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刘开渠与鲁迅
来源:中华读书报 | 葛涛  2025年02月19日08:17

刘开渠(1904年—1993年)是中国现代雕塑的主要开创者,但鲜为人知的是,刘开渠与鲁迅有过交往,并且刘开渠在1933年夏季从法国留学归国之后雕塑创作的风格也深受鲁迅的影响。

1920年,刘开渠考入北京美术学校学习美术,该校在1921年更名为国立北平美术学校,并增设大学部,后又改为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刘开渠在该校一共学习了7年,因为对新文学很感兴趣,不仅结识了郁达夫、柯仲平、胡也频、丁玲等作家,而且也开始创作小说和诗歌。他不仅到北京大学旁听了鲁迅以他新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作为讲稿所讲授的课程,而且阅读了鲁迅在《晨报副镌》连载的小说《阿Q正传》以及鲁迅与周作人联合翻译的《域外小说集》,可以说,刘开渠通过旁听鲁迅讲授的课程,阅读鲁迅的作品,对鲁迅有了一定的认识。

1927年年底,刘开渠毕业之后来到南京进入国民政府大学院担任抄写员,不久就参与创建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并担任助教兼图书馆主任。1928年秋季,刘开渠在时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以大学院驻外撰述员的名义带薪赴法国学习雕塑(按:鲁迅在此时也担任大学院特约撰述员,因此也可以说刘开渠和鲁迅曾经是同事)。因此,刘开渠能够走上雕塑创作的艺术道路离不开蔡元培的大力支持。

1933年夏季,刘开渠学成归国到达上海的第二天就去拜访蔡元培,汇报自己在法国学习雕塑的情况。蔡元培勉励刘开渠担负起在中国从事现代雕塑教育的工作,为中国现代雕塑开辟出一条新路。当时在场的鲁迅也与刘开渠谈论起中国雕塑创作的问题,并说:“过去中国的雕塑只做菩萨,现在该轮到做人了。”刘开渠对鲁迅的这句话深有感触,并反复思考如何用雕塑塑造出当代中国人的形象。

刘开渠在当年9月就回到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担任雕塑系主任兼教授,但不久就因患伤寒而养病大约四个月。刘开渠在养病期间,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在中国开展雕塑工作。他在养病期间参观了杭州飞来峰上的多个朝代的佛教雕塑,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历史,再结合鲁迅对自己说过的话,最后决定将塑造现代中国人的形象作为自己雕塑创作的题材。

刘开渠在杭州不仅开始了雕塑创作,创作出成名作《“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此外还指导了王朝闻等一批学习雕塑的学生。1937年夏季,刘开渠培养的第一批雕塑系学生顺利毕业,但是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刘开渠不得不随学校迁入内地。在抗战期间,刘开渠在成都、重庆等地克服种种困难,塑造出一批经典的雕塑作品,如中国现代第一幅刻画工农形象的雕塑《农工之家》《孙中山铜质坐像》等。而《农工之家》这幅雕塑作品也可以说是刘开渠受到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用现代雕塑艺术的手法成功地塑造出中国现代普通工人和农民的形象。

抗战胜利后,刘开渠在1946年来到上海从事雕塑工作。这时中央研究院提供了一笔经费,请刘开渠为在1940年去世的老院长蔡元培雕塑一座塑像。可以说,没有蔡元培的大力支持,刘开渠就无法顺利地到法国学习雕塑,从而走上雕塑创作的艺术道路,因此刘开渠也终生难忘蔡元培对自己的无私帮助。其实,刘开渠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执教期间就雕刻过一座蔡元培像,但是没有能够保存下来。这次,为了纪念蔡元培也为了完成中央研究院的任务,刘开渠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认真地准备,终于雕刻出一尊能体现蔡元培神采的塑像,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在成功完成蔡元培的塑像之后,刘开渠决定用剩余的经费,为鲁迅塑像,因为鲁迅也是深刻地影响到他雕塑创作风格的人。为了创作鲁迅塑像,刘开渠和夫人程丽娜登门拜访鲁迅的爱人许广平,获得了许广平的同意和支持。许广平不仅提供了一批鲁迅在各时期的照片,而且也讲述了她所了解的鲁迅的生活和创作情况。此外,刘开渠还认真阅读了一些鲁迅作品,并拜访了多位和鲁迅交往密切的人士,搜集关于鲁迅的各种资料。1947年,刘开渠在经过精心准备之后,采用圆雕的形式,用石膏塑造出一尊鲁迅雕像。刘开渠晚年时期的助手裴建国评论说:“鲁迅和蔡元培肖像沉郁凝重敦厚,是他肖像创作的最好时期”的作品,“虽然只是做了鲁迅的头像,但从那凝重的神态、硬朗的结构和厚实的机理中,可以感受到那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裴建国《金石铸成时代书——刘开渠评传》,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年,第102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刘开渠在思想上更加倾向进步。1949年3月,刘开渠在中共地下党员陈白尘的邀请下,和几位进步画家秘密绘制了大幅毛泽东画像并书写了庆祝上海解放的大幅标语,在5月25日上海解放的当天悬挂在国际饭店大楼上,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7月,刘开渠作为上海市文艺界的代表,到北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文代会。这次会议的会徽就是由用浮雕手法雕刻的毛泽东的头像和鲁迅的头像组成的,代表了解放区作家和国统区作家都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大约是受到全国第一届文代会会徽的启发,刘开渠在8月返回上海之后,开始筹建上海美术家协会,并用浮雕的艺术手法采用石膏材质创作了一幅鲁迅雕像。这幅用浮雕手法雕刻的鲁迅头像与刘开渠在1947年用圆雕手法雕刻的鲁迅头像,采用的艺术手法不同,所塑造出的鲁迅的面容也有所不同:浮雕的鲁迅像更突出展示出鲁迅面容的宽厚的一面,而圆雕的鲁迅像更突出显示出鲁迅面容的棱角分明的一面。刘开渠曾经指出:”作品感动人主要是从情绪上表现出来的。不是专靠情节琐事的说明,否则事过境迁,别人就不知道你想表现的是什么。作为一个雕塑家,应该从一个事情体会到一种情绪。最重要的是在于体现人物的感情。”(纪宇《雕塑大师刘开渠》,山东美术出版社,1984年,第188页)“艺术上的创新,首先在于作者对自己所描写的对象,在认识上有没有独特的感受,在表现上有没有独创的方法。”(纪宇《雕塑大师刘开渠》,第192页)由此可以看出,刘开渠通过研读鲁迅作品,观摩鲁迅的照片,访问鲁迅的友人,反复思考,最后抓住了鲁迅的这两种面目表情,通过雕塑艺术手法呈现出来,塑造出两幅有所不同的鲁迅头像。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刘开渠本来还有机会塑造出一座鲁迅铜像。1956年,上海鲁迅纪念馆邀请刘开渠塑造一尊鲁迅像,但是刘开渠当时忙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无法分身创作鲁迅像。刘开渠于是介绍自己的学生萧传玖承担这一任务,他不仅将自己两次创作鲁迅像的经验介绍给萧传玖,还在萧传玖塑造鲁迅像的过程中邀请许广平、周建人来为鲁迅塑像提供意见。可以说,萧传玖成功塑造出的鲁迅像也有刘开渠的重要贡献。

刘开渠是一个记得感恩的人,他为了纪念蔡元培和鲁迅这两位对自己一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化伟人,一生三次塑造了三尊蔡元培塑像,两次塑造了鲁迅塑像,此外还有一次帮助自己的学生塑造了鲁迅像。略微遗憾的是,刘开渠塑造的鲁迅像都是用石膏塑造的,后来也没有在石膏像的基础上继续用青铜塑造出鲁迅的雕像。

如果说鲁迅是最早用现代小说的文体来描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作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那么刘开渠就是最早用现代雕塑艺术来塑造普通中国人的形象并取得丰硕成果的雕塑家,是中国现代雕塑的开创者之一。鲁迅对中国现代木刻艺术的影响已经广为人知,但鲁迅对刘开渠雕塑创作风格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