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西方经典文学中的劳动实践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
来源:文艺报 | 聂新艳  2025年02月12日08:53

电影《小妇人》(2019)中马奇家四姐妹形象

电影《小妇人》(2019)中马奇家四姐妹形象

劳动不仅推动着社会的运转与发展,还是人类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构建个体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基石。在西方经典文学作家的笔下,劳动实践不仅是生活的必要手段,也是青少年理解社会生活、塑造独立精神、激发审美体验、认识自我与世界的重要方法。在西方哲学中,劳动被赋予了多重意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劳动是实践智慧的一种表现,它使人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改造自然和社会。黑格尔则将劳动视为人类自我意识和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劳动不仅满足了自己的物质需求,还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马克思则进一步强调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体实现自我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

自强不息的青少年形象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对劳动力的极大需求,在启蒙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劳动观的影响之下,19世纪的经典文学几乎都出现过青少年参与劳动的描写。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和教育资源,对诸多来自贫困家庭的青少年来说,劳动不仅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更是他们实现社会流动、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在这些劳动实践中,他们学会了应对各种挑战,锻炼出坚韧不拔的品质。

查尔斯·狄更斯在小说《远大前程》中塑造了皮普这个劳动者形象:他跟随铁匠姐夫乔学习,他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和姐夫一样的铁匠,乔是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正面人物之一,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但其心地善良,明辨是非,有上进心,平凡而不平庸,正是从姐夫的身上,皮普学会了打铁的生存技能,学会了乐观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与变故,为最后成为“绅士”做好铺垫。

在一经发表即产生极大影响力的《小妇人》中,美国作家路易莎·奥尔科特生动地构建了马奇家四姐妹的劳动女性形象。其中大姐梅格的家务管理、二姐乔的文学创作、三姐贝斯的手工艺编织以及妹妹艾米的美术创作,这些劳动技能成为维持家庭运转、改善经济状况的重要手段。

小霍雷肖·阿尔杰的《衣衫褴褛的迪克》,是与马克·吐温两部“历险记”同期出版的重要小说。小说中的主角迪克,是个衣衫褴褛、无家可归的街头流浪儿,但随着他习得擦皮鞋的手艺后,自己开起摊铺赚钱养活自己。他虽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坚信辛勤劳动能改变命运,并能得到物质上的回报。他的手艺让他生存下来,他的善良、务实、吃苦耐劳的性格,使他抓住每一个机会,一路开挂,甚至获得了企业家的慷慨资助,变为有固定薪水的体面职员,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与生活轨迹。

不论是皮普、马奇家的四姐妹,还是迪克,他们都出身贫苦,甚至是孤儿或流浪儿,但是劳动技能帮助他们在恶劣物质条件下得以生存,应对社会各种变化,最终改变了自身的命运。

劳动被视为通往美德的途径

20世纪的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延续了19世纪重视生存技能培养的传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技能不仅是维持生计必不可少的手段,更是塑造青少年品格的有力工具。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经典作品《绿山墙的安妮》中,主人公安妮逐步学习家务管理、田地耕种等基本劳动技能。这些劳动实践不但锻炼了她的体质,提升了她的心智,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安妮的心理发展和性格塑造。安妮不断优化和改进重复性的家务劳动,在做家务和田地劳作中进行思考,体现出她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尊重,挑战了社会传统性别角色对劳动分工的刻板印象。小说中,一个自食其力、懂得自我控制、设定目标后全力以赴,并且用平常心看待输赢、懂得感恩、懂得爱与责任的女孩形象跃然纸上。

劳动能彻底改变孩子的品格,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创作的《秘密花园》。故事中,青少年玛丽和科林逐步成长为令人尊敬的青年,这样积极的变化,就是因为他们参与了劳动。玛丽和科林向家中的园丁和其他劳动阶层的孩子学习了种植、修剪等技能,同时随着他们与土地的深度接触,身体也慢慢变得强壮起来。不仅如此,在充满挑战和困难的劳动过程中,玛丽不再霸道孤僻,科林不再忧郁悲观,而是相互鼓励、共同努力,最终让花园焕发出勃勃生机。重塑花园的过程使玛丽和科林深入接触大自然,劳动使他们内心的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创造,实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向度的成长。

以美国西进运动为背景的《草原上的小木屋》是美国作家劳拉·英格尔斯·怀尔德的经典之作。小说讲述了英格尔斯家的小姐妹们跟随家人迁徙到美国西部边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下顽强生存的故事。在美国拓荒时期艰苦生活的大背景下,由于生存的艰难,小姐妹们自小就开始承担家务劳动,如帮厨、饲养牲畜、收割庄稼等。与安妮一样,这种辛苦的劳作,不但锻炼了英格尔斯小姐妹们的体魄和韧性,还提升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以及自立自强、乐观勇敢的品性,尤其是在他们迁徙过程中,面对河水大涨、狼群包围、森林大火等各种危险和困境,主人公劳拉逐渐展示了独立、坚强、智慧和勇气等品质。

劳动是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作为生存技能的功用在弱化,而对青少年的成长却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成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空间,成为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个体也不再是单向度的人,而是面向社会,将个人的幸福融入社会和谐发展的洪流之中。

洛伊丝·劳里的小说《记忆传授人》在全球产生了巨大影响力。故事发生在一个乌托邦世界,每个孩子12岁前都生活在“完美”的社会中,所有的一切都遵循规定,从小接受与成年后从事职业相关的培训和实践,如老年护理工作、育婴协助工作、秩序维护志愿者等工作,直到12岁接受“职业分配”。主角乔纳斯12岁时因其聪明、正直、勇气和“超能力”而被分配到“记忆传授人”这个职业,即要从上一个传授人那里接受整个世界的记忆。但他发现曾经的一切都是谎言,最后他选择了改变,和婴儿加波一起离开,反抗“记忆传授人”的宿命,逃到一个可以有选择、有爱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成长为一个追寻自我、追寻自由和勇于担当的少年。

迪莉娅·欧文斯发表于2018年的《蝲蛄吟唱的地方》,被誉为现代版的《瓦尔登湖》,故事主要讲述了湿地女孩基娅·克拉克在北卡罗来纳州海滨荒凉的湿地中自我谋生,最后在朋友泰特的帮助下成为湿地生物学家的故事。小说主人公基娅从小被父母抛弃,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双手获得来自大自然的生存养料,而长期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沼泽地的基娅成了大自然的孩子,充满野性而有韧劲地生长,成长中的基娅遵循自然规律,主动通过劳动维护沼泽地的生态平衡、及时清理污染源。劳动成为女主人公与自然世界对话的方式。

从19世纪之初到21世纪的两百多年里,诸多西方经典文学作品都揭示了劳动实践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劳动实践帮助青少年应对各种生活挑战,提高身体健康状况,培养良好的品格,助力他们完成成长的蜕变,走向成熟。这些文学作品中关于劳动实践的书写,也为当前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