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郑伯克段后各自有怎样的命运
来源:北京晚报 | 王东志  2025年02月14日08:39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中的一篇,后收录《古文观止》,均以全本首篇位置出现。这篇文章记载了郑伯与母亲武姜、弟弟段之间矛盾冲突,由家庭矛盾演变成国家权力之争的故事。文章内容很多人都比较熟悉,那么郑伯克段之后,他们各自有怎样的命运?

郑伯是谁?从字面上解释,郑是郑国,伯是爵位,亦称郑庄公(谥号庄,公是国君的尊称),文中直呼其爵,表达了作者对郑庄公的鄙夷。郑国开创者是周厉王小儿子姬友,史称郑桓公,郑桓公在保护周幽王时战死,儿子掘突继位,即郑武公,郑武公娶武姜,武姜生郑庄公时难产,取名寤生,很不喜欢他,武姜偏爱小儿子段。郑庄公继位后,武姜有意把段扶上君位,请求把京地封给段。段得到京地后,便开始招兵买马,制造兵器,扩大城邑。有人提议,段这样发展下去,很难对付,不如早做打算。于是,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克是个动词,这里表示打败,战胜的意思,克字用法上十分考究,有正义的味道。一字寓褒贬,采取的春秋笔法。古人用词,如杀、弑、诛、献等字都表达作者是非观念,不明是非用杀,臣杀君、子杀父用弑,杀掉乱臣贼子用诛,恭敬而庄重地杀人用献。战争方面,攻、征、讨、袭、侵……每个字都有深意;称呼方面,称楚国国君为楚子,称吴国国君为吴子,正如《文心雕龙》所言:“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公元前722年,段与母亲武姜里应外合发动叛乱。郑庄公事先得知叛乱的消息,便派兵攻打段,段逃到共地,郑庄公把母亲武姜安置在城颍,发誓不到黄泉不相见。

段被迫流亡共国。历史上有两个共国:商代共国和西周共国,商代共国故址在今甘肃省泾川县,而西周共国故址在今河南辉县。共是一个独立的诸侯国,郑庄公也不好向人家开战,还要考虑母亲的感受。段最终老于共国,以共为氏,兄弟长幼次序为叔,段为名,文中直呼其名以示谴责,史书上通常称他共叔段。

提到共国,有这样一段历史。按《竹书纪年》的记载,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被国人赶下台后,共国君主共伯和,因为口碑好,被推举代行王政,周公、召公辅政,直到周宣王即位,史称共和行政。而在《史记》记载中的另一种说法是,周公、召公,代周厉王共同摄政,处理公务,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从此历史大事以编年形式记载下来,不过学术界对此未能达成统一说法。

郑庄公与武姜经历这场母子决断后,一次,郑庄公请手下大将颍考叔吃饭。

席间,端上来一盘羊肉,颍考叔舍不得吃,便打包带走,问其缘由。

颍考叔说:“我家里有老母,只吃过小臣的饭,国君的饭菜这么好,老母亲还没尝过,我想带回去给母亲吃。”

郑庄公感叹:“真是孝子啊,可惜……”

颍考叔奇怪,问:“怎么了?”

郑庄公说:“你还有老母亲可以孝敬,我身为一方诸侯,反而不如你。”

颍考叔假装不了解情况,问道:“老夫人不是身体很好吗?”

郑庄公无奈,把事情的经过跟颍考叔讲了一遍。

颍考叔听说这件事后,说:“我倒有一个办法,派人挖地道,只要见到了泉水,国君和老夫人在地道见面,这样就不会违背国君的誓言了。”

郑庄公觉得这个主意好,就让颍考叔来办这件事。颍考叔带着五百壮士挖了一条很深的地道,终于见到了泉水,水中还带有泥土的黄色,这不就是“黄泉”吗?

于是,颍考叔在泉边盖了木屋,先请武姜去,再去请郑庄公前来见面。母子见面后悔恨不已,抱头痛哭。郑庄公扶着母亲走出地道,亲自赶马,把母亲接回新郑,对武姜来说也算有个好的结局,这就是“掘地见母”“黄泉相见”典故的出处。

颍考叔结局怎么样了呢?公元前712年7月,郑庄公攻打许国,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时,颍考叔奋勇当先,很快爬上了城头,公孙子都眼瞅着颍考叔就要立下大功,心生忌妒,便抽出箭,对准颍考叔就是一箭。颍考叔一个跟斗摔了下来。这就是典故“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的出处。

郑军攻入许国,许国的国君许庄公逃亡到了卫国,许国土地并入了郑国的版图。许国还有一部分人逃到鄢地,春秋时被郑国所灭,后称鄢陵,今河南鄢陵县。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春秋小霸”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