寻思,过中年便赋去来词。为甚等闲间不肯来城市?只怕俗却新诗。对着这落花村,流水堤,柴门闭柳外山横翠。便有些斜风细雨,也近不得这蒲笠蓑衣。”
张养浩的隐居生活高质量,说的也是其创作质量。今人隋树森编《全元散曲》收张养浩小令161首,套数2篇,这些作品,差不多都是在他隐居期间写就的。他的散曲,承唐诗宋词之雅韵,起元代散曲之雄放,明人高赞其“卓绝千古”;明代金润论其散曲:“犹波律沉水,藏诸珍笥,取而然之,清心涤虑,亦犹桐马蓝尾,贮之玉罂,怀而饮之,不觉自醉。”
虽醉心山水,张养浩依然不忘世。他作《庙堂忠告》《牧民忠告》《风宪忠告》三篇政论,合称为《三事忠告》,分修身、用贤、重民、远虑、调燮、任怨、分谤、应变、献纳、退休十章,给官员立准则,教官员修政德,是中国官箴文化扛鼎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定:“其言皆切实近理,而不涉于迂阔。盖养浩留心实政,举所阅历者著之,非讲学家务为高论,可坐言而不可起行者也。”
张养浩隐居济南,过得开心,文辞亦有大成,他真心热爱这种生活,“烟水间,乾坤大。缓步云山无遮碍,胜王家舞榭歌台。酒斟色艳,诗吟破胆,其乐无涯。”朝廷七次来请他出山,“召为吏部尚书,不拜。丁父忧,未终丧,复以吏部尚书召,力辞不起。泰定元年,以太子詹事丞兼经筵说书召,又辞;改淮东廉访使,进翰林学士,皆不赴。”
叹兴亡 作悲歌
张养浩其一生,以朝士始,以隐士继,再以朝士终。
张养浩在济南隐居八九年,元朝走马灯也似,换了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明宗、文宗等五任皇帝,“朝廷重其名德,七遣使者聘之,而果不起。”看上去是死心塌地要做隐士了。
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这场旱灾来得特别严重,百姓颗粒无收,赤地千里,“京兆民掠人而食之”,谁来解民于倒悬?朝廷再次想起了张养浩,,这次,年近六十的张养浩,慨然应允,毅然赴任,“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受任于民困之际,奉命于灾难之间,这是张养浩的使命感。张养浩曾任京官,某次职务调整,有京官与地方官供选,京官位尊职轻,升迁更快;地方官位卑任重,到得换届都可能被遗忘,张养浩毫不犹疑,直选地方官,“县近民,而堂邑大县,生齿数十万,今以畀予,儒之效或得以利乎人,固所愿也。”
为何老来出仕?张养浩这么解释的:“人之处世,其去就无越山林、朝市二途,出乎彼,入乎此。其出也,非苟利己;其处也,非苟洁身,要之各适于义为无歉。”
“吾退处丘园,七辞聘召,闻西土民饥殍流亡忍不起而拯救哉?”这就是张养浩的“其出也,非苟利己”。这里一个细节,足见精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张养浩赴任民难之际,把家产都捐了出来,分给贫困乡民。
“哀哉流民,为鬼非鬼,为人非人;哀哉流民,男子无缊袍,妇女无完裙;哀哉流民,剥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从山东济南,千里迢迢,但见山峦起伏,江河滚浪,行至陕西界域,却是黄土漫漫,“流民顿踣相属”,时见路边有饿死骨,无人收埋,那般惨状,让年已花甲见惯世间炎凉的张养浩,热泪奔涌,情不可遏,一首绝唱《山坡羊·潼关怀古》喷薄而出: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一首血泪写就的悲歌。张养浩一路行一路哭,看到路边饿殍,“驻车临瘗道殣”,亲挖坟墓,让死者有尊严的托体山阿;“有弃儿,收载车中,托善类养之”;“过华岳祠,作文祷雨,自读其文至‘民饥而死’,涕泪被面,从者观之,皆为沾襟。”见百姓受苦,而痛哭流涕而满面泪痕,这般官员有几?行孔子之仁政,行孔子之善政,或者不缺热烈口号,缺的是一襟热泪。
因为对百姓的感情发自肺腑,张养浩赈济灾民就有真举措、真效果。张养浩开国库,给百姓发钱,“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把自家钱财捐出来,“公又出钱五百缗”,拯救特困民,“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张养浩一心救灾,“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病逝于救灾现场。
说来,张养浩尊孔尊孟,为人为政更近孟子,孔孟皆儒,亦有区别,孔子讲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讲正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张养浩以鲜明的民本情怀,赢得了在历史中的重量,后人称其为“元代第一君子”,元代苏天爵更赞其是“诚一代之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