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四要”——我为吴泰昌先生“编书”
吴泰昌先生是我的老乡。知道他很早,认识他却是很晚的事。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当涂人,上大学之前我一直生活在离县城几十里外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是一个真正的乡下人。18岁那年,因为参加高考,才有幸去过一次县城。后来到外地上大学、读研、工作,也只是县城的一个匆匆过客。工作之后,因为职业的缘故,与一些老家的作家文人有了更多的交往与合作,老家的文友时常向我提到家乡的两个文化名人,一个是电影导演苏里,另一个便是长期活跃在文坛的吴泰昌。虽然久闻吴老师的大名,又是老乡,却一直无缘相识。
我与吴老师相识,也是因书结缘。
大约在2014年前后,吴老师向一位同事提出,希望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他的书。然而因种种原因,这一愿望一直未能实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吴老师相识,得知我也是当涂人,吴老师非常高兴,握手的力道也大了许多。他是那种热情爽朗的人,声音洪亮,一头向后披散的灰白长发颇有几分艺术家和诗人的气质。吴老师得知我一直在文艺社工作,便自然地提及这本搁浅多年的图书,希望我能亲自操刀,早日“玉成”其事。吴老师既是前辈,又是文坛宿将,纵横文坛几十年,在文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还是我的老乡,于情于理,于公于私,我都觉得有责任完成他的心愿。我答应先了解一下情况,然后与他沟通,尽自己最大努力积极推进。
吴老师在《文艺报》工作数十年,既是职业报人,又是作家和评论家,与当代许多一流作家学者过从甚密,有过大量的合作,不仅写过很多散文、评论文章,还发表过一系列著名作家学者的人物印象记,出版文学评论、散文集《梦里沧桑》《文苑随笔》《吴泰昌散文》《文学情思》《我亲历的巴金往事》《我认识的钱锺书》等20余种,其中《艺文轶话》曾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这些作品具有史料和文学研究的双重价值,在文坛产生很大反响,可谓成果丰硕。
为了完成吴老师的心愿,我决定先做功课,全面了解一下吴老师的生平与创作。我开始四处搜集资料,为了支持我的工作,吴老师把他手边保存的十多种著作悉数寄给我,供我参考。他的信任与支持,不仅给了我很大的动力,也给了我极大的压力。我不敢马虎,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开始认真阅读吴老师一本本大作,前后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把作品内容大致浏览了一遍,对其主要创作成就、创作风格、创作内容和创作历程有了大致的了解。
如何完成吴老师交代的任务,交出一份让作者满意的作业,我开始了认真的思考。我想这份作业不仅要让吴老师满意,还要让读者和市场满意。对此,在认真研究其作品内容和市场的基础上,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策划。吴老师最初的想法是以每个名人为主,出版一套书。三联书店曾为吴老师出过一套“亲历大家丛书”,包括巴金、钱锺书、朱光潜、冰心、叶圣陶等人,一人一本。通过两个月的阅读和研究,我感觉时过境迁,出版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老师最初的设想已经不太合适。原因有四:
第一, 完全按初版思路一人一本,内容相对单薄,而且原书系一篇篇文章汇编而成,只是不同时期文章的汇集,不仅缺少完整的体系体例,而且许多文章内容上相互重复,甚至矛盾。有些文章是特定年代写的,今天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文章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第二, 图书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读者对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每本书能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内容。如果原样出版,难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法吸引读者的兴趣。
第三, 成本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一人一本至少要出五六本,这对出版社来说导致成本上升,而市场并不太乐观,性价比不高。
第四, 照原书出版,只是简单重复,给读者提供不了任何增值服务,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对编辑来说,创意是出版的灵魂,市场与影响才是一本书追求的终极目标。
鉴于上述几点考虑,我决定把书的内容全部打散打乱,根据我对市场和作者创作的理解,重新提炼、浓缩、编选,新瓶装旧酒,“生发”出一本真正的新书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感觉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新书,体现出编辑和出版社的策划与创意。
我把这个想法与吴老师做了认真坦诚的沟通,也许因为老乡的缘故,吴老师对我充分信任,一口答应,表示完全理解,让我全权处理。得到他的授权与鼓励后,我决定亲自操刀,担任这本书的策划与选编工作。
编辑是一个杂家,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编辑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编辑的专业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体现在编辑的创意与策划思路中,体现在把普通变为不普通,把大众菜做成特色菜和品牌菜的过程中。针对不同选题,有时要为作者提供创意,帮助作者构思、修改、加工书稿,有时要为作者提供选编与策划。为作者选编书稿也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劳动。从作者众多作品中,策划、编选出一本有价值的书,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 要了解作者和作品。
第二, 要了解读者与市场。
第三, 要有自己的想法与创意。
第四, 要有编辑的眼光和整体策划。
基于这一思考,我又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整理思路,提炼主题。考虑到吴老师大部分作品都与当代文坛那些著名的学者、作家有关,许多文章都是这些名家的印象记,以及他们之间的合作交往和交流探讨等,而这些名家的创作与经历又与当代文学发展史息息相关,他们每个人的经历如同一幅画,而这一幅幅画集中在一起便组成了当代文坛长长的画廊。而吴老师作为亲历者,参与并目击了这一历史进程。这正是这本书的价值之所在。
于是,我以吴老师与众多名家交往以及印象记为主线,分类编排,串成了一部一个人与一个时代重要作家学者的交往史,吴老师一个人的亲历以及与众多名家交往的历史,恰恰组成了个人的文学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当代文学史的缩影。几经筛选、调整,最后我按这个思路从大量作品中完成了选编重构任务。几经调整、完善,我把拟定后的目录发给吴老师浏览审定,很快他就来信表示十分高兴,完全赞成,认为这个编排和视角很新颖,突破了单纯的个人印象记,既是他个人的,又是众多作家学者的,也是时代的,更是属于历史的。
为了编好这本书,我和作者反复电话微信沟通。吴老师年事已高,视力欠佳,不擅长打字,经常给我发来大段大段的语音。在北方生活了几十年,他的语音已经非常接近北方标准普通话,中气很足,常常声如洪钟,热情而乐观,从这些已经北方化了的语音中依稀能捕捉到一丝故乡当涂话的韵味,让人亲切而感动。
书名也是令编辑头疼的难题。目录拟定后,发现却没有一个合适的书名。于是集思广益,起初社里编辑想了五六个书名,都比较平庸,缺少冲击力和新颖性。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时一个好的书名就可能决定一本书的生死。吴老师原来的书名很一般,编辑想的几个也不太令人满意,我觉得需要给这本书取一个既贴合内容,又有新意的书名。一段时间,我冥思苦想,想了几个书名均不满意,考虑到吴老师纵横文坛五十年,与众多作家学者交往几十年,从众多书名中,最后我确定了一个我认为比较合适的书名:《亲历文坛五十年》。吴老师听说后非常满意,我也颇为欣慰,觉得这个书名还是比较适切的,既能涵盖内容,又有广度与深度,还具有作者个人色彩,让人感觉完全是一本新书。
经过前后半年多的努力,2017年,一本散发着油墨味的精装新书正式出炉,设计精美,颇有文化气息。接到新书后,吴老师非常开心,也十分满意,认为是他迄今出版得最好的一本书。他把新书送给朋友,得到一致好评。
完成这一任务,我既欣慰,也有很多感悟。作为一个成熟的编辑,不仅要会组稿,懂策划,还要善于帮作者完成创意,甚至帮作者选编内容以及取书名,做好全方位的服务。本质上,出版就是一种文化创意与文化服务。出版无止境,对编辑来说,时代在变,市场在变,作者在变,读者也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因时制宜、因书制宜、因人制宜,才能与时俱进。进入AI时代,作为一种职业,编辑永远在路上。
(作者系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