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打开吴宓的“小红箱”
来源:文艺报 | 白描  2025年03月24日07:27

在当代中国学界,吴宓是一个由冷渐热的研究对象。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国学大师、诗人、杰出的教育家,吴宓曾一度无人问津,吴宓研究在长时间里近乎寂寥。经历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学术思想得以解放,文化研究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吴宓才重回学界视野。学者们开始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吴宓的生平、思想、学术成就等。

这些研究产生了一批成果。学术界深入探讨和挖掘吴宓在比较文学、红学、诗学、教育等领域的贡献,专门研究吴宓的学术组织也在多地成立,一系列有关吴宓研究的论文相继发表,书籍也陆续出版。例如,对他开创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红学研究成果,以及他的史学思想、教育理念和实践等进行分析和阐释。同时,有关吴宓的学术研讨会也相继召开,这推动了对他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进入新世纪后,学界对吴宓的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化,涉及他的诸多方面,如他与清华大学及清华研究院的关系、创办《学衡》的过程、在西南联大的经历、诗作及诗论、红学观、比较文学成就、外国文学教学、翻译观和翻译成果等,并且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他在文化史、学术史等方面的地位和影响。

作为吴宓的同乡,在不断涌现的吴宓研究成果中,我格外关注家乡的动态。家乡泾阳是吴宓的出生地,是他人生旅途的起点,也是他风烛残年时的避难之所,是他一生“三个二十八年”最终的谢幕之地,更是他肉体与灵魂的归宿地。我期望看到泾阳在吴宓研究方面能产出自己的成果,想要探究这块土地在吴宓生命中留下了怎样的“胎记”,想要了解他的脾性、人格、精神气质、价值支撑与这块土地的气脉是如何相联结的,期待有识之士能对此做出令人信服的解读。

期待没有落空。现在,这部《月映峨山》就要付梓出版了。《月映峨山》的作者雒长安,是一位我敬重的同邑学者。他广阅资料,通读吴宓诗文和日记,寻访吴宓故交学生,特别是1977年吴宓归乡后接触过的各界人士,获得了大量珍贵的一手材料。同为泾阳人,雒长安从吴宓与家乡关系的角度切入吴宓研究,尤其是聚焦吴宓的晚年思想、感情和经历,无疑很有意义。这一研究视角不仅为吴宓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也填补了吴宓研究中的一个空白。

季羡林评价吴宓说:“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在世人眼里,“奇特”二字大概是对吴宓最突出的印象。他为人悫诚,胸无城府,既肃穆又坦率,却又明显有些固执、迂腐。吴宓这种性格,或者说人格,与他的家世、家庭教育,以及关学传统、关中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等,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家乡的文化背景是吴宓人格形成的重要土壤,了解一方土地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吴宓的思想和行为。

我曾总结关中人的价值支撑为:仁义、忠勇、刚正、礼敬。吴宓对这种立身处世原则的信守,体现得十分充分。关中文化中的仁义,体现着一种宽厚、善良的品德,这种品德无疑在吴宓的为人处世中有所展现,使他对待他人充满仁爱之心,秉持着公正与善良的原则。忠勇则赋予了吴宓在追求真理和学术道路上的坚定与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他不畏惧、不退缩,始终忠于自己的学术信仰,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刚正让吴宓具有不屈从于权势、不随波逐流的品质。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他坚守自己的原则,刚正不阿,为学术的尊严和独立而奋斗。礼敬则表现在吴宓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仰。他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礼待人,对学术、对师长、对他人都充满敬意。但关中人的“生、冷、硬、倔、犟”,也是很出名的,吴宓身上自难淘洗干净。由此,关中的文化基因,在吴宓人格里就具有一种显性表现。这既成全了他,也限约了他。

雒长安在书中记述了吴宓从小在安吴堡所受的熏陶与教育。吴宓对家乡感情很深,创作了大量有关家乡的诗作。他勤勉、恭谨、执着,一心向学,率情率性,追求自由,坚守信念,待人披心相付,处世抱诚守真,从不欺人,亦不自欺,这构成了贯穿他一生的人格底色。雒长安也提及了他身上的短处:容易上当受骗,遇事太过冲动,决策时多犹豫迟疑,很多选择顾小失大,常常“犯傻”。这种性情的多面性,这种令人嗟叹的复杂性,有了关中文化这把密钥,便都能够得到解释。从这个角度看,吴宓与故乡的关系,在吴宓研究中确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雒长安是研究历史出身,看待人和事,多一些历史眼光,这使得他的研究更具有深度与广度,能够从更宏观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吴宓的一生,介绍、评说吴宓的暮年生活。在对材料的选择上,他能够以严谨的态度,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能够客观冷静地分析吴宓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处境、选择和心态。他的研究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吴宓个人的命运,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

1977年1月,在那个寒风凛冽的冬日,当胞妹吴须曼把吴宓从重庆接回泾阳时,吴宓的随身物品,只有两只旧箱子,几件破衣物,以及他再三嘱咐一定要保存好的一个被视为宝物的“小红箱”。这个“小红箱”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原来,“小红箱”里面收藏的是吴宓劫后仅存的一些日记和发黄的文稿。一位在外漂泊60多年的游子,带着人生旅尘,带着身心的伤疤,落叶归根,回到他的故乡。大概他信奉“身土不二”,故乡是适合他的。“小红箱”里藏着他的思想,藏着他生命的寄托,也藏着他一生的秘密:过往的事,交集的人,经历过的春风秋霜,体验过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求,所得所舍,以及对这个世界的仰观俯察,对自己内心的检点省视。这些非常个人化的东西,他视为珍宝,带了回来,交付给予他生命脐带连接的土地。他知道后人会打开这“小红箱”的,他希望让世人看到一个真实的吴宓。

现在,这“小红箱”被故乡继起的学者雒长安打开了,在高耸的峨山的陪衬下,在安吴堡如水的月光辉映下,古貌古心的吴宓带着他重重心事绵绵思绪,带着他的不甘不舍,缓缓向我们走来,山影城郭,水华月光,陪伴着老人,了了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看吴宓,我想,大概我们能看得更真切一些。

(作者系作家、文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