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吒从什么时候变成了哪吒
《哪吒2:魔童闹海》爆火,上映不足一月,冲上全球动画电影票房No1,印度网友表示与有荣焉,称哪吒来自印度神话。确实,哪吒原为印度佛教护法神,与佛经一起传入中国。但在传播过程中,哪吒形象迅速本土化,从成人变成儿童,从可怕变得可爱,从有爹没娘变得父母双全,还多出两个有出息的哥哥。
哪吒原名“那罗鸠婆”
众所周知,佛教诞生于印度,在汉朝传入中国,此后千余年里,各种版本的佛经陆陆续续译成中文。东汉时期,印度北部(一说尼泊尔)出了一位佛学大师马鸣,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写了一部传记。到了南北朝时期,印度僧人昙无谶来到中国,将马鸣撰写的传记译成中文,取名《佛本行经》(又名《佛所行赞》)。正是在《佛本行经》里,哪吒的形象初露端倪。
《佛本行经》开篇,净饭国王喜得贵子(即释迦牟尼),一群婆罗门到场祝贺:“今王生太子,设众具亦然。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今天国王生下太子,就像当年毗沙门天王生下那罗鸠婆,所有的神仙都非常高兴。毗沙门天王是谁呢?他是佛教传说中的人物,威力无边,善降邪魔。那罗鸠婆是谁呢?就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也是哪吒形象的源头。
进入隋朝,又有一部佛经译本《毗沙门天王品》问世。在这部经书里,毗沙门天王拥有九十多个儿子,其中最有神通的儿子叫那吒俱伐罗,而这个那吒俱伐罗就是那罗鸠婆。同一个人怎么会有两个名字呢?这是因为汉语读音在不断变迁,假如按现代普通话来音译,毗沙门天王这个最有神通的儿子应该叫“那拉俱瓦拉”或者“那拉库拔拉”,而隋朝人按照当时的汉语读音给译成“那吒俱伐罗”,简称“那吒”。
随着《毗沙门天王品》在中国的流通,毗沙门天王信仰也兴盛起来,唐朝皇帝开始把毗沙门天王当成护国保民的神仙来崇拜。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西域发生暴乱,胡兵攻打安西城,唐玄宗接到急报,请当时在华传教的斯里兰卡僧人不空出手救助,阴差阳错,安西城竟然保住了。不空对唐玄宗说,毗沙门天王带着儿子在安西城现身,让胡兵失去战斗力,以后应该好好供养。唐玄宗欣然听命,吩咐全国各地给毗沙门天王父子建庙。
不空写了一部《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说每月初一是毗沙门天王跟鬼神开会的日子,每月十一是毗沙门天王第二个儿子独健巡防边境的日子,每月二十一是毗沙门天王第三个儿子那吒把宝塔交给父王的日子。所以,每月初一要供养毗沙门天王,每月十一要供养独健,每月二十一要供养那吒三太子。
在现存的佛经中文译本当中,《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首次将哪吒定为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也是首次将哪吒父子跟宝塔联系在一起——此经原文说“那吒太子捧塔常随天王”,意思是那吒托着宝塔,一直伴随在毗沙门天王身边。
从“那吒”到“哪吒”
毗沙门天王原本没有名字,“毗沙门”也被音译成“毘沙门”,那只是绰号,意译为“多闻”,意思是经常待在释迦牟尼佛身边护法,听闻佛经最多。
《太平广记》里有一则小故事:晚唐时期,成都无赖赵高横行霸道,被押送公堂,官员想打他一顿板子,却瞧见他后背纹着毗沙门天王,左手托宝塔,右手拿着降魔杵,就不敢打了,因为会打到天王。这个故事说明毗沙门天王信仰在唐朝相当盛行,已经深入人心。
子随父贵,因为毗沙门天王很红,所以哪吒也跟着红起来,也像天王一样成为人人信仰的保护神。唐朝文献《开天传信记》说,长安城有一座西明寺,西明寺有一个宣律法师,宣律法师晚上出门,一脚踩空,从台阶上摔下去,原本会摔成骨折,一个年轻人突然现身,上前扶住。法师问道:“弟子何人?”你是谁啊?年轻人答道:“某非常人,即毗沙王之子那吒太子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久矣。”我不是一般人,我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那吒太子,在你身边护法很久了。
到了宋朝,哪吒的名声更加响亮,关于他的传说也更加生动。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写过一首诗,题目就叫《那吒》,该诗前半部分写道:“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右举。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北方毗沙门天王有一个狂妄的儿子,只认佛陀,不认父亲,佛陀见他难以教化,就赐给他爹一座宝塔,他见了佛塔只有跪拜,就跟跪拜父亲一样。我们知道,《西游记》里也有哪吒拜塔如拜父的情节,而从苏辙此诗可以看出,哪吒的叛逆形象至少在宋朝就定型了。
然后我们再翻开元曲,可以看到一首名为《那吒令》的曲牌,关汉卿用这个曲牌写过十几首曲子,元朝其他作曲家白朴、王实甫和马致远也用过同样的曲牌。
元朝末年,有文人全面整理中国神话,开始撰写《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此书在明朝初年出版,囊括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的神话人物,其中第七卷写到“那吒太子”。
从隋朝《毗沙门天王品》到元末明初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哪吒一直被写成“那吒”,而不是现代人熟悉的“哪吒”。那吒是从什么时候变成哪吒的呢?这要归功于大名鼎鼎的《西游记》和另一部小说《封神演义》。
明朝嘉靖年间,《西游记》横空出世,作者可能觉得使用两个口字旁的名字感觉更规整,将过去通行的那吒改成了哪吒。然后在隆庆年间或者万历年间,《封神演义》也横空出世,该书作者继承《西游记》的写法,也把那吒写成哪吒。在这两部小说影响下,哪吒的名字终于定型。
从三头八臂到三头六臂
《水浒传》的诞生时间比《西游记》更早,这部书描写梁山一百单八将,其中一将是“八臂哪吒”项充。您可能会奇怪,《哪吒2:魔童闹海》里的哪吒PK大反派无量仙翁时,不是现出三头六臂吗?怎么会有个八臂哪吒?
其实哪吒最初就是八臂。北宋僧人元易诗云:“三尺杖子搅黄河,八臂那吒冷眼窥。”南宋僧人慧元诗云:“八臂那吒拦得住,和声扑碎五须弥。”可见在宋朝人心目中,哪吒施展神通时,能长出八条胳膊,而不是六条。
明朝初年成书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怎样描写哪吒形象呢?“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磐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身高六丈,头戴金轮,三个脑袋,九只眼睛,八条胳膊,嘴里吐出青云,脚下踩着磐石,手里拿着佛教戒律,可以呼风唤雨。您瞧,此时的哪吒仍旧是八条胳膊。
佛经里很多神祇都是“三头八臂”,例如唐朝译本《仁王护国般若经》里的普贤菩萨,宋朝译本《大摩里支菩萨经》里的摩里支菩萨,元朝译本《密迹力士神王经》里的秽迹明王,无一不是如此。哪吒原本三头八臂的形象并不出奇,可能只是古印度神话的惯例。
然而,三个脑袋应该搭配六条胳膊,三头八臂无论如何都违背咱们中国人的思维。到《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问世时,中国小说家便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哪吒多余的两条胳膊,不搭调的三头八臂终于变成更靠谱的三头六臂。
除了胳膊变少,哪吒的形象也逐渐可爱起来。在佛门传记大全《景德传德录》里,一大堆宋朝高僧用哪吒的故事讲论佛学,他们总是把哪吒描述成“忿怒相”,说哪吒面目狰狞,暴跳如雷,妖魔见了害怕,人见了也害怕。但是再看留存至今的哪吒画像,从敦煌莫高窟里的《毗沙门天王赴哪吒会图》,到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里的毗沙门天王像(画像右上角为哪吒),再到清朝刊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的哪吒像,以及清末刊本《封神真形图》里的哪吒像,都是清秀的少年或者顽皮的儿童。合理的解释是,佛经里的哪吒保留着原初形象,金刚怒目,令人生畏;而在民间传播里,哪吒必须变得可爱才能被大众接受。
金吒、木吒来自何方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里的哪吒有两个哥哥,大哥叫金吒,二哥叫木吒。这两个哥哥也出现在《哪吒2:魔童闹海》,那是玉树临风的两个帅哥,名字同样是金吒和木吒。
前面说过,唐朝佛经《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已经提到毗沙门天王的儿子,第二个儿子叫独健,第三个儿子叫那吒,至于大儿子叫啥,佛经里没有记载。按照这个说法,哪吒的二哥应该是独健,怎么会变成木吒呢?
其实木吒本来叫“木叉”,并非毗沙门天王的儿子,而是唐朝和尚僧伽大士的弟子。
宋朝《高僧传》记载,唐高宗时期,泗水流域闹瘟疫,死了很多人,恰好西域和尚僧伽来华,去泗水救治病人,一时间声名大振,人称“泗州大圣”。僧伽大士有三个弟子,分别叫慧俨、惠岸、木叉,其中木叉最有名,继承了僧伽大士的衣钵,被唐朝皇帝塑像供养。
宋代文献《铁围山丛谈》记载,公元1119年夏天,北宋都城开封闹洪灾,皇宫都被淹了,“泗州僧伽大士忽见于大内明堂顶,云龙之上,凝立空中,风飘飘然,吹衣为动,旁侍惠岸、木叉皆在焉。”僧伽大士突然在大殿屋顶上现身,弟子惠岸和木叉也来了,然后洪水退去,宫殿得以保全。
唐朝人崇信毗沙门天王,宋朝人则崇信僧伽大士,将其当成观音化身,甚至当成观音本尊。北宋后期开封寺庙为观音塑像,往往按僧伽大士的画像塑造,让僧伽弟子木叉随侍在旁。久而久之,老百姓便把木叉当成了观音弟子。宋徽宗宠臣蔡京的弟弟叫蔡卞,人们拍蔡京马屁,说蔡卞是木叉转世,上辈子追随过观音菩萨(参见宋人笔记《冷斋夜话》)。
再说哪吒的大哥金吒,此人原本叫“军吒利”,最早见于唐朝佛经注本《仁王般若经疏·护国品》,全称是“军吒利金刚”,长着三头八臂,为虚空藏菩萨做护法。
古代老百姓大多不识字,信仰佛教者不少,而能读佛经者太少,往往只能借助话本评书和戏曲唱词了解佛教,自然少不了错听错解和以讹传讹。从唐朝到元朝,为虚空藏菩萨做护法的军吒利金刚渐渐演变成“军吒”,为僧伽大士做弟子的木叉渐渐演变成“木吒”。这时候就有人突发奇想:咦,军吒、木吒、哪吒,好像是哥仨啊,哪吒三太子排行老三,他哥哥是谁啊?肯定是军吒、木吒嘛!于是在元朝末年,编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文人就给哪吒安排了两个哥哥:大哥军吒,二哥木吒。
古人迷信五行,讲究金木水火土,二哥木吒是木,大哥军吒的名字怎么看怎么不协调,所以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里,军吒又演变成了“金吒”。至于哪吒,名气实在太响亮,不方便改成火吒、水吒什么的,那就照旧吧。
您可别觉得上述逻辑是信口开河,真的有古人按照五行,杜撰出金吒、木吒、火吒、水吒、土吒等五尊神仙。例如明朝道士编写的符咒手册《黄帝太乙八门逆顺生死诀》,召唤木吒及其弟兄:“奉请东方大金顶自在轮王神印木吒敕,奉请南方大金顶自在轮王神印火吒敕,奉请西方大金顶自在轮王神印金吒敕,奉请北方大金顶自在轮王神印水吒敕,奉请中央大金顶自在轮王神印土吒敕。”木吒在东方,火吒在南方,金吒在西方,水吒在北方,土吒在中央,哪吒呢?名字不在五行中,那就不召唤了。这套召唤木吒五兄弟的咒语还见于《太上赤文洞神三箓》,该书假称是南北朝时道士陶弘景所著,实际上还是明朝道士编写的。
哪吒母亲“素知夫人”
哪吒的哥哥有了名字,父母的名字叫什么呢?《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写得明白:“父亲托塔天王李靖,母亲素知夫人。”哪吒他爹是李靖,母亲的名字叫素知。
按佛经记载,哪吒他爹不是毗沙门天王吗?什么时候变成了李靖?这又跟唐朝晚期的传奇故事有关。李靖本是唐朝开国大将,因为用兵如神,所以在唐朝就被神化,老百姓说他是毗沙门天王投胎转世。毗沙门天王没有名姓,那刚好,既然李靖是毗沙门天王转世,那就让毗沙门天王姓李名靖好了。历史上的李靖并不托塔,但佛经里的毗沙门天王托着宝塔,于是两者合一,李靖就成了托塔天王。
哪吒母亲的名字从何而来呢?笔者翻遍手头文献,没能找到一丝线索。大胆揣测一下,或许元朝戏曲里演过李靖夫妇故事,李靖台词里有一句“素知夫人知书达理”之类的话,台下观众便误以为李靖的老婆叫“素知夫人”。当然,这是十分不靠谱的猜想,目前没有任何文献证据。
总而言之,哪吒最初是印度佛教里的护法神,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隋唐时期被人们熟知,然后不断本土化,不断被历代古人加工和完善,终于演绎成今天被大众接受的可爱形象。我们吸收外来文化,促进自身发展,进而再向外进行文化传播,这就是文化融合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