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的无锡
8月4日传来许倬云先生逝世的消息,5日无锡泼天大雨。中午我出去找个资料,阴云压顶,雨滴淅沥,车至太湖大道金匮大桥,雨如盆倾,四野骤暗,雨刮器开二挡也几乎不管用。我不愿相信的是那么一位睿智渊博的学者,活力洋溢、意志强大的老人,竟然就这样走了。
许倬云说过:无锡是个富有人情味的地方。无锡不是路过之处,而是安身立命之地,不管离乡多久,无锡都是可以交托一切、放下一切的地方。他在《往里走,安顿自己》这本书里写道:家乡不是地理,家乡是亲情的传递。1930年我生在厦门,在厦门的时候每年要回到无锡,后来我们就搬到了湖北荆州沙市,也是每年都要回家的,所以我对无锡是归少离多。这种温暖和怀念,后来升华为我对中国的感情,对中华同胞的感情。我九十六岁,身体已经瘫痪,此生应该没有可能回来了,梦魂之中常常万里关山,一重山,一重山,千重浪,一波浪,一波浪,最后都会进入太湖,我还可以以某种方式回去。
许倬云家族的老宅原在无锡崇宁路7号,是无锡名门之一。许倬云出生在厦门鼓浪屿,儿时在湖北荆州沙市,都是随父亲许凤藻宦海行旅所致。直至抗战胜利,许凤藻受命管理全国引水事务,到上海处理港口巷道,才让许倬云回到无锡老家,并进入辅仁中学读书。
许倬云在跟着父亲宦海行旅的那些年并未正式入学读书,只是偶尔得到父亲的教诲和自学,亦从未学过数学和外语。当时辅仁中学从上海迁回无锡,允许许倬云旁听,但要求第一学期功课全部合格。据他的同学庄为其教授回忆:“当年我们全班有40个同学,看到来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同学,不但没有歧视他,相反都十分同情他、爱护他,千方百计地帮助他,老师也特别关心他。我们还安排4个功课较好的男同学坐在他周围专门帮助他,使他勇敢面对学习,克服学习困难,尽力去攻克数学和外语关,他勤奋的学习精神也使同班同学十分感动。在第一学期考试中,许倬云不但数学、外语全部及格了,而且在语文课程还取得了极优的成绩。到高二时,竟将功课全部赶上了同班同学,有的还超过了同学。”
从1946年至1948年,许倬云在辅仁中学读了三个年头,在这儿他读到了钱穆的《国史大纲》,引发了对史学的浓烈兴趣。此时钱穆正在江南大学当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许倬云的父母本来想让他读完中学就去读江南大学,那就很可能成为钱穆的弟子,可惜,这个人生取向被历史进程打断了。但即便如此,辅仁中学始终是许倬云心中的一段美好,他的《许倬云谈话录》一书单列一章“辅仁中学”,他说在辅仁中学就读的三年是他一生中大受教益的三年,大力赞扬辅仁的办学方针与教学方法,认为辅仁中学的办学宗旨和辅仁学风具有东林精神。他说道:辅仁中学用的教材一半是英文版,老师教的课是经世之用,辅仁老师教我们的是实学,我们的老师都能教别的课,堪称全能,真是了不起。他们有能力在大学任教,但他们宁可在无锡教家乡的子弟,真是全心全意奉献。
许倬云对辅仁中学的感恩,充分表现在他对同学聚会的态度上。2005年,辅仁中学49届校友发起48、49、50三届校友聚会,祝贺辅仁中学恢复校名一周年,许倬云欣然如期回到无锡参加活动,这是他离开辅仁56年后第一次返校。据与会同学回忆,他不仅把许多老同学的名字记在心里,还大谈当年在辅仁中学受到东林精神的熏陶与教育,学习高攀龙、顾宪成的民族骨气和斗争精神,是东林精神给了他勇气和力量。
2009年11月,许倬云又一次回到无锡,与老同学们聚会,这一年同学中许多人已年届八十,聚会地点就在辅仁中学老校址一墙之隔的东林书院,老同学们在东林书院的石牌坊下拍了集体照留念。据参加接待的文化官员说,许倬云在听取东林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特别用心。2012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许倬云的口述史著作,书名为《家事、国事、天下事——许倬云先生一生回顾》,显然出自东林书院的那副名联。
80岁聚会的席间,许倬云说起无锡有一道家常名菜“生麸酿肉”,从前经常吃妈妈做的,不知无锡饭店里还做不做。负责接待的时任文化局局长叶建兴对此事记忆深刻,他回忆道:“先生动情地提及对母亲的思念,言道每逢佳节,母亲必亲自下厨。享用过大荤之后,母亲总会做一道‘生麸酿肉’——即在生麸块上切开小口,塞入肉末煮汤,出锅前再撒上一把绿莹莹的豆苗。这道在当时锡城极平常的家常菜,几乎家家厨娘皆能为之,却深深承载着先生对母亲、对故土、对儿时岁月的无尽追忆。不消多时,一碗热气蒸腾、豆苗青翠的‘生麸酿肉’便端至席上。望着这道魂牵梦萦的家乡菜,许先生眼中顿时泛起晶莹泪光……”许倬云始终念念不忘母亲料理的无锡家常美味“生麸酿肉”,早已成为铭刻于他心里挥之不去的乡情。
虽然许倬云仅有近三年时间完整地生活在无锡,其他居住都是零散和短暂的,但他对无锡的观察和体验是深刻而清晰的。他记得无锡老家位于城中东河头巷,前门、后门都有河,过年时河面船只往来,乡下的船摇来城中送油、送米等物品,十分热闹。还记得在乡下看田的农夫会到城里替他们磨粉、蒸糕,孩子们会抢着吃糯糯甜甜的米粉。他看到老无锡有士绅出资出力分担社会责任的传统,如捐助职业训练所、修桥补路、与盗匪谈判保境安民等,以实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希望无锡能恢复这一传统,鼓励有识之士共同担起社会责任。
许倬云认为从前无锡多出实业家、数学家,士大夫世家也会参与实务工作,实用之才众多。他还认为无锡经济发达且文风很盛,他关心无锡教育事业,建议加强高校人文学科建设,恢复国学专修馆,多创办省级重点中学。他希望无锡有更大规模的文化场馆,推动民间藏家助力场馆建设,还建议建设音乐类专门演出场所,举办高品质文化活动。对于无锡的城市开发建设,他建议邀请优秀建筑师设计典范式新建筑,使其成为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城市。
我向无锡的学者和文友们提了一个问题:能否各用一句话,分别概括许倬云的史学研究意义和价值,以及许倬云的精神意志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收到不少精彩回答,择出无锡作家协会副主席陆阳的两联答题,引来作为此文的结尾:
史学研究意义与价值:跨学科融古今勾连文明脉络,破陈规重庶民解构华夏基因。史鉴开新。
精神意志意义与价值:身历沧桑凭孤笔写就江河万古,心涵悲悯以寸丹照破尘网千重。赤心照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