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3号线站名掌故
近日,三条(段)北京轨道交通线路开通运营。3号线(一期)西起东四十条站,东至东坝北站,全长15.7千米,设10座车站,其中换乘站5座。每个站名的由来,多有掌故。
●东四十条
东四牌楼自南向北第十条街巷
东四十条站位于东城区东部,与2号线换乘。东四,即“东四牌楼”的简称,东四牌楼因路口曾设有四座牌楼得名,明代自东四牌楼由南向北排列着十条街巷,称东四头条到东四十条。所谓“条”,是老北京对狭窄胡同、街巷的俗称。
清朝时,东四十条称十条胡同,属正白旗,东起富新仓西墙,西至和亲王府,长不过几百米,宽只有四五米。民国时仍称十条胡同,1953年修建下水道时将北门仓的一部分拆除,将胡同展宽成为一条大街,由此开通了城外道路。1979年,东四十条立交桥建成后,街道再次展宽,成为京城通向东部地区的一条主要道路。1999年修建平安大街时,将东四十条规划为该街的东段,并拓宽了道路,通车后沿用“东四十条”之名。
●工人体育场
清末为守卫京师营兵驻地
工人体育场站位于朝阳区西部,与17号线换乘。历史上,此处在北京城东直门至朝阳门城墙外东部。明清时,此处为修建北京城所设窑场,窑厂关张后,留下多处大坑,经多年积淤雨水而形成较大的水塘,实为苇塘和窑坑。清末民初,此处形成聚落,有元老胡同、草园等。据传,明代有一位官宦门第的袁姓老人居住于此,故名袁老人胡同,清代讹传为元老胡同。清末,此处附近为守卫京师营兵驻地,建有十余排营房及校场,1947年《北平市城郊地图》仍有“营房”的标注。1950年后,这一带建成平房区。1958年在此兴建北京工人体育场,部分街巷被拆除。
工人体育场建成于1959年8月,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组成,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建成当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2020年7月,工人体育场启动保护性改造复建。2023年3月新工体竣工。
●团结湖
将水潭窑坑疏淤成湖泊
团结湖站位于朝阳区西部,与10号线换乘。《朝阳文史》载:20世纪50年代初,这一带尚属农村,先后隶属东郊区(今朝阳区)沙筒子村和小庄、白家庄,当时已兴建了大批排房宿舍。1958年,朝阳区政府组织党政机关、部队、工厂、学校和各界群众义务劳动,将这一带地势低洼,多年积水且长满蓬蒿,乱草丛生的水沟、填塘、窑坑和坟冢,彻底挖淤、填平,中心地带就是今天的团结湖环形湖区。
参加此项工程的相关人员于1958年8月底进驻,9月1日举行正式开挖仪式,国庆节前数日竣工,历时20余天。“团结湖”之名于施工前在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修湖会议上已定名。
团结湖开挖初期,曾归东风公社六里屯大队管理,随着城市居民住宅中心不断向郊区延伸,1972年始建团结湖住宅区。
●朝阳公园
初称水碓子公园
朝阳公园站位于朝阳区中部,与14号线换乘,初称水碓子公园。碓是一种古老的农具,为木石做成的捣米器具。据传,清代曾在此发放八旗俸米,并利用附近湖泊里的水作动力,将稻谷用水碓脱壳,遂以“水碓子”得地名,形成村落沿称。
早年间,水碓村西部为京城有名的盆窑,长期烧制陶盆,因取土而形成窑坑、湖塘,且芦苇丛生,俗称“苇子坑”。而较大的一个苇子坑临近水碓子村而称“水碓子湖”。1984年到1988年依托水碓子湖和附近多处窑坑、湖塘水面初步围合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公园”,称“水碓子公园”。从1995年至200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园区内的居民、企业全部搬迁,由此景区面积大为增加。因位于朝阳门外东北部而更名为“北京朝阳公园”,而今园中最大的湖泊仍称“水碓子湖”,湖中广植荷花,景色宜人。
●石佛营
因古刹供奉石佛得名
石佛营站位于朝阳区西部,据《朝阳乡村记忆》载:该村明代曾名石婆娑营或石婆婆营,民国时期名石婆营,后因村中有古刹供奉一尊石佛,又称石佛营。还有一说为石府营,因明末清初名将石廷柱墓园得名。石廷柱原为明广宁(今辽宁北镇市)守备,后金攻打广宁,从众降,授世职游击,遂姓瓜尔佳氏,隶满洲正白旗。后因征战有功,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顺治十八年(1661)卒,葬于东郊,俗称石府。此地形成聚落,称石府营,后谐音为石佛营。今该墓已无迹可寻。
另据《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载:1947年前为石佛营和板桥村两个自然村,后两村合并统称石佛营村,以村中古刹内供奉的石佛命村名,村落呈横向长方形布局,今消失,建成石佛营东里、西里小区。
●朝阳站
始建于50多年前
朝阳站位于朝阳区中部,始建于1966年。最初站名为“辛庄站”,后因重名而改称“星火站”,其名因地处当时的星火人民公社境内而得,后星火人民公社并入六里屯乡,但车站名称被沿用。
该站是东北环铁路线和京包线上的中间作业货运站,建站初期主要服务周边东北郊粮库、棉花储备库、粮油仓库、热电厂等。当年也承接客运列车,三趟前往包头的列车在此停靠,去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也经过该站。1998年停止办理客运业务。2013年7月30日,京哈高速铁路起点站由北京站调整为星火站。2020年6月,星火站更名为“北京朝阳站”,为北京铁路枢纽七大主站之一。
●姚家园
因姚氏家族得名
姚家园站位于朝阳区中部,《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载:该村“东接平房村,西界北豆各庄,东南与亮马厂接壤,北邻东崔家村。相传成村前有一姚姓大户在此跑马圈地,划为姚氏墓地,定名姚家园,成村后故名,沿用至今。(20世纪)七十年代将村南部的原板桥村、和尚坟两个自然村并入该村,成今貌。村域原有一座清末广州将军凤山墓。墓主系汉军镶白旗人,姓刘,字禹门,曾任副都统,宣统三年(1911)任广州将军。”
该村地处平原,水源丰沛,历史上以粮食、蔬菜种植为主。今村落及农田消失,建成姚家园东西、西里小区及姚家园路。
●东坝南
实为历史上的平房村
东坝南站位于朝阳区中部,因地处东坝南侧得名,此地实为平房村。
《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载:“平房村东与石各庄毗邻,西接姚家园村,南邻白家楼,北界单店。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已见村名,时属顺天府大兴县。据传,成村初有一户山东移民在此建了一栋平顶房,有异于京城附近的起脊式房屋,于是村人效仿,遂村中平顶房渐多,故名。”
该村呈横向不规则的多边形布局,历史上以农业生产为主。清末工部汉军八旗著名工匠周月川为该村人,曾拜清廷样式房掌案、第六代“样式雷”雷思起为师,由此得到真传,技艺精湛。同治年与师父一起参与清定东陵(因位在清定陵东侧得名,为慈安与慈禧陵寝)的设计与营建。
●东坝
元代被称为郑村坝
东坝站位于朝阳区东北部,《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载:“东坝原为东汉安乐故城遗址。据《太平寰宇记》载:‘安乐故城,汉县废城,今潞县(今通县)西北。’元代为阜通河(今坝河)上的七座坝闸之一,元延祐三年(1316)名郑村坝,隶属潞县。《潞城考古录》载:‘通州西北二十里,有安德乡,地名坝上。通人称曰北坝,都人称曰东坝,即郑村坝也。’缪荃孙在《光绪顺天府志》中考证安德乡即安乐故城。《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八载:‘郑村坝即东坝,又名坝上。’东坝名自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沿用至今。”
据《坝河史话》载:坝河是元代运粮河,西起元大都光熙门,东至温榆河,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开浚,筑拦河坝7座,分成梯级水面,分段行船。元末逐渐荒废停航,明清时未再利用,现为北京市区东部的重要排水河道。因开挖河身时将土堆于两侧成坝,故称东坝、西坝,形成村落后沿称。
●东坝北
北邻旧时白衣庵村
东坝北站位于朝阳区中部偏西,与12号线换乘,因地处东坝东北侧得名,此地实为白衣庵村南侧。
白衣庵为供奉白衣大士观世音所建,白衣观音大士在中国佛教信仰中常被描绘成身着白衣、手持净瓶的形象,象征着清净无染、慈悲为怀,为平安与吉祥之意。据《1928年北平特别市政府寺庙登记》载:“白衣庵坐落东郊一分署白衣庵下坡十一号,清嘉庆五年(1800)重修,属私建。本庙面积约二亩,房屋二十六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除殿宇僧舍外学堂税局占用。庙内法物有泥天王像两尊,泥韦驮像一尊,泥白衣像四尊,铜如来佛一尊……”该庵曾为东坝一带民间祈福之所,香火盛极一时。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生产队队部,后为村委会使用,2022年对山门、围墙等进行修葺。而今白衣庵村已消失,建成白衣庵小区,另辟有白衣庵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