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荷兰语图书五十佳
荷兰作家安耶特·丹耶。亨克·费恩斯特拉摄影,利布里斯文学奖图片
荷兰两大媒体《新鹿商报》和《旗帜报》邀集荷兰和佛兰德地区的专业评论家、荷兰语学者、文学和历史领域的专家、两报编辑和公众人物凡81人,于本月评选出了21世纪的50本最佳荷兰语图书。
排名榜首的是安耶特·丹耶(Anjet Daanje)的史诗小说《鹳与单峰驼之歌》(Het lied van ooievaar en dromedar⁃is)。评委会指出,这部小说“公认是荷兰当代文学无可争议的高峰”。
《鹳与单峰驼之歌》出版于2022年5月,先后获得了荷兰的两大文学奖——图书券文学奖和利布里斯文学奖,从而成为第一本同时获得这两个重要文学荣誉的小说,现已译入捷克语和保加利亚语等十余种外语,但汉语和英语尚不在其列。
全书厚655页,分11个部分,探讨了出生与死亡、解脱与束缚、爱与恨、信仰与怀疑等主题。故事始于19世纪英格兰的约克郡,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皮卡第,又返回英格兰,最后结束于21世纪荷兰的格罗宁根。
在书里,人人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而贯穿始终的是以埃米莉·勃朗特为原型的作家伊莱扎·梅·德雷顿,她在1847年小说开始时已经去世。虽生前备受诋毁,但在身后,她创作的一部小说逐渐被视为杰作。丹耶引入了村民、传记家、读者和收藏家的叙述,用证词、流言、信件、笔记、报刊文章和诗歌穿插于这部万花筒式的小说。随着时间推移,焦点逐渐离开了作家,更多关注的是她死后动荡的世界。伊莱扎更多地出现在他人的生活里,尤其是那些像她一样想摆脱信仰、父亲、丈夫或传统束缚的妇女。
《新鹿商报》在3月6日的采访中提及,《鹳与单峰驼之歌》在荷兰语地区的销量已经超过了十万册。但60岁的丹耶说:“我仍然认为我不太适合荷兰文学。你不该问我认为本世纪最好的荷兰语图书是什么,我真不知道。”
丹耶透露,她近期读过的最好的书是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JoséSaramago)的《所有的名字》(Todos os nomes)。“我通常读外国书。为什么呢? 我喜欢那些更宏大的书。也许在荷兰我们不太会这么写吧。”
上榜前十名中其余九种图书依次如下:
第二名:玛农·乌普霍夫(Manon Uphoff)讲述禽兽父亲的小说《坠落如飞》(Vallen is als vliegen)。
第三名:阿尔农·格伦贝格(Arnon Grunberg)描写父女关系并宣告西方男白人走向衰落的小说《蒂尔扎》(Tirza)。
第四名:玛丽克·卢卡斯·赖内费尔特(Marieke Lu⁃cas Rijneveld)获2020年国际布克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夜晚是不安的》(De avond is ongemak)。于是汉译此书《不安之夜》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于2021年。
第五名:汤姆·拉诺耶(Tom Lanoye)关于母亲中风后失去说话能力的记述《无言》(Sprakeloos)。
第六名:汤米·维尔林哈(Tommy Wieringa)的小说《快艇乔》(Joe Speedboot)。李梅汉译维著《美丽的年轻女子》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于2016年。
第七名:斯特凡·赫特曼斯(Stefan Hertmans)关于外公战争经历和秘密人生的家史《战争与静画》(Oorlog en terpentijn)。金莉汉译此书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于2018年。
第八名:伊利亚·莱昂纳德·普法伊费尔(Ilja Leonard Pfeijffer)关于大众旅游正在让欧洲文化脱离现实的小说《欧洲大酒店》(Grand Hotel Europa)。
第九名:海尔特·马克(Geert Mak)的游记《在欧洲》(In Europa)。张晓红汉译此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于2011年。
第十名:伊利亚·莱昂纳德·普法伊费尔的移民小说《骄傲城》(La Superba)。
更多
张映姝:用另一场轻兑换生命之重
“生活与创作,在我这里是一体的。我的诗歌创作以系列写作为主,植物题材、自然主题、女性写作,到现在的非遗主题,都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
更多

闻一多放暑假写出了《二月庐漫记》
1912年秋,闻一多以复试鄂籍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更多
散文 | 全家垭口
全家垭口,距离那时我当教书匠的那个云集乡初级中学很近,距离云集场街上就更很近啦!沿着岔路口进来的那天支公路走出去,如果步行快一点,7分钟左右就到了。在云集乡初级中学当教书
散文 | 岁月里的漂泊与眷恋
偶然读到一位文友写的:“在北京的时候,总是想着家乡;如今回到家乡,又时不时想起曾待过多年的北京。”这话像把旧钥匙,“咔嗒”一声开了记忆的锁,那些漂泊和眷恋的零碎事儿,就
散文 | 四季清
本文以作者所在校园的“子衿湖”为核心意象,深情描绘了湖周四季流转的动人景致(春之生机、夏之热烈、秋之静美、冬之素洁),并记录了自身在此间的观察、感悟与心路历程。从为写《子
散文 | 京城印象
这篇散文成功将北京的物理空间转化为文明对话的精神场域 —— 城墙不再是分隔内外的屏障,而是 “历史的榫卯”;颐和园不仅是皇家园林,更是 “精神镜像”。润色后的文本以诗性语言为
诗歌 | 无水之海(长诗节选1——5节)
在无水之海 站起的人,有着青铜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