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亦有园一曲”
俞樾(1821-1907)是浙江德清人,字荫甫,道光三十年(1850)中进士,廷试时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对答“淡烟疏雨落花天”之诗题,得到主考官曾国藩的激赏。他先出任翰林院编修,又任河南学政,遭弹劾罢官后移居苏州,潜心学术数十载,完成著作五百余卷,经史训诂、诗词曲赋无不涉猎,被尊为海内大儒。
移居苏州后的俞樾,曾是一名“租客”。同治八年(1869),他租下马医巷(今马医科)潘氏旧居中一处格局狭小的房屋,后因母亲自闽北归来,无法安置,便买了马医巷西头潘家的一块空地,新建一所宅院,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宅院正厅名为“乐知堂”,由兵部侍郎彭玉麟题匾,西侧的花厅高悬曾国藩所题“春在堂”匾。
春在堂后面有一小块“L”形的空地,南北边长十三丈,东西边长六丈余,各宽三丈。俞樾本想在这片空地上打造一座花园,可失去生活来源的他囊中羞涩,无力开工,所幸得到湖广总督李瀚章、江苏布政使恩锡等官员的资助,才得以构亭筑轩、叠石开池、栽花种树。此园的平面宛如曲尺,景致又有曲折之趣,故名“曲园”。俞樾亲撰《曲园记》,并自号“曲园居士”。
文学家俞平伯先生是俞樾的曾孙,幼时亲炙曾祖父教诲,在曲园长大,并且继承了这份祖产。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将曲园捐献给国家,此园先后成为苏州市文联、苏州戏曲艺术研究所等单位的办公场所,在“文革”中损毁严重。1980年,曲园得到全面重建,又历经多次修缮,大致恢复了原有的景致,仅在部分细节上存在些许出入。
宅第门厅朝南,内悬“探花及第”匾。全宅分为三路,设多座厅堂建筑,院中略有山石、花木点缀。西院有一座小竹里馆,借用了唐代王维辋川别业中的景名。花园在西北部,南侧的春在堂向北延伸出一间小轩,题为“认春”,源自白居易的诗句“认得春风先到处,西园南面水东头”。
庭院狭长,沿西墙布置一条直廊,沿东墙堆叠假山。假山以湖石掇成,高度不足两米,内藏洞穴,山径盘旋,可拾级而登;山顶平坦,放置石桌石凳,为赏月的佳处。山北构筑一座半六角形平面的回峰阁,居于垒石基座之上。院西有曲水亭,依临一湾“凹”字形平面的水池,与回峰阁相望。
庭院北端有三间书房,题为“达斋”,取“曲而达”之意,与南侧的认春轩遥对。由此折而向东,穿过竹篱,沿游廊可至尽端的艮宧——“艮”是八卦之一,代表山,象征东北方位,也有“止”的意思;“宧”(yí)指房屋的东北角,其南有小门,通向主人的卧室。
这么一座小园,仅一拳石、一勺水,却成为清末江南名园,诗家题咏不绝,主要是因为俞樾的存在,正所谓“园以人传”。北廊的壁间嵌有关于曲园的诗文石刻,其中可见篆书的“曲园”二字,一方一圆,以表规矩之意。
如今,园中建筑尚存堂、轩、阁、亭、斋、室各一,回峰阁、曲水亭和西廊的进深仅有一半,尺度控制得很好。曲池的形状既曲又方,与篆书的“曲”字相暗合。昔日的水池要更大一些,周环十一丈,池上曾架设小桥,俞樾在诗中还提过一个“小浮梅槛”,略有泛舟之意,不知何指。尽管假山的规模有限,仍竭尽辗转起伏之能事,极富幽趣。园中主要种植了一些低矮的植物,如文竹、玉兰等,颇具风致;此地原有两株高柳,因担心侧覆压坏房屋,不得不伐去。未能仿效东晋陶渊明“门前五柳”之典故,俞樾引以为憾。
在曲园徜徉,不禁想象当年俞樾与家人清雅幽静的日常生活,山林之乐,存乎一心,正如其诗所云:“吴中盛园林,高下穷土木。而我虱其中,亦有园一曲。一曲渺乎小,在我则已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