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试委员的老舍
老舍有很多身份,作家、小学校长、大学教授、“文协”总务主任,1949年之后,他的身份就更多了,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人民艺术家”,等等。但他仍有一些身份有待挖掘,笔者在档案馆查阅档案时,找到一批跟老舍有关的材料,从中可以窥见一个作为考试委员的老舍,颇有意思。作为一手材料的档案文献的发掘,对于现代作家传记撰写有着重要意义,有时候一则新档案的出现将为作家研究提供新的线索,或补充其身份特征。
1935年4月,山东省教育厅组织“山东省二十四年度选补国外留学公费生考试”,此次选拔分采矿、园艺、病虫害和农业化学四科,具体的考试科目则有党义、本国史地、国文、留学国国语、高等植物学、土壤学、矿床学、园艺学等。根据各考试科目情形设有10位考试委员,时任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的老舍被聘为国文科考试委员,其余9位亦皆是一时之选,如负责高等植物学和昆虫学科目的俞大绂,时为金陵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主任,负责土壤学的王正,则是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林学系主任。考试委员包含了省内外各学科的专家,从中可见山东省教育厅对于此次考试的重视,实际上这些选拔出去的公费留学生,后来大多数都发挥了他们的作用。
据档案显示,1935年4月1日上午10点,山东省二十四年度国外留学公费生考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省教育厅厅长室召开,除林济青缺席外,其余9位委员都参加了会议。经过讨论,此次会议做出三项决议:一、各科试题除国文、党义、史地三科外,其余均须于考试前二时印就,带往考场分发。二、各科试题均以五题为准,应考者对题目如有疑问,可予以相应解释。三、外国语分数笔试以九十分为满分,会话以十分为满分,合并计算。此后的4月2日、4月3日、4月4日为笔试时间。其中,4月2日下午2时到5时的国文考试,老舍可能参与了监考工作。
笔试过后,原定于4月5日上午8时开始的口试(包括留学国国语会话在内)因省外考试委员急于离济,提前于4日下午5时举行。该考试委员会紧接着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全体考试委员出席,经讨论后同样做出三项决议:一、录取学生四名,计:孙守全(赴美国肄习采矿学)、靳自重(赴法国肄习农业化学)、刘萃杰(报考赴德国肄习病虫害)、萧彩瑜(报考赴德国肄习病虫害)。二、报考赴德国肄习病虫害之刘萃杰、萧彩瑜两生,均送部复试,并指定刘萃杰肄习病害,萧彩瑜肄习虫害,一并送往美国。三、用考试委员会名义,电部请免复试。
关于老舍出席的这两次考试委员会会议情形,各版《老舍年谱》均没有记载,新版年谱可以在1935年4月下补上两条:1日上午10时,于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室参加山东省二十四年度国外留学公费生考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出席者有俞大绂、林绍文、王正等;4日下午5时,参加山东省二十四年度国外留学公费生考试口试,晚8时,于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室出席考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更有意思的是,档案里还留下了该年度山东省国外留学公费生考试的试题,其中国文试题如下:
或谓:“科学发明,日新月异,应用失当,则危及民生。故预料将来世界各国,必力倡科学,藉昭真理,同时政府亦将统制科学之应用,以免社会动摇。”此言当否,试评论之。
考虑到各科目考试委员对此次考试的深度介入,这道国文试题很可能是老舍所拟。该试题先是说明科学的重要性,科学发明,日新月异,提出在未来的世界,科学将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发展。但科学也不能任其野蛮生长,而应该由政府有关部门加以引导和管理,否则将危及民生,带来社会动摇的后果。试题虽然是主观议论题,但出题者应当是有一定的倾向性。老舍虽然是从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科学精神应该是熟稔的,但在他笔下却鲜少见到直接对科学发表意见的文字。这道国文试题或许能从侧面反映老舍对科学的某些见解,即科学固然重要,但也要使其健康有序的发展,避免走上“唯科学主义”的歧途。老舍的这一预言在当今世界得到了部分证实,科学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伦理、环保等各方面的问题。
(作者系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