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医生贝熙业 用自行车辟出驼峰航线
贝熙业为八路军运送药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北京西山古道上,有一位外国医生冒着生命危险,用自行车往平西根据地运送药品,开辟出了一条抗日“驼峰航线”。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法国医生贝熙业。
贝熙业1872年生于法国,1913年来到中国,是法国公使馆医官,一共在华41年。贝熙业的住所,原是东城大甜水井甲16号。1923年,贝熙业在海淀区西山租用并改建了贝家花园,分为东南石楼、北建筑群与西南部正房和排房。房前有平地广场、欧式喷泉,以及硕大的石柱结构。建筑群以东大概200米的地方,是名满中外的石雕楼。它原为防御,后被贝熙业改作诊所,再后来这里成为往平西抗日根据地运送药品的中转站。
当时,在石雕楼“济世之医”的牌匾下,安放着两条大板凳,抱孩子看病的人优先坐。他们都是附近和偏远地区的病人,来求贝熙业治病救命。贝熙业经常只收微薄报酬,甚至免收医药费。他还为附近小学生注射天花麻疹疫苗,为温泉中学师生看病,学校因此修建了一座石桥,起名为“贝大夫桥”。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贝熙业代表外国驻京医官致函中国红十字会,声援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冒着危险,用轿车和自行车,往平西根据地送药和医疗器械。在这座雕楼里,在煤油灯的微光下,贝熙业和吴似丹深夜为抗日战士做手术,两张满是汗水的脸,偶尔抬头相视一笑,胜过任何话语。他们还去攀崖采药,用草药和月季根为伤员消肿消炎。
后来成为贝熙业妻子和医学助手的吴似丹,始终珍存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夏天,近处是三棵槐树,远处是两座山峰。时年66岁的贝熙业头戴草帽、墨镜,身穿半袖白褂与短裤,两手扶着自行车的宽大车把,眼睛望着正前方。车筐和后架篓里,是几十斤重的药品,压得车轮陷在土地里。经过西山古道的药品,有许多被山那边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接收。吴似丹还见过贝熙业与八路军合影的一幅黑白照片。在那张照片里,头戴圆帽的贝熙业背对镜头,在一片树林的空地里跟一些人在看什么东西,有五六位村民和三个小孩围着他们,还有四位八路军战士,肩扛或手扶上了刺刀的步枪。照片背面是贝熙业的法文字迹:1939,八路军,北安河。
1941年冬季,那天的气温有零下20摄氏度。傍晚,地下党员黄浩找到贝熙业,告诉他,为抢救平西根据地重伤员,48小时内需要一批盘尼西林。而这时,贝熙业已失去外交豁免。他牌号11084的别克车被锁进了车库。情况如此紧急,他二话不说,将药品藏在自行车货架夹层,盖上蔬菜就出发了。迎着暴风雪走了几十里,在温泉镇哨卡,日军上前盘查,他便用法语周旋。此时恰遇一阵北风横扫过来,他趁机混过了关卡。到了西山,暴雪中的能见度不到十米,他借着怀表的反光,推着车子行至鹫峰山腰时,忽然发现日军巡逻队迎面走来。慌乱中,他看到东边有个冰洞穴,就钻进去藏好了药品,骑上车驶向相反的方向。终于甩掉鬼子之后,返回洞穴已是凌晨,他拿上药品,徒步赶到贝家花园,交由地下交通员,经妙峰山和门头沟斋堂,送达根据地。
1942年秋,贝熙业和吴似丹第一次同去斋堂,运送盘尼西林和外科器械。一场罕见的暴风雪令路上难行,两人在泥水里一步步挪动,途经妙峰山北麓日军封锁区时,埋伏在隘口的日军突然开枪,弹片嗖嗖掠过。接着,又传来日军巡逻队的马蹄声。危急时刻,贝熙业推了一把吴似丹,迅速把她和药品推进沟壑,用法语嘶喊,“带药快走。”看到贝熙业肩胛已中弹,她将药品藏进灌木丛,又爬回来,撕下一片裙子为他包扎。那一瞬间,两人心照不宣,他骑车向东而去。她带上盘尼西林走小路突围,与地下交通员会合。
如今,北京西山古道上的这条自行车抗日“驼峰航线”,依然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