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维:我要为抗战做点事
提起著名电影演员张瑞芳,知道的人还真不少,她演的电影《母亲》深受观众喜欢。不过,她的母亲廉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很少有人知道。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在会见廉维时,就当面称赞她:“你的情况我知道,一位中将夫人,像你这样,确实难能可贵。”1944年,周恩来又写信给张瑞芳:“你的母亲是值得钦佩的。她的许多事,你们做儿女的都未必知道……她是值得尊敬的英雄。”
廉维,密云区古北口人,生于1898年,卒于1960年。少女时代,廉维就是远近闻名的才女,后经在北京陆军大学读书的二哥介绍,嫁给了其同班好友张基。张基从陆军大学毕业后,就任属北洋军阀系统的保定军官学校的炮科科长。1925年,张基毅然倒戈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当上了北伐军陆军中将炮兵总指挥。不幸的是,1928年春,张基在徐州军中去世。
当时廉维正携子女居于北京。噩耗传来,廉维没有就此消沉,而是毅然挑起抚养子女的重担,把对丈夫的怀念融入对儿女深深的爱中。她严格教育孩子们,希望他们学有所成。经过母亲精心培育再加上子女们的发奋努力,很快,长子伯超考入南京中央军校,长女张楠考入大学文史专业,二女张瑞芳考入艺专学画画,三女张昕样样功课都好。面对孩子们的进步,廉维露出了微笑。
九一八事变后,眼见国土沦丧,廉维忧心忡忡。已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长女张楠经常把一些进步刊物和街上的进步传单拿给她看,在女儿的引导下,廉维也在进步。1936年,她家成为地下党秘密活动的一个场所。北平市委书记黄敬、学委书记蒋南翔、河北省委彭真等同志先后在这里开会或接头,廉维经常负责保管、传递党的文件,件件任务都完成得十分出色。这年冬天,廉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廉维的三个女儿都奔向抗日前沿,她在家仍继续负责地下党的接头工作。直到1939年,她和大女儿张楠说:“我要为抗战做点事。”毅然决定带着幼子张进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工作。
廉维先在涞水县做妇女工作,在抗日烽火中历尽艰辛,一次次从敌人的魔掌中死里逃生。1941年,她来到平山县保育院工作,把精力放到一个个幼小的孩子身上,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儿子。其小儿子在1942年3月因病去世,年仅17岁。
1942年冬,廉维到晋察冀边区党校工作,由于在反“扫荡”中受伤,1944年党组织送她到延安治病。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同志,她向周恩来谈起了自己的心事,家里只有大儿子伯超在国民党军队,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将儿子动员回来参加革命队伍。她说:“我一定让我的孩子跟着共产党走。”
1945年10月,周恩来特意用飞机将廉维秘密接到重庆。经过廉维的教育启发,在重庆国民党政府军担任炮兵营长的伯超毅然脱离国民党,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后,廉维又回到晋察冀解放区工作,这时的她,年岁大了,体弱多病,又因长期工作劳累,导致一只眼睛失明,但她仍然坚持在基层做群众工作,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和大家拉家常,讲革命道理,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老大姐。
1960年7月22日,廉维病逝,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她的墓碑题写了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