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多次“穿越”交通线的印章
来源:北京晚报 | 蔡岫 夏霖  2025年08月13日08:59

徐万满

徐万满的印章套及印章 摄影:蔡岫

在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一层展区,展示着一枚小巧别致的印章,为馆藏三级文物。印章为立式长方体,主体为鹅黄色,周身一面刻有风景图案,底部则端端正正刻着“徐万满章”四个小字,印章主人正是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平北交通员徐万满。印章的左侧,还有一个特制的皮套,是徐万满携带印章时所用。

徐万满(1925年—2017年),河北省赤城县大海陀乡官庄子村人,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担任平北军分区交通员。这枚小小的印章,陪伴徐万满多次经历了惊险的旅程。

从1938年起,八路军经过三次开辟,于1940年在平北地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昌(昌平)延(延庆)联合县。为了适应地方干部在敌占区隐蔽活动开展工作的需要,昌延联合县五区首先建立了秘密交通站、联络点,并以宝林寺(今北京市延庆区井庄镇宝林寺村)通信站为中心,向南到三司、小金房,东向到吴坊营,向北到吕庄,向西到曹官营等联络点,形成通信网,地方干部不论到何处,通过通信站都能找到。随后建立起来的各联合县,均设有通信员或交通员,同地、工委及各区进行通信联络。

巩固下来的平北抗日根据地,犹如插入敌人心腹的一把钢刀,同时也被敌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三个伪政权分别采用“施政跃进”“集家并村”“强化治安”等手段,对平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清剿”,想要把新生的抗日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平北抗日斗争险象环生,天天有战斗,处处有牺牲。而交通线也成为了沟通信息、传递上级指示、护送干部、保卫革命火种的重要生命线。

交通员徐万满就是这条生命线上的一个重要支点。

1940年,15岁的徐万满毅然参加了抗日工作,担任民兵小队长。他带领民兵配合八路军埋地雷、拔据点,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1942年夏,上级选调一批优秀党员参加交通工作,徐万满表现突出,被调到平北地委交通队,当上了一名跑干线的武装交通员,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交通员肩负着传送文件和护送干部的重担,任务十分危险。徐万满认定,只要能为党工作,为打日本侵略者出力,再苦再累也不怕。他身上别一支手枪,带四颗手榴弹,将文件用布包好系在身上,长期奔波在平北到平西的崇山峻岭之中。还有那枚小小的印章,一直陪伴着他。沿途,敌人据点密布,封锁沟纵横交错,为了安全,他经常是晓宿夜行,有时情况紧急,为了赶路,常常一天甚至几天吃不上一顿热饭。严寒季节,他的裹腿布常常冻得硬邦邦解不开。但不管困难多大,他也要把领导交给的文件安全、及时地送到。

根据需要,这些文件上都印有“徐万满章”。据专家分析,穷孩子徐万满不可能自行拥有这么一枚精美的印章,而经费短缺的党组织也不可能购置。因此这枚印章很可能来自缴获的战利品,徐万满把原印章底部的字磨掉后,再刻上了自己的名字,让这枚印章也得到了新生。

印章跟着徐万满穿越各种危险甚至生死。一次,徐万满和另一位交通员给平西地委送文件,返回时与平北军分区两名侦查员结伴而行。刚穿过平绥铁路,突然与几个日伪军遭遇。躲避已不可能,四个战友同时向敌人开火,又甩出几颗手榴弹。敌人以为遭到八路军大部队伏击,吓得丢下伤员和几具尸体逃跑。四人活捉了两名伪军,缴获一支手枪和一把指挥刀,内心满满的自豪。但意外的是,回到交通队向领导汇报时,领导在肯定他们勇敢精神的同时却指出:“你们的任务是送信而不是打仗。如果因为打仗牺牲了,所担负送信的任务怎么完成?”这件事愈发使徐万满感到交通员所担负工作的特殊性。

解放战争时期,徐万满继续从事交通员工作,依然是险象丛生,但他都会全力完成任务。一次,徐万满和另一位刚刚当上交通员的小张去冀东送文件,夜里走到琉璃庙时,碰上敌我双方激烈交火。二人悄悄摸进附近一个小村庄,找到一位老乡带路,从小路通过封锁线,把文件安全交给冀东区党委。

徐万满于2017年去世,他的儿子徐德明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这枚小小的印章。2020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徐德明将此印章捐赠给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