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与姜德明先生的一段借书之缘
来源:中华读书报 | 方韶毅  2025年03月04日11:52

听说姜德明先生的藏书要拍卖,我就关注一本书的出现,一本向姜先生借的书,一本未借成的书。

我与姜先生素未谋面。在北京生活的几年里,连潘家园的门都没有踏进去,更别提动过拜访姜先生的念头,想想都是后悔的事。虽然早读过唐弢、姜德明他们的书话,但对于买书藏书读书的认识很肤浅,至今仍是。

写信给姜先生,借他的一本藏书,是我回温州后的事。2008年前后,我开始编选《伍叔傥集》,四处搜寻伍叔傥的诗文,无意中在姜先生的《书梦录》里发现了一条线索。

《书梦录》中有篇《纪念居里夫人》提到他所藏《居礼斯克渥多斯喀夫人荣哀录》序言为 伍俶所撰,伍俶即伍叔傥。《出版史料》第二辑刊《书叶小集》也有一则《居理夫人纪念集》,谈的是同一本书,内容相差无几,《纪念居里夫人》应是在《居理夫人纪念集》基础上改写而成。姜先生说他“喜收名人纪念册、荣哀录之类,以为可作认识和研究人物之参考也”,《居礼斯克渥多斯喀夫人荣哀录》即为其中之一。该书中波文化协会于1935年印行,开明书店寄售。“撰录时人伤悼居礼夫人之作,都为一集。纪德述功,播之遐迩,盖盛事也。”收录的文章有敖京斯喀夫人一篇、严济慈一篇、郭有守一篇、陈衡哲三篇、李麟玉两篇,以及插图六页,首页为徐悲鸿水墨画居里夫人像,其余五页为居里夫人遗像、中法大学居里学院物理实验室场景等照片。线装本,聚珍仿宋体竖排,版式天头疏朗,颇有宋版风范。从封底开读,又是西式书的模样,用法文横排扉页、目录、谢寿康序、魏登涛夫人哀辞等。不仅内容罕见,而且装帧中西合璧亦属稀少。所以,我冒昧给姜先生写信,自我介绍身份,表明缘由,请他找找这本书,以便将伍序收入《伍叔傥集》。

印象中,姜先生收到信后,根据我留的联系方式,来了一通电话,说找到书后再给我回信。过了一段时间,我收到姜先生的信。

韶毅先生:

总想找出您所需的书再联系,迟复为歉。您很难设想我存书的杂乱,再加上年过八旬,老伴多病,天又奇热,一时尚未找出,希谅。我当续找,望再等些时候。

大作已拜读,随时会想起我相识的温州人,包括您写到和未写到的人。可惜的是,到了 温州没有去江心寺。温州出美女,倒是早已闻名了。谢谢您赠书的雅意。

绍国兄久未联系,便中代问好!

致礼!

姜德明2010年7月15日

我忘记了写信的时候还附了什么文章,可能就是那篇关于伍叔傥的《倜傥人生》吧。

《瓯风》新刊第一期于2010年9月初面市后,我也寄了一本给姜先生。他马上回了一封信,未署日期,查邮戳是在21日寄出。

韶毅先生:

收到《瓯风》,甚谢。这是一份品味颇高的刊物。我即拜读了 回忆董每戡先生等几篇文章,包括谈林斤澜、范泉的。有关伍叔傥的大作,更是我以前未知的人物,您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甚佩。

近日 又请小时工打开两个书柜,仍未找出您想要的书,心颇不安,怕影响您急用,或耽心我不愿代为复印伍文。我只好向您致歉,容我再细找一遍。我不记得别人借过此书,总会在我家的。

读您编的这本刊物,很容易让我联想到我认识的几个温州人,感到很温暖。

匆祝近安!

姜德明二〇一〇年九月

姜先生一直记挂着找书的事,后又来过一二次电话,表示歉意。但这时我已找到国家图书馆亦藏有《居礼斯克渥多斯喀夫人荣哀录》,并通过文献传递服务拿到了序言电子版。我请他不必翻箱倒柜了。麻烦一位八旬老人真过意不去。姜先生问如何获得此序,我据实相告。他感叹今天的技术发达和图书馆服务态度。

几次通话,姜先生总会提起他认识的温州人。1995年10月29日,姜先生曾与林斤澜、汪曾祺、邵燕祥、母国政、唐达成、蓝翎等二十来位京城文化名人一起来温参加金秋文化周,到瓯海、洞头等地采风,呆了近十日。这次活动是林斤澜牵线搭桥,瓯海区委、区府主办。早在1991年秋天,永嘉县委邀请,林斤澜组织过汪曾祺、邵燕祥、从维熙、刘心武、郑万隆、母国政等名家到楠溪江采风。这两次活动,很好地填补了温州形象的文化一面。金秋文化周举办时,我已在《温州晚报》工作,担任经济部记者,没有受派跟随报道,也没有想到蹭会,错过认识他们的机会。姜先生信中提到的绍国乃程绍国,时在瓯海中学教语文,兼任瓯海文联副主席,参加了接待。他在《来过温州的文学大咖们》回忆,姜德明与蓝翎两位住在瓯昌饭店几天里,同居一室。他们都是“内敛的人,当时在温州,默不作声,像是林斤澜、汪曾祺、邵燕祥、唐达成的跟班”。在瓯海泽雅景区,林斤澜让身体欠佳的汪曾祺留在最下面的“深箩漈”,他带领作家们爬山。那边风景颇佳,号称西雁,但山岭陡峭。当时,林斤澜七十多,唐达成、姜德明、赵大年六十多,都爬上去了。不久,程绍国调到《温州晚报》,编辑《池上楼》《春草池》副刊,频频向这些名家约稿。当然,这些名家也很给面子,成就了温州副刊史上最辉煌的时刻。程绍国经手编发过姜德明先生的《书话自序》,刊于《温州晚报》1997年8月30日。此文是北京出版社1998年1月版《姜德明书话》的《选编后记》,首发在温州。故姜先生在信中让我代为问候程绍国。

姜德明先生认识的温州人除了林斤澜、程绍国,还有唐湜、赵瑞蕻、莫洛。唐湜、赵瑞蕻是旧识熟人。这次到温州,新认识了莫洛。在瓯海的最后一晚,姜德明先生巧遇三位温州诗人。那晚,旧识唐湜来了,熟人赵瑞蕻恰从南京回乡探亲,也来了。姜先生与莫洛虽通过信,却是初次握手。莫洛递上了新印的《风雨三月》作为见面礼,回到京城,姜先生认真读了这本诗集。莫洛说他在苏北盐城写过一首《枪与蔷薇》,寄给了蒋锡金,“听说锡金同志把他发表在上海一个刊物上,但这刊物我一直未有找到,这首诗也因而遗失了”。而姜先生正好藏有发表这首《枪与蔷薇》的“新路文艺丛刊”,而且这本仅出过一期的“新路文艺丛刊”用了莫洛的诗作为刊名。他连夜从几个书橱中找出这本刊物,同时写了一篇《致莫洛》,用抒情告白的笔调,谈了阅读《风雨三月》《陨落的星辰》等作品的感受,高度评价莫洛的文学创作。《致莫洛》刊登在1995年11月24日的《今晚报》,这可能是姜先生温州之行的最大收获,唯一有关温州之行的文章。《致莫洛》还提到莫洛的孙女马伊拿着爷爷买的《书梦录》找姜先生签名。马伊是《温州晚报》记者,当时随团采访,写了汪曾祺、林斤澜等人的印象记。一老一少,谈了很多关于人生、文学的话,给姜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温州的姑娘真漂亮,你的小孙女就是个代表。”《致莫洛》这么结尾,那也就不难理解姜先生为何在给我的回信中说:“温州出美女,倒是早已闻名了。”

姜德明先生把这篇文章连同《枪与蔷薇》及“新路文艺丛刊”封面复印件,一起寄给了莫洛。莫洛的老伴林绵高兴而神秘地把这封信在莫洛的面前一晃:“这事你绝对不会想到,你五十四前走失的孩子回到你的身边来了。”第二天,林斤澜来看莫洛,获悉此事,称赞姜德明的人品和文品。12月12日,激动的莫洛深夜写下《致姜德明》,记录《枪与蔷薇》一诗失而复得的经过。这两篇文章合起来一读,诚文坛佳话也。通过此事,可以知道姜先生素有成人之美的高尚品德,我怎么会因他一时找不到那本《居礼斯克渥多斯喀夫人荣哀录》而生怨意呢。

2023年5月,姜德明先生去世后,家人把他的藏书分送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北京海王村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布衣书局拍卖。《居礼斯克渥多斯喀夫人荣哀录》出现在2024年12月22日北京海王村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姜德明先生藏书专场拍卖会”,我竞拍而得,以志这段与姜德明先生的借书之缘。“新路文艺丛刊”之《枪与蔷薇》早一天上拍,可惜未加留意,又失去一个团圆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