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在衣服里的《共产党人》
在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一层展区,展示着一本已经发黄的竖版刊物《共产党人》,封面为牛皮色,扉页印着:“共产党人”和“第十九期”等字样。刊物的主人是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平北地委副书记的武光。
武光(资料照片)
扉页与封二
目录及第一篇文章
武光原名张青甫,1912年1月出生于河北深泽,1930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共产党人》是他1942年从延安来平北任职时,缝在裤子里带过来的,是他在艰苦的斗争岁月中的精神食粮。1997年7月5日,武光受邀参加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仪式时,亲自将这本珍藏多年的刊物捐赠给纪念馆。
《共产党人》是1939年10月在延安创办的中共中央理论刊物,毛泽东为该刊题写刊名“共产党人”,并撰写了发刊词。杂志每月出版一期,总编辑为张闻天,编辑主任为李维汉,主旨为统一全党思想、明确政治方向、巩固党的组织等。《共产党人》于1941年8月终刊,共出了19期。武光这本《共产党人》就是第19期,扉页上的“共产党人”四个字极为显著,左侧印有“一九四一年八月出版”,目录之后的首篇文章是《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
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前馆长高德强告诉记者,武光在纪念馆开馆仪式上,给大家讲了这本刊物的不平凡历程,很多老讲解员们也都记得武光讲述的内容。
武光说,他接到去平北任职的命令后,从延安出发,深入敌后,长途秘密行军,奔向目的地。为了减轻背负的重量,他将《共产党人》无字空白处全部裁掉,期间也曾将《共产党人》缝在裤子里,途中伪军检查时险些被搜出去。穿越很多大小封锁线,历经种种艰难险阻,终于在1942年6月把这本《共产党人》带到了平北大海陀山。
1942年6月至1943年春,武光担任平北地委副书记时,主要负责群众组织工作,期间发表过《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要开展妇女工作》和《龙关破狱记》等文章。
在艰苦的斗争岁月,武光从未为了减轻负担而将这本书丢弃,而是精心地保护着,并带在身上,时时拿出来学习。他时常翻阅《共产党人》,反复研究里面的文章,令他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这本刊物的轨迹,饱含了武光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热情,记录了他不畏强敌、团结战友一起奋战的经历,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胜利的黎明。
1949年4月以来,武光历任晋中南下区党委书记、长沙地委书记、长沙军分区政委、北京航空学院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79年后,武光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第一副秘书长、副院长,北京市第七届、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这本《共产党人》也跟随武光先后从察哈尔省到山西、湖南、广东、北京、新疆,最终回到北京,结束了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