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20万字《革命文豪高尔基》 邹韬奋自讨苦吃
1932年11月,身为《生活》周刊主编的邹韬奋打算利用业余时间,编译红色书刊《革命文豪高尔基》。不过,由于当时工作太过繁忙,他只能选择每天晚上家人休息后,才投入到紧张的翻译工作中。
了解翻译工作的人都知道,这项工作看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非常困难。想要将原文中的意思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除了一定要具备深厚的翻译功底,还要储备非常丰沛的词汇量。
邹韬奋翻译的《革命文豪高尔基》这部书稿多达20万字,里面夹杂着大量的生僻词语,翻译起来可谓困难重重。就算邹韬奋翻译功底非同一般,他也经常需要借助俄语词典,才能将书中的内容完整地翻译出来。
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邹韬奋这样做完全是在“自讨苦吃”。不过,邹韬奋却微笑着表示,人活在世上,总不能一心想着贪图享受,这可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按照邹韬奋当时制定的计划,他打算在半年内完成此书的翻译工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强迫自己每天必须翻译2000字。有时,工作上的事情实在太多,当天根本抽不出空闲时间做“私事”,邹韬奋便于第二天凌晨四五点起床,将之前没有完成的任务完成。如此一来,他的睡眠严重不足。
看到丈夫工作得如此辛苦,妻子沈粹缜也是非常心疼,劝他健康第一。邹韬奋则开玩笑地安慰妻子:“我现在正值年轻力壮的年龄,哪能那样轻易被击垮?”听了丈夫的话后,沈粹缜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为了能让读者一睹为快,邹韬奋一边翻译,一边分期在《生活》周刊上连载《革命文豪高尔基》。终于,一直忙碌到1933年4月,全书脱稿,该书一共分6编25章计20万字,比邹韬奋当初制定的时间提前一个月完成。
当时,鲁迅闻知邹韬奋将该书顺利翻译完成后也非常高兴,并于5月9日写信给邹韬奋:“今天在《生活》周刊广告上,得知先生已做成‘高尔基’,这实在是给中国青年的很好的赠品。”鲁迅建议,若著书时能配有插图,“就更加有趣味”。鲁迅最后表示:“我有一本‘高尔基画像集’,从他壮年至老年的像都有,也有漫画。倘要用,我可奉借制版。制定后,用的是那几张,我可以将作者的姓名译出来。”
后来,邹韬奋在出书时,选用了里面的十余幅,并附有《鲁迅先生志感》一文,同时在编译后记中对鲁迅表达了尊敬和感激。此书在生活书店出版后,邹韬奋第一时间给鲁迅寄去一本。鲁迅在1933年7月7日的日记中也有“邹韬奋寄赠《革命文豪高尔基》一书”的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1934年,邹韬奋还托萧三(萧子璋)给高尔基本人带去了这本译作,同时写了一封英文信。信中写道:“这本书在去年7月间出版,并在中国受到普遍欢迎。革命的青年一代人都非常关心您的生平和作品。”
邹韬奋说得确实没错。当《革命文豪高尔基》出版发行后,在全国反响巨大,深受全国进步青年和爱国读者的欢迎,短短几个月内连续6次再版。该书也作为进步文化书籍的代表,在反动派文化围剿重点的上海,燃起了一簇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