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马识途谈川剧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张旻昉  2024年11月15日08:18

川籍作家马识途,也是一位职业革命家、书法家,新中国后,他曾在建设、宣传、科技等许多领域担任过不同的行政领导职务。最为难得的是,他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一直笔耕不辍,坚持文艺创作,将自己的创作与国家命运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由于工作需要、兴趣使然等各种原因,也让他对文艺领域的许多方面皆有涉猎,譬如川剧。对于川剧这一历史悠久、剧目丰富的剧种,马老一直相当关注,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1982年四川提出“振兴川剧”口号之后,时任四川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的马老也曾多次撰文提出自己对川剧振兴和川剧改革的看法和意见。他对川剧的许多名家名角名剧非常熟悉,谈起来如数家珍。因为工作原因,他与许多川剧工作者也有许多往来接触,其中包括徐棻、魏明伦、阳友鹤等,经常与他们一起讨论川剧的改革创新。在这一过程中,他对川剧的艺术理解也在不断加深了,并提出了不少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些具有前瞻性的见解虽大多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但放在今天来看也并不过时。

关于川剧这个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马老曾专门撰文《我也说振兴川剧》《外行说川剧改革》等,论述了川剧这一源远流长的地方剧种,富于生命力和灵活性,并有着其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四川人民所喜闻乐见。但川剧需要随着四川人民的前进而前进。不仅如此,他还在首届川剧学国际研讨会开幕致辞中,也在四川省文艺界座谈会、四川省文学艺术节联合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会、文联及作协的各种会议、各种场合谈到过文艺创作需要深入生活,他强调过“三贴近”(生活、现实、群众)是必要的,同时提出川剧要姓“川”,要有“川味”,即是说“川剧必须有一种四川地方色彩,有一种浓郁的四川味道,为四川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新鲜活泼的四川风格。”同时,还需要找到“川剧有别于其他剧种的特殊性的东西,同时从川剧的不同河道和流派以及每一流派中不同艺人的表演艺术中去发掘其一般性的东西”,并将之“继承和发扬光大”,才能真正使川剧永葆青春,具有持续的艺术生命力。

在各种会议、论坛发言中,马识途将自己的文艺创作思想观、丰富的创作体验和思考感悟传递出去,启发着无数的文艺工作者思考究竟应如何在文艺创作中坚持“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尤其是四川的文艺工作者们应如何坚持属于自己的地方性传统,如何使自己的作品独具川味。他说:“四川的文艺应具有川味。写四川人物事件的作品,不具有川味,那是不够味的,假如不能说不够格的话。川味并不是猎奇,而是要有四川人的气质、风度、语言、情趣、幽默感、风俗习惯、山川景象,而且是典型化的。这样就易于在艺术上异彩纷呈,在中国文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川剧、川曲、川歌、川舞,都是如此,川文、川影视也应如此。看看李劼人和沙汀的小说,看看电影《抓壮丁》,都是以川味取胜的。我想套用一句话:越有地方性就越有全国性。”

在生活中,他更是称赞过自己在早上听到的成都广播电台市郊节目的序曲,因为那“明显来自川剧音乐,就很动听。”也肯定过四川歌舞团尝试过的,将川剧的舞蹈身段输入到现代舞蹈中去,说那“不是在德国汉堡艺术节中大受青睐吗?”对川剧新试验也充分给予了赞誉,比如“《红梅阁》,化入了一些现代舞蹈,不是看来也顺眼吗?”至于川剧的幽默和讽刺手法,那更是与马老在文学上的坚持一致,他说这在“全国是驰名的,用之于话剧、小说、电影,也是大有开拓余地的。”正是基于此,他也一直倡导青年作家们都能尽量去看看川剧,他说:“写短篇小说最好看一看川剧折子戏,可以得到许多启发。”

如今,距离提出“振兴川剧”已有40余年,川剧这一承载着巴蜀人民共同文化记忆的艺术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不断完成新旧融合,不断改革创新。2025年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将在川渝两地举办,这为四川文艺、特别是川剧舞台艺术创作带来了新机遇、新考验、新挑战。这时重温马老关于川剧的种种论述,看到他曾对川剧改革提出的期许和希望,亦有新的感受。他始终认为,一方面应保留那些“川剧中刻画入微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的曲折故事,惊人的艺术夸张手法,幽默而生动的语言,各种精湛的程式表演和荡气回肠的唱腔”,这也是“雅俗共赏,令人绝倒的”;另一方面还应继续去“发掘和打磨”川剧这一“极其丰富的艺术瑰宝。”“绝不可以对川剧抱轻率的虚无主义态度。”才能使川剧走向繁荣振兴之路。

(本文系四川艺术基金2024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张旻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识途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