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文交流拉紧中俄人民相知相亲纽带
来源:新华社 | 耿鹏宇 周天翮  2025年05月09日08:39

从中俄合拍电影《红丝绸》在俄热映创票房佳绩,到两国艺术家携手打造的新版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华震撼登场,从中国春节庆祝活动“走红”俄首都莫斯科,到中国多地举办俄罗斯传统谢肉节迎春活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蓬勃发展的中俄人文交流活动,已成为深化两国关系、推动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

2024—2025年是“中俄文化年”,数百项精彩纷呈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两国蓬勃开展,一场场文化盛宴架起一座座沟通的桥梁,有力促进两国人民相知相亲。

语言学习架起深入沟通桥梁

“我叫玛丽亚,我正在学习中文,很高兴认识你。”在莫斯科河河畔,一名女孩迎面走来,用俄语确认记者是中国人后,便切换中文做起自我介绍。

玛丽亚是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大二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她笑着说,自己的中文还不是很好,只会一些日常用语。在她看来,中文文字优美、充满魅力,中国文化丰富多彩,能够在中文领域继续深造是她的梦想。

如今,走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经常能听到一声声亲切热情的中文问候。“你好”“是中国人吗”“欢迎”“再见”……看到亚洲面孔,许多俄罗斯民众会主动用中文打招呼。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历史学博士伊利亚·古京也是一位中文教师。他说,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在俄罗斯越来越受欢迎,这得益于双方教育领域合作不断深化,离不开两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据了解,目前俄罗斯共有140多所大学、220余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此外,还有19所孔子学院、5个孔子课堂及其他教育机构从事中文教学。2019年,俄罗斯政府将中文纳入国家统一考试外语科目。全俄约11万人学习中文。俄罗斯汉语水平考试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加,“汉语桥”等活动在俄罗斯颇受欢迎。中国则有超过180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中小学和大学约12万人学习俄语。

与此同时,两国还共同打造“中俄名校10+10联合培养优秀人才计划”“中俄联合科教中心建设计划”和“中俄同类大学联盟发展计划”等合作品牌,支持大学开展联合教育项目,扩大双向留学交流规模,联合举办大学生暑期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合作等,促进两国青年交流和往来。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俄语和中文学习是两国扩大各领域合作的根基。”古京说,“俄中文化年”为两国开展文化交流、推进教育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艺术交流展现文化交融之美

中国原创舞剧作品《咏春》日前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上演。中国功夫与舞蹈的融合之美赢得俄罗斯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也引起俄媒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

俄罗斯金砖国家电视台报道说,舞剧《咏春》以酣畅的节奏感与细腻充沛的情感表达,打动了在场观众。俄罗斯观众通过这部作品进一步了解了咏春拳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武术流派。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报道说,舞剧《咏春》作为“俄中文化年”的重要活动,通过双线叙事讲述了一段传奇故事与文化传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艺术魅力。

近年来,俄罗斯文艺表演领域刮起了“中国风”。由中国导演执导、俄罗斯演员出演的话剧《我不是潘金莲》在莫斯科国立民族剧院驻演多场;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奏的《红旗颂》回响在莫斯科红场附近的扎里亚杰公园音乐厅;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亮相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马林斯基剧院……多部中国作品走进俄罗斯,在异国舞台熠熠生辉。

与此同时,一批俄罗斯经典艺术作品绽放在中国舞台:《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芭蕾舞剧带来原汁原味的“俄式美学”;由《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衍生而来的话剧、芭蕾舞剧、音乐剧令人耳目一新;中国中央歌剧院与俄罗斯艺术家以当代视角对经典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进行再诠释,让文学经典焕发出跨越时代的艺术生命力,展现着两国文化的碰撞交融。

中国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表示,众多高水平的俄罗斯艺术团体来华演出,不仅为中国观众带来俄罗斯文化精华,也为俄罗斯艺术家感受中国、了解中国提供契机。

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院长亚历山大·雷任斯基说,俄中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艺术交流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享受加深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直观认识,拉近两国人民的距离。

“‘俄中文化年’期间,我们两国人民有机会深入了解对方的传统艺术和文化遗产。”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俄方主席鲍里斯·季托夫说,文化年强调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对话和理解的重要性,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相互认知、相互尊重,为两国世代友好注入新动力。

(据新华社北京/莫斯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