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宋淇与秦羽的电懋之缘
张爱玲的著名小说《第一炉香》于二○二一年由许鞍华导演改编成为电影,但原来早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懋)已曾向张爱玲购得《沉香屑 第一炉香》的影片摄制版权。在近日由宋以朗博士捐赠香港都会大学图书馆的「张爱玲手稿遗物特藏」与「宋淇、宋邝文美手稿遗物特藏」中,笔者见到以下由秦羽写给张爱玲的信件:
爱玲小姐
仰慕已久,从未谋面,写信给您似乎很冒昧。此事本来拟请宋淇兄转达,但他说事属业务,还是直接接触的好,所以也就不揣冒昧了。
本公司同人对大作素所崇仰,现想购买大作「沉香屑 第一炉香」的影片摄制版权,拟付电影故事版权费港币弍千元正,如蒙俯允,请即赐函作实,以便办理签约手续 端此 问
好
秦羽
这封信写在电影懋业有限公司的信笺上,日期是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日,在署名下盖有「电影懋业有限公司剧本部章」印章。这封信的信封上有「“需”中译 剧本 因病暂停 suggest 接受 April 26/64 寄出」等字(估计为宋淇的字迹,信封上的字由笔者所识,或有误认。)而这个空邮信封未有寄出的痕迹,有可能是当时附在宋淇寄给张爱玲的信件中,由宋淇代为转达电懋洽购《第一炉香》版权之意。另一方面,由于宋淇已在一九六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正式向电懋辞职,故此可解释为何他不方便代为处理洽购事宜,而要求秦羽直接按业务方式写信予张爱玲。
执笔写信的秦羽,曾经是电懋的编剧及演员,更曾于张爱玲编剧的《情场如战场》中饰演叶纬苓一角,这个角色是女主角林黛所演的叶纬芳的姐姐。秦羽又名秦亦孚,曾为电懋编撰多部电影剧本,包括《三星伴月》(一九五九)、《母与女》(一九六○)和《星星月亮太阳》(一九六一)等,她于一九六二年凭《星星月亮太阳》获得金马奖最佳编剧奖。秦羽擅长改编文学作品为电影剧本,《星星月亮太阳》就是改编自徐速的同名小说。在《星星月亮太阳》的电影特刊中,她曾谈到对电影改编的看法:「如果说小说是一种创造,则改编剧本也是一种创造,因为改编者要将基本形象改造过来,便不得不运用他的思想,和他对人物与事迹的理解,来创造以电影表演的手段的表达方式。」由此我们可以见到她对文学改编电影的理解。
从上文提及的秦羽致张爱玲信件,可以见到两人从未见面,但秦羽与宋淇和张爱玲一直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创作关系。
张爱玲与秦羽电影剧本的创作关联
秦羽与宋淇一家早有联系和合作。早于一九五六年,宋淇的太太邝文美就曾以方馨的笔名,与秦羽合译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一八四三—一九一六)的作品,并收于《碧庐冤孽》(The Turn of the Screw)一书,由香港的今日世界社出版。此书收入两篇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一为〈黛丝.密勒〉(Daisy Miller,一八七八),由邝文美所译;另一为〈碧庐冤孽〉(The Turn of the Screw,一八九八),由秦羽所译;而前言部分更是由林以亮(宋淇)所撰,内容包括介绍亨利.詹姆斯的生平和评论其文学成就。
至于秦羽与张爱玲在创作上的关联则多与电影剧本创作有关,两人的合作则由宋淇作为中间人联系而成。过去曾有评论者提出秦羽所编的电影剧本《三星伴月》(一九五九年)是张爱玲所编的《情场如战场》的「续集」(赖忠苑:〈追星赶月的情场女王─张爱玲和秦羽剧本中的林黛〉,《星洲日报》,二○○二年八月四日),也斯也曾提出《三星伴月》中的林黛基本上是《情场如战场》中那个任性淘气的女主角的延续(梁秉钧:〈秦羽和电懋电影的都市想象〉)。这两出电影均由林黛饰演女主角,内容同样关于一个女子周旋于三个男人之间的爱情游戏,唯一不同的是《三星伴月》中林黛的角色是已婚的,故此恍如《情场如战场》林黛饰演的叶纬芳的「已婚」版本。在一九五九年的一篇影评中,论者已敏锐地把张爱玲的剧本与秦羽的相提并论,称两人的剧本属于同一型,笔下颇为相似,都属流畅俏丽、幽默机智,「但也同样有华彩而欠深刻。」(何观:〈三星伴月——皇都、东乐映〉,《新生晚报》,一九五九年四月二十五日)考虑到宋淇当时在电懋为这些电影担任制片人,可以推论宋淇对这些电懋电影剧本之间的推动、提议和指示,影响着电懋不同电影编剧之间的创作关联。
还有一个例子跟张爱玲和秦羽二人的创作有关。在一九五七年八月四日张爱玲致邝文美的信件中,她提及自己在哈佛和另外两间图书馆及一个专卖剧本的书店考察,找到一个英国闹剧"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内容写的是战时两所男女校合并的趣事。张爱玲把剧中的顽童角色改为女性,再加上一个盗袴的楔子和浪漫情节,编了一个叫《二八佳人》的电影大纲,寄给了宋淇。(张爱玲、宋淇、宋邝文美着,宋以朗编:《纸短情长:张爱玲往来书信集I》,页六八,下称《纸短情长》)从张爱玲于信内附上的《二八佳人》大纲来看,她主要塑造一个十五六岁的女主角之任性和可爱为卖点,更以「闯祸精小妖怪」来形容这个受到男主角和其他男学生喜爱的人物。在张爱玲这封写于一九五七年八月四日的信件之前,张爱玲于七月十四日的信件中曾提到她之前写的《情场如战场》电影剧本能够卖座,「自各方面着想,我都可以说『干了一身汗』」,因为这可以证明她不是纸上谈兵的书生,而确实能写出卖座的电影剧本。由此可以解释为何张爱玲立即构想了《二八佳人》的电影剧本,因为她想乘着《情场如战场》的卖座优势再推出另一个电影剧本。故此《二八佳人》同样以一个任性可爱的女人公之顽皮行径为主线,推进她与男主角和其他男生们之间的情节,而这个女性角色明显是以《情场如战场》的女主角为蓝本的。但是,随后我们在张邝二人的通信中只见到零星提及《二八佳人》的撰写情况,例如一九五七年九月五日:「《二八佳人》还没有动手写,因为噱头不够多,想再等两个星期,多加上点材料。」(《纸短情长》,页七十)一九五七年十月二十四日:「前一向因为长篇写不出,所以搁下来写《二八佳人》,现在也仍旧如此。」(《纸短情长》,页七三)此后我们一直都没有见到张爱玲完成《二八佳人》电影剧本的数据。
但是,经翻查数据,我们却可以发现秦羽后来写了一个同名电影剧本,该剧更于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七日上映,导演是易文,制片是宋淇和马叔庸。那么两个剧本之间是否有关连呢?从张爱玲写的《二八佳人》大纲来看,其女主人公如上文所说是个任性刁蛮但不失可爱的「二八佳人」,但主要的喜剧剧情是围绕于男校女校合教于一所学校而生出的故事;而秦羽的《二八佳人》则同样设有一个刁蛮任性的妹妹角色洪恩(由林翠饰演),但该剧为了加入女明星叶枫,把焦点分散于叶枫所饰演的梅意珠与洪恩的哥哥洪自强上。妹妹洪恩的角色后来被父母误以为暗结珠胎,但真正怀孕却是意珠,因而引起笑话连篇。有趣的是,不论是《二八佳人》的〈本事〉或电影海报,都是以饰演「二八佳人」的林翠为主角封面,可见「二八佳人」才是电影的宣传重心。另一值得注意的是,秦羽版本的《二八佳人》英名戏名是Too Young To Love,这个戏名跟一九五九年英国一出电影名字相同,而这出英文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年轻女孩如何因家庭不幸福和父母疏于管教,最后沦落到被中年男人诱骗的故事,跟秦羽所写的版本并不相似,但以年份相近和英文名字相同来看,则有可能《二八佳人》的创作团队当年亦有参考过英国的版本。
集体创作《南北一家亲》
另一个例子是《南北一家亲》(一九六二)。宋淇于一九六一年创作的《南北和》电影大受欢迎,电懋立即筹备制作另一出同类电影(据香港电影数据馆纪录,《南北和》最早的创作时间是一九五八年)根据香港电影数据馆的纪录,《南北一家亲》虽注明由张爱玲编剧,原著却是秦亦孚(即秦羽)。邓小宇在二○一○年的〈无伤大雅的娱乐小品〉一文中就曾提出以下疑问:《南北一家亲》背后的创作者是否宋淇?这部电影大部分的情节铺陈会不会都是《南北和》的「剩余物资」?同时,张爱玲和秦羽二人是否以《南北和》为蓝本再把它「改头换面」?关于这个问题,宋以朗亦曾推测《南北一家亲》可能有宋淇参与编剧的成份:
其实《南北一家亲》也是我爸爸编剧的,但署了张爱玲的名字。我的猜测是张爱玲写了原作,但她实在不了解南北文化的冲突,我爸爸帮她改了很多,为了张爱玲的名声,最后只署了她的名字。(宋以朗:〈宋淇的病及退出电影圈〉,《南方都市报》,二○一二年十月三十日)
宋以朗在这里提到,由于张爱玲不熟悉广东话,亦不太了解南北文化的冲突,所以宋淇替她修改了剧本,但最后只写了张爱玲的名字。究竟这部电影与宋淇、张爱玲和秦羽三人之间的创作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报纸报道找到一些证据。
在一九六二年六月十五日的《工商晚报》中,我们可以找到一篇有关《南北一家亲》的报道,但不知是否撰文者记错了,在报道中把电影称作《南北一家春》:
对于这部「南北一家春」的筹拍工作,已有半年多的时日,电懋为了使这一新片评作有比前片更大的成就,特别改变原有计划,改由著名女作家张爱玲负责编剧,使摄制工作更为大大加强,这一剧本的编撰已经完竣,现正积极进行□拍工作,……(〈南北一家春 张爱玲任编剧 将于下周□拍〉)
这篇报道有两处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是张爱玲编撰《南北一家亲》的完成时间约于一九六二年一月左右,然后筹备拍摄的工作约有半年多;第二是本来的计划并不是由张爱玲负责编撰这部电影,这个是「特别改变原有计划」的特殊之举。
在一九六二年七月八日的《工商晚报》另一篇报道中,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线索:
这部「南北一家亲」,故事大纲由秦亦孚执笔,编剧由来自美国的名女编剧家张爱玲执笔,这是电懋当局早与张爱玲取得默契者,但张爱玲侨居美国多年,对香港现实环境,有了生疏,所以,时时未能下笔。电懋当局俯候再三,张爱玲□定来港□撰,抵港之后,张爱玲即深入各阶层实地观察,搜集素材,准备充分,才开始动笔……化(花)费月余的时间,「南北一家亲」的剧本,乃告完成。这以后,电懋当局还一再地予以研讨,务使全剧一气呵成,达到真实动人的境界。(〈南‧北‧一‧家‧亲 「南北和」原班人马演出 张爱玲编剧王天林导演〉)
这段报道提供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协助我们了解《南北一家亲》的创作情况。首先,这篇报道提及《南北一家亲》的故事大纲由秦羽(即秦亦孚)所执笔,这可解释为何电影数据馆中的电影纪录,此剧由秦羽原著。第二,如果报道属实,张爱玲在到港后曾作实地调查才开始动笔创作。综合以上可以推断,《南北一家亲》的电影剧本其实是集合了张爱玲、宋淇、秦羽乃至电懋编剧团队的努力于一身,故此未必适宜把它只当成是张爱玲一个人的创作。
除了《南北一家亲》的例子外,在张爱玲的宋淇、邝文美的书信来往中,我们亦可以找到一些张爱玲与秦羽有交接的地方。例如在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日张爱玲致邝文美、宋淇的信件中,她就曾提到秦羽编剧的《星星.月亮.太阳》:
《星星.太阳.月亮》(《星星.月亮.太阳》)里张扬喂菜给狗,狗摇摇头不吃这一节,不知别处用过没有?否则这里可用。(《纸短情长》,页一一六)
《星星.月亮.太阳》于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九日上映,估计张爱玲于留港期间看过这出电影。但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与宋淇讨论剧本时,似乎有一种跟秦羽(或其他编剧)「合作」,或是互相交换想法,甚至是互相借用、采用情节桥段的习惯,而彼此之间亦不会介意谁才是原著的问题。
秦羽与宋淇的电懋之缘
回到上文提到秦羽跟张爱玲洽购《第一炉香》版权的事,该封信件是于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寄出的。要到同年的五月六日,张爱玲才回复宋淇:
《第一炉香》电影版权的事我当然同意,请对秦羽说一声。(《纸短情长》,页一一九)
在这封信的信封上,宋淇注明了《第一炉香》的合同事由邝文美处理,而于一九六四年五月二十九日张爱玲致邝文美的信中回复她已收到合同,并会于下星期一邮局开门再寄回,故此可以确认张爱玲已同意卖《第一炉香》的电影版权给电懋。在张爱玲于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一日致邝文美的信件中,她亦提到:
前些天秦羽寄了《第一炉香》版权费给我,我本来要早点写信告诉你,免得你们担心,但是简直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纸短情长》,页一二二)
这段文字中张爱玲的「目瞪口呆」指的是她惊闻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日电懋的掌舵人陆运涛与一众电懋代表于空难中离世的事。也是由于这个空难事故,以及后来宋淇因病离开电懋,电懋并于一九六五年改组等种种原因,此后一直未见《第一炉香》由电懋拍成电影的消息。
不过,秦羽跟宋淇和张爱玲的工作联系和交接亦持续到宋淇离开电懋之后。根据宋以朗的回忆,秦羽曾协助宋淇处理过电影剧本的点算和清单:
我父亲在一九六三年离开电懋的时候做了一份清单,列出当时还有哪几部戏没拍,哪几部正在拍,哪几部已经有剧本了。《红楼梦》是其中一部,剧本锁在柜里。他离开没多久,电懋就倒闭了,当时负责处理这些剧本的人是秦羽。她找到有关张爱玲的东西后交给我父亲。我父亲问她《红楼梦》的剧本还在不在?秦羽回答说不在了。这部剧本至今下落不明。不过如果现在找到,也不知道它是不是一个成功的剧本,毕竟把中国最伟大的长篇小说浓缩成一个九十分钟的电影剧本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宋以朗:《宋淇传奇:从宋春舫到张爱玲》,页二三七—二三八,下称《宋淇传奇》)
由此可见,秦羽曾协助宋淇处理电影事务,并保持良好的友谊,例如宋淇于一九六七年时一次病发,幸得住在附近的朋友,即秦羽的丈夫协助才能送到医院获救(《宋淇传奇》,页七八—七九);一九七六年台湾《半生缘》电视剧播放,小说剧情被修改,秦羽会致电宋淇为张爱玲抱不平等(《纸短情长》,页二九○),都显示三人之间有形和无形的交往和联系。
通过本文所整理的资料来看,张爱玲、宋淇和秦羽的电懋之缘,印证着当时电懋电影剧本以至拍摄制作的创作过程,同时亦为过去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张爱玲个人作品的某些电影剧本提供另一种视角,即以团队合作的模式作评论会更为合适。同时,本文亦显示了史料对文学研究的重要性,这些史料包括手稿、信件、报纸等,均有助厘清有关作家和作品的史实。宋以朗近日捐赠了张爱玲、宋淇和宋邝文美手稿遗物予香港都会大学图书馆,预期之后将会有更多相关研究陆续发表。
(作者系香港都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