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真的是“半官费生”吗
上世纪20年代,林徽因(左二)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时与同学合影
1924年5月底,林徽因和梁思成结伴前往美国留学。梁思成1923年清华学校毕业,本接着前往美国留学,但因为“五七”国耻日(1915年5月7日,日本向袁世凯政府送达“二十一条”最后通牒)那天骑摩托车带着弟弟梁思永去参加纪念集会,在南长街口被陆军部次长金永炎的小汽车给撞伤,只好推迟一年。梁思成是清华公派。在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林徽因书中,在说到此段时,都说林徽因此时是半官费生。比如去年6月于葵著的《回望林徽因》一书仍这样说:“1923年2月,梁启超因偶然的机缘得知清华有意招收五名半官费留学的女生。他随即将这一消息告知好友林长民,建议林徽因报考。面对这样的机遇,林徽因没有迟疑。同年,她通过考试获取了清华半官费留美资质。”(该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6月第1版第132页)
真的是吗? 事情可能并没有如此简单。
陈学勇和于葵于去年10月编注出版了《林长民集》。1925年1月20日林长民给林徽因的信中说:“清华校长曹庆五晤我云,已由歆海(注:即张歆海)转致嘱汝,由美设法校中或监督处,有成绩报告来,便可补半费生。此事汝当已进行,如何告我。”(该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10月第1版第340页)由此信看来,1923年,林徽因可能没有报考半官费生这回事,她之出国,至少到林长民写此信的1925年初,应该是林家自费的。
那之后或者说按林长民所说的1925年,林徽因有没有补上半官费生呢? 没有任何资料表明,此年或之后林徽因补了半官费生。
一、林长民此年给林徽因的信,再没有说到此事。1924年9月17日林长民给林徽因的信,说了此时他日子的艰辛,由于反对曹锟,曹锟竟然准备逮捕他甚至以小偷入室抢劫的方式暗杀他,他只好逃回天津,在段祺瑞的资助下,才把家安顿下来。到1925年12月24日中流弹而死,整个一个1925年,他虽然有短暂的时间在家里为北洋政府起草宪法,但很多时间为了生计是在南北五地——上海、营口、奉天、天津和北京奔波,一是为一大家庭的日常生活,一是因营口生意,为此借的本金,此时别人一直在催债,一是林徽因留美生活费用。他甚至到了要靠卖字来维持家用,连过年都不安生的地步。“月来家用半靠卖字,出京时家中只剩五十余元”,“卖字生活也受时局影响,买卖渐少了”(1924年9月17日)。1925年1月25日,他从上海写信给林徽因,“我年内就要回到北方,也不是过年,还要奔到营口,过年后还要再来上海”。过年期间,“我一个人在京,实在为的是,不过意小孩子跟着我过这个不稳当不确定的日子。他们在天津天天挟着书包跑到学校去,实是便当,实是有规律。我呢? 可怜得很!”“家里头的事你是应该知道的。我觉得我很可怜。”所以他每次给林徽因寄了钱,都急切地盼望林徽因回信告诉他钱收到没有。同时在信中,也常常问林徽因什么时间再寄钱才能接续上。比如,4月4日信,“我接你一月十一日信后到今未得一字,我去年十一月底,今年一月二十日两次寄款共美金五百元,亦未得你复信,到底何故?”“我下月预备再寄款给你,接得上否?”——在这种情况下,居然没有半个字再说及半官费的事,如果申报了,或者申报成功给予了,我想,如此重大的事,信中肯定会说及,同时,有半官费支撑,林长民信中也不会因为钱的收到接续问题显得焦虑。
二、在清华大学校史上没有查到相关记录。关于赴美留学,清华除了每年毕业生直接留美外,还有这几种方式。1914年,周诒春掌校时,清华学校开始招收女生直接赴美留学,规定,每隔一年招收若干名女生直接资送留美,要求报考者“体质健全,品行端淑,天足且未订婚,年在二十三岁以内,国学至少有中学毕业程度,英文科及科学能直入美国大学肄业者为合格”,专业限于教育、幼稚园专科、体育、家政、医科、博物、物理、化学等。1923年第五批招了5名:王志宜、朱其廉、胡永馥、胡汉纳、顾静徽。1925年第六批五名:唐绿蓁、张玉珍、张纬文、凌淑浩、黄桂芳。1927年第七批也是最后一批也是五名:张锦、曹简禹、曹静渊、应谊、龚兰珍。这里都没有林徽因名字。林徽因应该符合报考条件,但限于专业设定,她可能没有报考。再看清华留美专科生,1916年起,清华招收国内专门学校毕业的专科生赴美留学,招考对象是曾在国内采矿、电机、机械等各专门学校毕业的学生,林徽因显然不符合条件。再看清华津贴生,1909年起,清华每年还资助部分在美留学自费生,“津贴数目至多每年五百美金,至少者一百美金”,“津贴之设,所以体恤寒微,奖励游学,期使在美自费诸生之有志向上而无力卒学者得成所学,归国效用”(以上所引出自《清华大学志》第一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第867-869页)。以林长民的名望和家世,显然也不符合,针对此,林长民和林徽因恐怕也不会申报。以上后两者也没有看到林徽因的名字。
所以,林徽因应该不是半官费生。
由此,也能够帮助我们顺利理解,接下来林长民中流弹而死后,为什么梁启超立即担心林徽因留学费用,和林徽因1927年初还要回来报考清华1927年官费生问题。
林长民出人意料地加入郭松龄反奉“国民军”,并中流弹而死,以当时林家那个经济状况,连丧事也无法操办。好在梁启超等一帮老朋友站了出来。一得到消息,梁启超立即写信给梁思成。说及当时林家的困窘和自己帮林家的应对,“现在林家只有钱三百余元,营口公司被张作霖监视中”,“字画一时不能脱手,亲友赙奠数恐亦甚微。目前家境已难支持,此后儿女教育费更不知从何说起。现在唯一的办法仅有一条路,即国际联盟会长一职,每月可有二千元收入”,“我昨日下午和汪年伯(注:指汪大燮)商量,请他接手,而将收入仍归林家,汪年伯慷慨答应了。现在与政府交涉,请其立刻发表”,“这些事过几天(待丧事办完后),我打算约齐各人,当头两位姨太太面前宣布办法,分担责成”(1926年1月5日,《梁启超家书注校本》,漓江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第668页)。国际联盟会长一时不能发表,1926年1月18日,梁启超又给张国淦信,商谈为林长民遗属募捐:“宗孟惨变,凡属亲知,莫不失声哀悼。彼身后不名一钱,孀稚满堂,膳粥且无以给,非借赈金稍微接济,势且立濒冻馁。”(《梁启超年谱长编》,丁文江 赵丰田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第1071页)既然子女教育费都成问题,那林徽因怎么办? 梁思成腿被撞后,林徽因天天陪侍在侧,这让梁启超很感动,随后一段时间,也是为了考察林徽因品性,考察她和梁思成之间是否谐调,他常常把她带在林家和自己身边,结果很快发现,这个准儿媳太好了,以致在给大女儿梁思顺信中常常夸赞,8月8日信,“思成、徽音来信,寄你一看,便可以知道他们现时情状(也可以见那位不害羞的女孩儿如何可爱)”(《注校本》第600页)。9月10日信,“思成给他们(指梁思永、梁思忠)的信,放在我桌子上,寄给你一看,看你那顽皮的弟弟和将来的顽皮弟媳”(《注校本》第603页)。11月5日信,“徽音我也很爱她,我常和你妈说,又得一个可爱的女儿”(上书第606页)。——情势如此紧急,梁启超又非常喜欢这个准儿媳,不能不立即做出安排,一方面和林徽因母亲何雪媛联手劝阻林徽因回国奔丧,一方面致信梁思成要他担负起安慰呵护的责任,同时开始帮助解决林徽因留学费用问题。他要梁思成“你要自己十分镇静,不可因刺激太剧,致伤自己的身体”,“徽因遭此惨痛,惟一的伴侣,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镇静着,才能安慰他”,“你可以传我的话告诉他:我和林叔叔的关系,他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以你们两个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他和思庄一样的看待他,在无可慰藉之中,我愿意他领会我这种十二分的同情,渡过他目前的苦境”(12月27日,上书第666页)。关于林徽因留学和学费问题,“徽音留学总要以和你同时归国为度。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你们更不必因此着急”,“徽音学费现在还有多少,还能支持几个月,可立刻告我,我日内当极力设法,筹多少寄来”(1927年1月5日,上书669页)。梁启超要梁思成这样鼓励林徽因,“要鼓起勇气,发挥他的天才,完成他的学问,将来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国艺术界有点贡献,才不愧为林叔叔的好孩子”,“你们现在着急也无益,只有努力把自己学问学够了回来,创造世界才是”。
梁启超护住了林徽因,护住了儿子的婚姻。试想,如果林徽因有半官费,并且是自己当初提醒得来的,自己还在清华担任国学研究院导师,不会不知道,由此信中不会不提到,也不会为经费一下那么着急。
从小因家庭原因,林徽因即养成了自立自强的性格。面对家庭突然的惨变,林徽因一方面想立即赶回,既是奔丧,也是想回来帮助料理父亲的后事,一方面想参加清华学校1927年的留美女生考试,既是自立,也是想减轻梁启超的负担。关于后者,梁思成写信给梁启超说林徽因想于1927年2月回来。梁启超再次劝阻,(1927年1月2日)“我一月前信提过这事,想已收到。徽音回家看她娘娘一趟,原是极应该的,我也不忍阻止,但以现在情形而论,福州附近狠(很)混乱,交通极不便,有好几位福建朋友们想回去,也回不成。最近三几个月中,总怕恢复原状的希望狠少,若回来还是蹲在北京或上海,岂不更伤心吗? 况且她的娘,屡次劝她不必回来,我想还时暂时不回来的好。至于清华官费,若回来考,我想没有考不上的。过两天我也把招考章程叫他们寄去,但若打定主意不回来,则亦用不着了”(上书第714页)。梁启超紧接的信中再次劝说林徽因,回来,“若专为学费,——为徽音学费问题,那末,我本来预备三千元在这里,因为你们勉强支持得住,故留起作留欧之用,若要用时,只要来信我便寄去。”(上书第724页)——当初,读到这些内容时,即纳闷,既然当初考过,还有半官费,林徽因何以还要回来再考。我想这恐怕也是所有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读到此段时的共同感受。现在看来,林徽因可能当初就没有考半官费生。林长民建议她将学业成绩寄回补半费生,可能她也没有做——我曾咨询清华大学校史有关专家,问半官费生情况,说没有什么半官费生。林长民所说的半费生可能是指津贴生。如此才能说得通,也才能免除这个疑问。
林徽因留学期间由此没有回来,而是按时按进度完成了学业,最后和梁思成一起归国,联手开创了中国建筑史教育研究和中国古建调查测绘保护的辉煌事业。
说林徽因不是半官费生,并不否定林徽因优秀,相反根据现在透露出来的林徽因成绩单和在校的表现,她那么出彩,宾大建筑学专业,除了不让女生修读的科目,其余所有建筑学课程她都修读了。拿了十个优、十个良,16个“D(distinguished卓越)”等级的评分,学业表现超过了建筑系大多数男生。之后,她又以特别生的身份修读了1个学分的建筑学硕士学位课程——可能更反证,父亲和家庭现在那么艰难,自己惟有更加努力,像梁启超勉励的那样,才能更好报答所有人为她的付出和对她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