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南方视角下重绘公平正义的世界文学图景
自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概念兴起以来,其视角选择与概念界定的局限性引发了学术界的持续争论。秉持着公平正义的理念,文学创作者和理论家们积极构建起一系列文学共同体,如“革命文学”“弱小民族文学”和“三大洲文学”,旨在将被边缘化和忽视的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文学带回世界文学的中心舞台。这实质上是对“文学世界共和国”中普遍存在的等级化和不平等现象的有力抗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在“三个世界”理论和不结盟运动的感召下,亚非作家协会、亚非拉人民团结组织以及南方委员会等全球南方国家及地区的文学组织和社会团体应运而生。它们致力于推动大众文艺创作、增进民族团结与深化多边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发出了对不合理国际秩序的文化批判,引发了全球左翼作家群体的集体反思。然而,在后殖民理论的影响下,西方主流文学创作虽开始关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国家,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第三世界”文学创作在井喷式发展中显现出的同质化倾向。猎奇的描写、单一的苦难叙述及弥漫的悲观主义,使得经济欠发达的“全球南方”在文学作品中常被描绘成一个充满魔幻、死亡与创伤的割裂社会,进而构建出世界文学中孤独与绝望的南方形象。这种描绘并未真正实现公平正义,反而可能加剧了刻板印象。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南方的集体崛起,多元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极大推动了南方国家和地区在文学创作中对自我理论、视角和经验的主体性重塑,逐步形成了一个跨越地域、语言和种族的人文共同体。全球南方在追求公平与正义的文化论战中,试图重构世界文学版图,以便更好地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奠定跨越语言、文化和种族边界的人文主义基础。因此,深入回顾和展望全球南方文学的发展脉络,对于重绘公平与正义的世界文学图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第三世界”到“全球南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精神的感召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在政治独立的基础上联合自强。它们高举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旗帜,构建了以亚非作家协会和亚非作家会议为核心的跨国文学互动机制。这些机制不仅锻造了珍贵的跨国情感纽带,更通过互译计划、联合奖项、期刊集群等项目,为“第三世界”国家开辟了重要的对话空间,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思想文化交流的关键阵地。
文学创作逐渐成为亚非拉作家们思想碰撞与团结协作的平台。在塔什干、开罗、贝鲁特、罗安达、突尼斯等地召开的一系列亚非作家会议,不仅打破了殖民主义对“第三世界”人民的思想桎梏,更成为提升文化主权意识的重要契机。相较于西方中心主义主导的经典文学塑造,像《莲花》等多语种期刊及同名奖项所展现的作家与作品,构筑了抵御西方中心主义思想渗透及文学自由议会等机构影响的重要阵地。这些交流机制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思想、情感与理念沟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冷战结束与苏联解体使亚非拉的文学联合运动在形式上逐渐淡化,但亚非拉人民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文学呼应从未中断。这种深层联系推动了从“第三世界”到“全球南方”的人文交流持续演进。全球南方文学在继承反殖民、反帝国主义精神的同时,通过多元媒介与现实主义书写,拓展了公平正义的世界文学建构,为跨越语言、文化、种族的人文共同体提供了思想基石。
近年来,面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与极化政治等全球挑战,全球南方文学通过理论创新、话语重塑与经典创作,持续关注那些被西方中心主义边缘化的文学表达。全球南方国家以集体化的文学姿态,不仅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人文主义反思,更助力受压迫者摆脱历史的“百年孤独”,为构建公正合理的世界文学体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重要力量。
全球南方文学的互动发展
进入21世纪,全球南方作家在相互砥砺的文学创作中,逐步摆脱了长期以来的边缘化地位。他们立足于本土经验,同时兼具全球视野,通过理论构建,有力地打破了西方普世价值的话语霸权与叙事垄断。基于全球南方的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一个跨国家、跨学科、跨区域的人文思想纽带正逐渐形成。诸如“反霸权全球化”“草根全球化”“下源全球化”以及“微型跨国主义”等理论的兴起,持续挑战着传统的中心-边缘思维模式,推动着全球南方国家在文学创作中重塑公平正义的世界文学体系与人文书写。
在去殖民化思潮的引领下,全球南方文学以纠正历史不公、反对文化霸权、反思殖民创伤为核心,形成了其鲜明的创作底色。面对充斥着白人至上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及“现代性”经验的文学叙事,当前全球人文主义的精神危机迫切需要如法农所倡导的“人民群众的文艺观”。在全球南方人文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人文金砖”等文化平台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活力。无论是“新时代·新经验·新想象”金砖国家文学论坛,还是“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等活动,这些机制都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南方在理论、视角与经验上的创新。多语言、多层次、多国别的青年、女性及网络作家的广泛参与,不仅彰显了全球南方文学叙事的独特魅力,更助力和平、团结、正义的文学价值传播,促进全球人文交流向着更公平合理的方向迈进。
面对当前部分国家将国际教育、人员流动、科技合作政治化与武器化的现实,全球南方人文共同体正通过集体化的人文主义书写,致力于消弭地缘冲突、对抗加剧及保护主义所带来的精神缺失。近年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全球南方国家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精神及不结盟运动时,重申了对全球和平、发展、安全的集体倡议。在此背景下,全球南方通过构建平等的翻译、传播与阐释共同体,批判世界文学中存在的西方中心主义、优先主义及排他性议题,并积极采用全球视野与比较方法,共同塑造多元、复语、复数的文学审美。
凝聚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长期以来,西方中心主义主导的文学理论、批评方法与话语体系,惯于将全球南方国家及地区的文学“异域化”“他者化”,割裂其历史与现实语境,从而扭曲了其文学创作的原貌。展望未来,全球南方文学的构建,不仅旨在弥合东方与西方、南方与北方、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审美差异,更将通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多语种文学的桥梁,主动消解世界文学中的文化断裂,打破片面化、异质化的审美偏见,最终勾勒出“全球化”与“本土化”共生共融的世界文学图景。相较于被动等待“被发现”的文学定位,全球南方文学在互学互鉴中展现出强大的主体行动力。
有别于殖民时期的文化控制与资本主义驱动的文学生产模式,全球南方作家正通过互为参照的创作实践与人文主义共同体的构建,积极重塑文化权力。他们逐步破解了文化失衡、文学认可缺失及文明互鉴平台匮乏的困境。针对剥削、暴力、霸权与压迫的深刻书写,不仅与泛非主义、泛阿拉伯主义、亚洲价值观等思想形成强烈共鸣,更通过摆脱被定义、被塑造的知识体系与集体认知,追求在网络时代跨国文学、艺术与美学的共同精神空间。这种多元主体的公平正义叙事,有力地打破了西方主导的单一化、霸权化文学话语。
独立自主、公平正义的全球南方文学创作,承袭了三大洲人民在政治去殖民化进程中的抗争底色。在当今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宏大背景下,这种创作进一步凝聚为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指引下,全球南方文学以其共同的思想、理念与人文关怀,从心理、情感与认知层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从而重塑一个更具公平正义精神的世界文学格局。
(李春光系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教师,余静远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