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后的堡垒”里写下“第一封家书” 谢晋元孙女讲述“八百壮士”浴血抗战
上海苏州河北岸,光复路1号至21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西墙上,累累弹痕格外触目。
谢晋元将军的孙女谢骏来过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很多次,还成为这里的讲解志愿者。“我看纪念馆里的留言簿,海内外观众都说展览很好,把四行仓库的这段历史讲得很清楚,让许多观众深刻体悟到先辈们的爱国精神。”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两个多月后,上海北部战略要地大场失守,当时的中国军队88师师部所在地四行仓库成了上海中心城区“最后的堡垒”。
谢晋元受命,率官兵420余人于10月26日深夜进驻四行仓库,掩护主力撤退。10月27日清晨,日军发现四行仓库内仍有中国守军,立刻发动进攻,遭到四行仓库守军勇猛阻击。奋死抗战四昼夜,四行仓库守军歼敌200多人。为迷惑敌人,他们对外宣称共有800名战士,史称“八百壮士守四行”。
在纪念馆入口处,陈列着一封谢晋元的家书——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
这封祖父临战时写给祖母的家书,谢骏默记心间,一边背诵一边泪湿双目。“我祖父意识到,四行仓库也许就是大家埋骨之处。他组织大家在战斗间隙写家书。对年轻的战士们来说,这可能是生平的第一封家书,也是最后的遗书……”谢骏说,当时的守军,大多是20岁上下的新兵。“很多人在开拔大上海前,从未经历过如此激烈的战事。”
纪念馆三楼,整整两面墙上,镌刻着一个个名字。“这是当年‘八百壮士’的名字,许多战争中的幸存老兵,这几年也相继‘归队’了。”谢骏说。
“很多人跟我说,你爷爷很伟大,我认为爷爷尽到了中国军人的职责。”谢骏经常带“八百壮士”的后代来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们和普通观众讲述先辈为抗战作出的贡献。“我希望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铭记历史,才能珍惜当下,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