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波兰雅盖隆大学成功举办“丝绸与琥珀的相遇——中波文学关系”讲座
来源:京艺苑 |   2024年05月22日18:08

5月16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指导,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研究中心、波兰雅盖隆大学承办的“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活动在雅盖隆大学举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教研室主任李怡楠副教授以“丝绸与琥珀的相遇——中波文学关系”为题进行分享。雅盖隆大学国际关系与政治学院副院长爱娃·特洛伊纳尔、中国学系主任乌卡什·加采克教授及该校师生近30人出席讲座。

活动海报

讲座中,李怡楠教授向该校学生分享了莫言的《红高粱》《丰乳肥臀》《酒国》,余华的《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兄弟》,刘慈欣的《三体》《流浪地球》,张贤亮的《烦恼就是智慧》等作品的创作内容、创作背景以及作家故事等;并鼓励波兰大学生阅读中国文学作品,从中了解当代中国人的情感、价值观以及当代中国的文化特色。围绕20世纪以来的中波文学交流情况,李怡楠教授还介绍了中波文学互译从初步发展、逐渐成熟、日益繁荣直到焕发勃勃生机的历史全貌,并展望中波文学文化交流的未来。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中国女性作家在波兰格外受关注的现象向李怡楠教授提问。李教授从波兰社会女性运动的发展史和波兰女性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两方面进行了解读。她讲道,20世纪90年代,闵安琪(Anchee Min,1957— )的处女作《红杜鹃》(Czerwona Azalia)在波兰出版,激发了波兰读者对现代中国女性的强烈兴趣,随后十数年间,闵安琪的《狂热者》(Dziki Imbir)等八部作品的波兰语译本相继在波兰出版,由此形成了一股波兰译介中文女性文学的热潮。随后,李怡楠教授向该校师生介绍了王安忆、迟子建等中国女性作家作品。

本次俱乐部活动系统地向波兰青年学生梳理了中国当代文学在波兰的译介和传播,为听众勾勒出中国当代作家在波兰译坛的群像,对于波兰读者深入了解和探讨中国文学作品、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现状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学是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随着中波两国逐渐扩大人文交流合作,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进入波兰,受到波兰读者的欢迎。波兰中国文学海外读者俱乐部以文学为媒,搭建中波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桥梁,让波兰的文学爱好者跨越隔阂、打破刻板印象,从文学作品中了解中国的历史渊源、文化脉络、社会发展和哲学思想,从而增进中波两国人民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