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桑梓情深话梅郎 1956年梅兰芳回泰州演出始末
来源:北京晚报 | 周惠斌  2025年03月04日11:58

艺术大师梅兰芳是中国京剧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承前启后的人物,他推动中国京剧走向世界,为京剧事业的创新性发展和国际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1956年3月7日至14日,梅兰芳也曾率领“梅剧团”回到故里江苏泰州,登台演出、认亲祭祖、参观访问,传为佳话。

 

南京演出 应邀回乡

1894年,梅兰芳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然而自幼遭际坎坷,4岁丧父,15岁亡母,在伯父和祖母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祖母非常疼爱梅兰芳,经常向他讲述家世,激励他刻苦学戏,敦厚做人,光宗耀祖。

1952年,梅兰芳在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祖母的回忆”一节中,追叙了自己14岁那年的除夕,聆听祖母给他讲述梅家旧事:“你曾祖在泰州城里开了一个小铺子,仿佛是卖木头雕的各种人物和佛像的。他有3个儿子,你祖父是老大,8岁就卖给江家做义子……”据祖母记述,梅兰芳的祖辈靠雕塑佛像为生,祖父梅巧玲(1842—1882)11岁时被辗转卖至北京“福盛班”学艺,满师出道后,自立门户,曾派人去家乡接父母北上,可是因为兵荒马乱,始终没有找到父母和两个弟弟。梅巧玲后来成为北京“四喜班”创始人,被誉为同光时期京城“名伶十三绝”之一。

祖母的话在少年梅兰芳心头留下了对故乡的最初印记,他知道了自己的祖籍是江苏泰州,“泰州”二字从此深深镌刻在梅兰芳的心中,回老家看看、寻亲认亲,成为他强烈而迫切的愿望。对此,梅兰芳的幼子梅葆玖在回忆文章《故乡情》中写道:“小时候,父亲就曾和我们提到老祖,说他是泰州的一个木雕手艺人,在城里开了一个木雕小作坊,勉强维持生计。”梅兰芳的四子梅葆琛在《怀念父亲梅兰芳》书中也写道:“在一次与父亲的聊天中,他偶然提起我们的祖辈不是北京人,我们的祖籍是江苏省泰县(现在的江苏省泰州市)……虽然在老家还没有找到我们的本家亲属,但是我们的祖先是泰州人,这是无疑的。将来如有机会,我要亲自去家乡寻访的。”回到故土寻根问祖,是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梅兰芳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结和浓浓的乡愁。

上世纪50年代初,梅兰芳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也满怀深情地向读者回忆了自己的身世。江苏泰州各界人士闻讯后非常振奋,数次写信诚挚邀请他适时回乡,这又勾起了梅兰芳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憧憬,尤其是在他年过花甲之后,他多次表示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站在家乡的舞台上为父老乡亲倾情献演。

1955年,江苏省戏剧规划会在南京召开,梅兰芳应邀出席。泰州市委、市人委获悉后,通过江苏省文化局,再次邀请梅兰芳择时安排一次返乡之行,一则探亲祭祖,二则为家乡群众演出,满足故乡人民欣赏艺术大师精湛表演的强烈愿望。梅兰芳欣然允诺,并委托来人帮忙查找泰州的梅氏亲人,完成自己许久以来回乡寻根的心愿。然而,由于时间仓促,最终未能成行。

1956年2月,梅兰芳率领“梅剧团”赴南京演出。汇演即将结束时,梅兰芳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泰州的信件,写信人名叫“梅秀冬”,自称是梅兰芳的族兄,希望他趁此机会顺道回乡。梅兰芳展读后欣喜万分:“几十年来祖辈与家乡泰州断了的线,今天有了重新接连上的喜讯。”因为思乡心切,梅兰芳毅然决定与夫人福芝芳和幼子梅葆玖及剧团演员,由南京转道泰州,完成祖父母未了的寻根遗愿。

踏上故土 万人空巷

3月初,正是冬春交替时节,万物复苏,春意怡人。“梅兰芳回来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回祖籍地演出的消息,在泰州不胫而走,人们激动地奔走相告。

3月7日,梅兰芳与梅剧团成员及江苏省京剧团部分演员分乘6辆车前往泰州。傍晚5时许,泰州城街头巷尾人潮涌动,人们竞相争睹大师风采。“欢迎梅兰芳先生返乡访问演出”的巨大横幅下,人头攒动,虽然天气有些寒意,但等候多时的家乡人民早已挤满道路两旁,每张脸上都洋溢着畅怀的笑容,夹道欢迎梅兰芳归来。当梅兰芳乘坐的汽车驶入泰州城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声鼎沸,平静的泰州城顿时沸腾起来,欢呼声和鼓掌声震耳欲聋,此起彼伏,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交织成“万人空巷看梅郎”的壮观景象。

沿途维持秩序的公安干警和保卫人员目睹高度兴奋的人群,担心发生意外,催促司机将车开快点,梅兰芳却说:“这是家乡人民对我的厚爱,我应该和大家见见面,感谢家乡父老兄弟。”他示意司机减速缓行,尽量开慢点,又将身子探出车外,频频点头,同时伸出右手不停地向夹道欢迎的群众挥手致意……

踏上魂牵梦萦的故土,梅兰芳感慨万千:“我是非常乐意回来的。一方面可以悼念祖辈,另一方面,作为人民的演员,应该为人民多演出。家乡虽说是小城市,但能为乡亲们演出是我最大的心愿。”“返乡是我多少年来的愿望,今天终于能够实现,怎能不高兴呢!在这次回乡以前,南京的一位领导对我说,泰州是老解放区,在抗日战争中,泰州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曾立下汗马功劳。我听了这话,感到骄傲和光荣!”

寻根谒祖 不忘乡情

梅兰芳返乡8天,除计划进行5场演出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寻根谒祖。

3月8日当晚,泰州人民剧场隆重举行“梅兰芳返乡访问大会”,泰州市委领导致欢迎词,梅兰芳在接受少先队员献花后致词答谢。

晚上10点多,时年63岁的梅兰芳和夫人及幼子则专程来到陈家桥西街36号堂兄梅秀冬家。梅兰芳身穿灰色短大衣,神采奕奕,一进门就拉住梅秀冬的手,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声说道:“大哥,我回来了!我回来看你们了!”集结在胸中多年的乡思喷薄而出,两人紧紧相拥,喜极而泣。

梅兰芳随后仔细翻阅了《梅氏家谱》,当他找到曾祖父梅天才、祖父梅巧玲的名字时,禁不住内心的欣喜:“我终于认祖归宗了!”

梅兰芳又来到堂屋,在供奉梅氏列代祖宗的牌位下,恭恭敬敬地点上三支香,向祖先牌位行三鞠躬。行完礼仪,梅秀冬把一尊黄杨木雕塑的观世音菩萨全身像赠送给梅兰芳。半个多小时后,梅兰芳离开堂兄家时一再表示:“我以后有时间还会回家。”

9日下午,梅兰芳一家三口参观完鲍家坝农业高级生产合作社后,即前往泰州东郊马家汪(俗称六十亩凹子,现泰州师范学院迎春校区外操场西南侧)的梅氏祖茔地祭扫。郊外春风和煦,坟地绿草青青,梅兰芳身穿半长黑呢大衣,恭敬地为祖坟添土,敬献花圈,鞠躬行礼……祭扫完毕,梅兰芳主动同那些扶老携幼过来的当地农民打招呼:“乡亲们好!乡亲们好!”一一握手致意,还合影留念,流露出难以割舍故乡故土故人的炽热情怀。

连演六场 盛况空前

当梅兰芳回乡访问演出的消息传出,泰州城男女老幼都以能目睹梅兰芳的表演为一大快事。当地文化馆为烘托演出、营造氛围,还特意在露天画廊精心布置了梅兰芳舞台生涯的展览,参观群众每天络绎不绝。

当时,泰州仅一个人民剧场,并且刚刚搬迁新址,台面狭窄,设备粗糙,且只有1000个座位,根本不能满足梅剧团的演出和热情观众的纷至沓来。为确保演出顺利进行,又能容纳更多观众,文化部门组织力量,日夜施工修整剧院。首先是把舞台台门提高一米,把观众席边排的长条木椅改为翻板木椅,并在舞台上场门旁用木花板搭建了一个临时化妆室,借来两张小桌,安装了一个小火炉……虽然场地条件简陋,但梅兰芳毫不计较。

3月9日晚上7点,泰州市人民剧场落成后的第一场演出正式拉开帷幕。首场演出的是梅派经典代表剧目《贵妃醉酒》。舞台上,梅兰芳以炉火纯青的眼神表情、身段做派、唱腔念白,把杨贵妃的悲愤哀怨展现得淋漓尽致;舞台下,观众全神贯注欣赏着演员们的一招一式,场内叫好声、击掌声经久不息,一浪高过一浪。演出结束后,梅剧团又加演了《英雄义》《捉放曹》,观众喝彩连连。

此后4天,梅兰芳又分别献演了梅派精品《奇双会》《宇宙锋》《凤还巢》《霸王别姬》,场场座无虚席。

演出期间,戏迷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甚至江都、东台、海安、扬州、兴化、高邮、泰兴、盐城、南通等地的观众也纷纷涌向泰州。戏迷们为了能买到一张票,吃过晚饭,带着铺盖,冒着春寒,来到剧场售票处连夜排起长龙;为防插队,每人背后都用粉笔写上了序号。第二天,买到票的欣喜若狂,没买到的则懊恼不已。

每晚开演前,剧场门口更是人头攒动,许多没买到票的戏迷心存侥幸地等在戏院外,希望等到一张退票。活动组织部门也特意委托市广播站在剧场外安装上高音喇叭,“现场直播”演出实况,让戏迷们一饱耳福、一过戏瘾。剧场门前、坡子街天福布店的高音喇叭下,一时成为开放的剧场,群众在夜幕下,或站或席地而坐,聚精会神地收听来自剧场内的曼妙演唱……梅兰芳知道这一情况后,决定在3月14日下午,由儿子梅葆玖加演一场《玉堂春》,晚上自己再加演一场《霸王别姬》。许多年后,泰州观众每每提起此事,仍交口称赞梅兰芳的艺品和人品。

德艺双馨 风范长留

当时,梅兰芳演出的票价分为四等,最高的一等票售价2元、二等票1.6元、三等票1.2元、四等票0.8元,远低于南京等地五六元的票价。但是,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梅兰芳体恤家乡百姓,为酬答故乡的盛情,一再嘱咐必须“照顾家乡老百姓”,他不仅主动放弃自己的演出报酬,还说服参加演出的江苏省京剧团降低一半票价,并且改变以往剧团与剧场的分成比例,最大化地让利给剧场。当梅兰芳得知一位老太太一连几天都没能买到戏票,失落至极,梅兰芳便请剧场为她临时加座,满足了她的心愿。

梅兰芳对参加接待工作的每一位后勤人员,包括送水到后台的挑夫、做饭菜的师傅,都要道一声“辛苦了”、“谢谢你”,甚至在当地政府组织的送别宴上,连敬三杯白兰地酒,感谢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和蔼可亲的形象、平易近人的品质,让人们为之啧啧称赞。

梅兰芳外出访问和参观的时间大都安排在每天上午,而一到下午,他将自己关在招待所的房间内,一个人把当晚演出的台词、唱段、一招一式,从头到尾默读一遍,这是他多年养成的“悟戏”习惯,凡是即将开演的剧目,他都要集中精力先在心里头准备一遍。

3月15日,梅兰芳返乡演出结束,离开泰州。汽车徐徐开动,梅兰芳从车窗内向路边欢送的人群频频挥手,依依惜别。回到北京后,梅兰芳依旧心潮澎湃:“这次回到家乡,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次活动。我争取在有生之年,再作第二次返乡演出。”可惜,天不假年,此一去便是永别。5年后的1961年8月,梅兰芳在北京因病去世,未能如愿再次回到他念兹在兹的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