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肇的《送弟》诗
晚唐文学家卢肇(字子发,818—882)出身贫寒,由于他一贯勤奋苦学,又意外地得到当朝权臣李德裕的关照,于会昌三年(843)以第一名荣登进士第,这就是所谓状元了。中国人历来高度重视状元,穷小子卢肇年纪轻轻竟然获此殊荣,肯定前途无量啊。
此前卢肇参加过两次进士科考试(840、842),皆名落孙山,而这第三次进场,忽然中了头彩,他兴奋极了,写诗道:“桂在蟾宫不可攀,功成业熟也何难。今朝折得东归去,共与乡间年少看。”(《成名后作》),这时他显然不知道自己的“折桂”实有特别的缘由:先前当李德裕于大和九年至开成元年(835—836)被贬官至卢肇的故乡袁州(今江西宜春)任长史时,卢肇曾投卷拜谒,李大人很赏识这个寒门小子的学问才华(参见傅璇琮《李德裕年谱》,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53页)。等到会昌三年开考时,主考官王起(吏部尚书)来问已是宰相的李德裕有什么人要照顾,李大人原是不赞成宰相干预科考的,这时却顺便表扬了一下袁州的卢肇,这在他不过是爱惜人才奖掖后进的意思,而卢肇则喜从天降,立刻跳过了龙门。
但是后来卢肇的仕途并不顺利,先是长期充当幕僚,多年后虽然当上了京官、地方官,政绩也很不错,却甚少升迁,后来又突然遭到罢免,还乡。晚唐党争甚烈,政局混乱,李德裕遭到对立面的排挤,于会昌六年(846)失去了相位,后来更被流放去了海南,曾经受惠于李大人的卢肇自然也就很难有什么好事。在古代的官场里,人际关系的影响一向是很大的。
卢肇的学问才气主要花在辞赋方面,所作有八卷之多,其中《海潮赋》一篇尤为出名,得到过皇帝的赏识;他的诗文成就不算很高,传世者仅存零星,但仍有值得关注之作,其中有一首《送弟》诗最有意味:
去日家无担石储,
汝须勤苦事樵渔。
古人尽向尘中远,
白日耕田夜读书。
这首诗大约作于这位贤弟还比较年轻的时候,主要内容是要求他在家好好干活,刻苦读书。卢肇兄弟的故家相当贫贱,卢肇通过艰苦奋斗实现了阶层的跃迁,而其老弟似乎既怕吃苦,又觉得学而优也未必能入仕,即使当了官又随时可能翻车:读书有什么用!卢肇告诫他说,不必管这些,还是要刻苦读书,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脱离尘俗的低级趣味。
“古人尽向尘中远”,这句诗包含了卢肇关于人生的深刻认识。卢肇自己曾为“学霸”,科举场中也曾非常得意,但高光时刻一过,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线上及其稍后一度领先,并不代表就能一直领先,学业水平的高低与官场是否得意,也未见得能够完全一致。在人生的长时段里,影响一个人沉浮起伏的因素太多了——但是尽管如此,年轻人仍然绝不可以一味听从命运的安排,随波逐流,而应当脚踏实地,刻苦用功,既靠劳动养活自己,又尽量向高远处努力。
青年人一定要有高远之想。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这比一切蟾宫折桂、功名富贵都更加重要。“向尘中远”这四个大字表达了一种积极而达观的人生态度,“勤苦”则是远离尘俗的必要条件。凭这一首诗,卢肇已经可以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席光荣的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