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阅读的第一要义是喜欢
中华读书报:能不能结合《康震诗词课:苏东坡12讲》谈谈自己在不同时期的阅读各有何侧重?或者谈谈对您影响比较大的一些书籍?
康震:我阅读东坡是有阶段性的,比如在大学本科的时候,我关注的重点是,他怎么就能够写出这么多脍炙人口、老少皆宜,不同阶层的人都很喜欢、都能共情的作品?他只是写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写了自己一个时期的一段心境,但是为什么能唤起不同阶层、不同年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的共情?我那个时候年轻,只是觉得很羡慕,他为什么有这样的生花妙笔,他为什么能够拥有这样一种极为特殊的才华?年轻时写些散文、诗歌,希望也能得到别人的共鸣和共情,所以很自然地把这种情感移植到对苏东坡作品的羡慕和渴望上,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写出这些东西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后来做博士的时候,研究成了非常重要的工作,那个时候就非常关注一个问题:东坡参加科举考试排名非常靠前,做官又能够担任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和兵部尚书这样高的位置,乃至做到翰林学士,可是被贬谪的时候贬谪到黄州、惠州、儋州,一次比一次贬得更加偏远,生活的境地一次比一次惨淡,但是在他的人生中没有看到他出现人格分裂,也没有看到他有不能忍受的极度悲伤或者愤怒、狂悖,至少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淡泊、旷达、正直甚至自我解嘲。所以当时就觉得是不是由于他对朝廷的忠诚、对君王的忠诚、对儒家的忠诚所至?是不是和他在黄州接触到佛教的相关教义,跟很多僧人打交道有关,在佛教经典某种感悟下,使他能够暂时从现实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还是说他在道家的思想中也汲取了重要的源泉?我在思考:为什么他的人生能够这样?
到了现阶段,我工作了很多年,教了很多学生,也积累了很多的人生经验,既不会像上大学时那样单一地想去知道他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多经典的优秀作品,也不再只是以探究的心态看待他,而更多地是从成长的角度追问:为什么苏东坡能够成为这样一个人?为什么我们不能像东坡那样拥有一种健康、积极地面对困难,始终保持一种恬淡心态的人生态度?
东坡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但他却始终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是从他的家庭教育,还是后来跟他弟弟之间的关系,还有他跟苏门里的四学士六君子的关系,以及他跟朋友们的关系,他对这个世界始终充满了信心,始终充满着善意,用他的话说:“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是因你的感觉而美好或者丑恶,当然美好和丑恶是有标准来辨别的,但是你的人生如果要美好、要愉快,首先在内心里对这个世界的价值判断和基本认知,要像东坡先生这样始终是乐观的,始终是积极的,始终相信希望的一天终究能够到来。到这个阶段,我对东坡的阅读开始有了一些人生的感悟,我相信对于我们来讲这些是东坡更大的价值,东坡当然是研究对象,也是我们的学习对象,但最重要的是,他是我们人生方向一个特别重要的文化参照,使我们能够看到我们的路应该怎么走,我觉得这很重要。
中华读书报:不同时期的阅读必然有不同的思考,能否谈谈您的读书方法?
康震:阅读这件事情,第一要义是要喜欢,天底下最重要的动能就是喜欢。我大概从五六岁开始就特别喜欢阅读,那个时候是看小人儿书,家里好多书,看不懂的就问妈妈或者爸爸。
我读书读得特别杂,觉得有意思的书就看,看不懂也看。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就读了一些德国古典哲学的小册子,根本看不懂,也似懂非懂地看,虽然没看懂,看过也觉得似乎自己变高级了。我觉得在专业的基础上,读书一定要广泛涉猎。前提是喜欢,所有的书只要喜欢就能读进去,读进去就会有获得,拓展阅读面积,什么都了解一点。读书是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手段。我们现在老爱刷抖音、看小红书等等,这些知识都是片断,但读书,只要你把一本书大致翻阅一遍,书上的知识相对是体系化的,这样就能帮助你形成比较严密的、闭环的知识体系,这对于世界观的形成和价值判断还是很重要的。
第二是反复读,当然这也有个前提:你喜欢这样做。我读书特别喜欢反复看,假如说我看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记,一个月之后,我把这本书的某几章又看一遍,过几天之后再看一遍,我喜欢反复、重复地看自己喜欢的文章或书,特别有一些段落,会读很多遍;看电影也是这样,反复看当然就能记得住。
中华读书报:看得最多的书是什么?
康震:我读得最多的,一个是人物传记,一个是理论方面的书,还有一些小说。当然读得最多的还是古代文学、文献专业方面的书。比方说关于唐宋诗人的作品,关于相关的历史文献,关于唐宋诗人的年谱,肯定是要反复去看。我现在说的反复看,是在我专业研究阅读之外的所谓杂书。那些杂书我也喜欢反复看,比方说《美的历程》,比方说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还有《论语》《庄子》和《老子》,都是翻过很多遍的。这样做有个好处,就是你三十多岁的时候看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你到五十多岁再看,每次看的感觉都不一样,非常神奇。所以反复看书其实不是重复,而是因为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感觉,反复看的意义在于不断地从生活返回这些经典,在重温经典当中获得新的精神力量。
所以说重复阅读是有动力的,就是不断回头去寻找你所需要的精神力量。比方说我也特别喜欢看《西游记》《三国演义》,每一次看都有新的领悟。
中华读书报:作为霍松林先生的博士,他对您的读书方面有引导吗?
康震:霍先生首先是一位大诗人,写了很多古体诗、近体诗,无论是词还是律诗、绝句,各种诗体他都非常擅长。他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写诗,一生当中创作了大量的古典诗词,以古典诗词的形式来抒发当代情怀。同时他还是出色的书法家,经常用遒劲而优美的书法来书写自己创作的一些诗词。而他自己又是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在40年代考入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得到很多前辈大学者的教诲,后来一生从事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培养了许多出色的学生。所以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有浓郁的家国情怀,他的诗词里边主基调是关心时事、关心家国,也关心弟子、关心朋友。
第二,霍先生的传统国学功底非常深厚,他的古典文学研究总能抓住问题的核心点,又能纵横捭阖,拓展开去。对于后代学人启发甚大。
第三,他在育人方面有一整套的理念,他并不希望弟子都遵循他的研究方法、研究路径,而是鼓励各有各的研究特点、研究个性,鼓励和而不同、各有特色,各自都有自己的见地。
霍先生在宣传普及古典诗词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他对古典文学的研究、普及既有非常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基础,同时在创作方面充满了灵性和诗性。我们都希望能够成为像他那样的人,但是由于个人的才情所限、知识所限,很难达到他的境界,但是有这样一位导师,就是我们的标杆,确实让我们心向往之。
中华读书报:如果有机会见到故去的或者在世的学者或作家,您想见到谁?
康震:我还是挺想见见李白的,因为我太喜欢他了。他有那么多未解之谜,我想面对面地跟他问清楚,这样也省得我们再去研究了,所有的研究都不如问本人。而且我很想看看李白到底长什么样子。他长得有多高?到底能喝多少酒?他的剑术是不是很高超?他到底去过哪些名山大川?哪来那么多钱到处走?我挺想知道这些事儿。苏东坡很多事情是我们知道的,李白是充满了神秘色彩、潇洒浪漫的诗人,谁不想见?
中华读书报:如果可以带三本书到无人岛,您会选哪三本?
康震:我想,一本应该是《论语》。第二本选《庄子》,庄子是很飞扬的。第三本是《西游记》。
中华读书报:《西游记》是一部您从小就喜欢,到现在可能还会继续喜欢下去的书是吧?
康震:我超级喜欢《西游记》,只不过这本小说语言比较粗糙,但故事实在太好了,有幻想。
中华读书报:如果要策划一场宴会,您想邀请谁?
康震:得邀请好玩的人,不能邀请太闷的。我还是都邀请古代的:苏东坡、李白肯定要来;酒桌上要热闹,必须有能写能画的,王羲之、张旭、吴道子、米芾得来,其实宋徽宗也可以来,他画画得好;吴承恩要来,刘伶要来,还得找个善歌舞的,公孙大娘得来,她会舞剑。唐玄宗也得来。这就差不多了,这些人都挺好玩的。
(栏目主持人:宋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