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文学作品,我们抵达彼此 ——访西班牙汉学家夏海明
夏海明(Agustín Alepuz Morales),生于1985年,西班牙翻译家。主要译有刘慈欣的《三体III·死神永生》《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山》《白垩纪往事》、宝树的《三体X·观想之宙》、郝景芳的《流浪苍穹》等科幻文学作品,以及陈彦的《主角》、阿来的《尘埃落定》等。
记 者:夏海明老师好,感谢您接受采访。您是如何喜欢上中文并从事中国文学翻译的?可以讲讲您和中国文学结缘的故事吗?我知道您长期生活在北京,您眼中的北京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夏海明: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学外语,也喜欢读书。当时汉语吸引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个语言文字体系的魅力。在研究汉字的过程中,我会自然而然地对其背后的文化产生兴趣,也会慢慢地走进中文创作的文学。对我来说,从事中西文学翻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刚开始学中文的时候,没有多少被翻译成西班牙语的中国文学作品,所以我只能看别的语言的译本。我记得我最早接触的中国文学作品是唐诗,当时在母校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图书馆里找到了一本带汉语拼音的中英双语诗集,我专门用它来练习发音。不过对我来说那只是学习外语的工具而已,而我真正与中国文学结缘的故事还是要从《三体》讲起。我到中国来留学的时候,正好是《三体》三部曲第三部《死神永生》刚出版不久,我每次逛书店都会碰到这本书,我自然会对这部作品感到好奇,想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想看。后来我有幸把这本书以及很多中国科幻文学作品翻译成西班牙语了。
我在北京待的时间快要超过半辈子了,在这个城市经历了人生中各种大事,不管从职业还是其他的角度,北京有我个人的故事,也是无数人的舞台。我对北京很有感情,有时也会对它产生一种更为复杂的心情。
记 者:您最近在翻译什么作品?中国每年都会有许多文学作品出版,在挑选翻译作品的时候,您如何选择?会考虑哪些因素?
夏海明:前几个月我刚完成了《尘埃落定》的新译本,最近在协调《三体》图像小说在西班牙的出版流程。这两本书正在编辑过程中,希望今年年底可以与西班牙语世界的读者见面。
每个翻译项目都不太一样,但是大部分时候是出版社先跟我联系,说他们想做某一本书的西班牙语版。有时候我也会挑选作品,推荐给出版社,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多,毕竟出版社是企业,他们在决定做什么书的时候要考虑经济价值和文学价值两个维度。我挑选翻译作品的时候所考虑的因素,首先是自己作为读者喜不喜欢,看看作品和作者能不能打动我——因为我相信,不管你做什么,都得尽量出于爱和热情。另外,我也会考虑到西班牙社会所关注的话题,比如女性、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我会看看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能不能找到符合西班牙读者喜好的此类主题的作品。
记 者:您不仅做文学翻译,还从事编辑、版权代理等工作,您认为什么样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市场价值?
夏海明:我觉得最重要莫过于给读者提供精彩的故事,因为只有高质量的好故事,才能吸引读者,我想,不管在中国国内还是国外,哪儿都一样。另外,我认为具备人们普遍认可观念的作品更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有市场,包括西班牙语世界的读者,对那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生活比较感兴趣。当然,文学作品能否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这个问题太复杂,我相信没有人能给出绝对的答案。
记 者:在此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大家都谈到了AI对文学翻译的挑战。作为翻译家,难免要思考AI与翻译工作之间的关系,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夏海明:AI不仅给翻译家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让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我自己也亲身感受到了它的影响。随着AI技术的日益普及,我接的商业、法律等翻译项目明显少了,翻译公司好像越来越不看重专业译者,而更倾向于找精通外语的人在机器所做的译文之上进行润色。文学翻译似乎是这个趋势中的例外,由于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目前来讲这还是机器翻译达不到标准的领域。文学翻译还缺不了专业的译者,但是对于未来几年会发生什么,谁也不好说。
我觉得人们很难抵抗新技术的发展,只能慢慢地去适应它,想办法怎么跟它共存,怎么更好地利用它,尽量避免被它利用。尤其是对于那些要求译者有更多创造力的文本,依赖AI这样的工具,可能会让人变得懒惰,失去自主性,导致掩耳盗铃的结果。对于AI是否会淘汰译者这个话题,我倒不担心,因为只要是人,基因里总会有表达自己的欲望,所以就算AI能在许多方面超过我们,但人类还是会保留人工智能满足不了、只能人与人之间交流才能满足的需求。因此,在AI技术渗透进日常生活的当下,我越来越清楚自己需要在“利用新技术”与“自力更生”之间找到平衡,努力守护那些属于人类的独特品质。
记 者:您在会议上介绍说,您在北京组织发起了一个阅读俱乐部,俱乐部的成员是生活在北京的西班牙语国家的人,您可以分享这个阅读俱乐部的情况吗?你们会一起阅读、分享哪些书籍?
夏海明:这个读书会每个月底都会举办一次,读友们都是生活在北京、来自不同西班牙语国家的人,什么样的人都有,包括老师、建筑师、记者、企业家、律师、外交官等。我每个月都会在读书会的微信群里发六本书的简介,然后书友们投票,哪一本书获得最多的选票,我们就选哪一本。每个书友都会自己去阅读,到月底我们就在北京的一家西班牙餐厅聚一聚,一边吃一边喝一边聊文学,可以说是很轻松的朋友聚会。
我们读过的书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是以虚构作品为主,包括博尔赫斯、科塔萨尔等作家的作品,以及其他用西班牙语写作的作家的作品,还读过韩江的《素食者》。就中国作家而言,我们读过沈从文的《边城》、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及鲁敏的《六人晚餐》、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本月底我们要讨论的是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之前我们有幸邀请到鲁敏老师跟我们线上交流,她和大家分享了她的近期创作,书友们的反馈很积极,聊得很愉快。
在这个方面,我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文化差异:我在中国参加过的读书会给我的印象,更像是在上课,总会有一位类似于“老师”或者“班长”的人点名,让每个人念一段,然后有顺序地分享自己的读后感;而我在西班牙参加过的读书会(包括我组织的这个读书会也一样),更像朋友聚会,虽然有人负责主持讨论并简单把作品介绍给大家,但都是以“乐”为主,并没有学术或者职业方面的目的。
记 者:西班牙读者更喜欢哪些中国文学作品?为了促进中国与西班牙在文学、文化方面的交流,您觉得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夏海明:我上个月刚回了一趟西班牙,去一个离我家很近、有悠久历史的书店,逛了半天以后,我看到的唯一的中国文学作品是刘慈欣的《三体》。也就是说,中国文学作品还不是西班牙书店的主要书籍,只有比较特殊的图书才会吸引大多数读者的注意力,而且更多是自己的生活与中国有关的读者才会去关注。我觉得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在普通老百姓上,要找到一些可以让中国文学作品与普通人的生活更近的联结方式,加强双方民间的真实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