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故事,绘风云时代: 新加坡读者俱乐部举办金宇澄《繁花》分享会
近期,新加坡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举办读书分享会,邀请夏蝉歌和包钰箖导读上海作家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并就该作品同名电视剧等主题展开讨论。
新加坡读者俱乐部热议《繁花》
今年以来,由中国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执导、改编自金宇澄同名小说的电视剧《繁花》热播,引发了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广大华语地区观众追剧热潮,也引发了读者们对《繁花》一书的浓厚兴趣。在读书会上,夏蝉歌介绍道,电视剧《繁花》的部分内容还来自《上海赋》《野蛮生长》和《股市中的红男绿女》等,与原著小说有较大差异,但都以繁花似锦的城市故事,反映了风云时代的精彩上海。他表示,“金宇澄先生当初写《繁花》的初衷便是:重拾城市书写,向上海致敬。”
夏蝉歌介绍说,金宇澄原名金舒舒,1952年生于上海,后来成为《上海文学》副主编。《繁花》于2012年首次发表于《收获》杂志,当年就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12年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2015年,《繁花》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主持人深度分享
夏蝉歌回忆说,金宇澄曾受邀到新加坡参加文学论坛并做演讲,当时便提出了“城市书写”的重要概念。在演讲中,金宇澄解释说,自己原本忙于编辑工作,之所以亲自下手去写这部长篇小说,就是觉得当时中国文学针对乡村的书写居多,城市书写却相对薄弱,这与上海的城市地位和文化影响力都不相称。金宇澄最初创作《繁花》,正是起源于在上海的“弄堂网”发帖子,一边构思一边连载,语言上受到吴语方言气质的感染、创作上受到古代话本小说的节奏影响。夏蝉歌认为,金宇澄的城市书写,从声音、细节、气味、温度等等各方面,都为上海这个海纳百川、瞬息万变的城市留下了深刻的文学记忆。
小说从10岁的阿宝开始写起,到中年的小毛去世结束,重点描写了两个时段的上海,一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另一个是八九十年代的上海,也重点描写了这两个特殊历史时期上海人的生活状况。此外,作者还将笔调触及太平天国时期,展现了并非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却又与上海文化息息相关的历史。
导读嘉宾包钰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上海姑娘,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在在新加坡中学担任华文教师。她重点分享了电视剧《繁花》和王家卫镜头下的上海及上海人形象,讲述了上海人在商业大潮中勇于创新的性格。她表示,自己特别喜欢电视剧里的汪小姐,认为电视剧生动刻画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活脱脱的上海女孩。
部分读者合影
在讨论会上,观众发言十分踊跃。不少观众既读过原著,也看过电视剧,对于文学和影视剧中的上海形象十分熟悉。有读者表示,小说和电视剧基本上可算作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电视剧的改编从剧情和人物来说都是成功的,特别惊喜的是,电视剧居然有沪语版,让观众真实感受到了上海的风韵。也有读者表示,电视剧剧情改动较大,而原著小说的语言魅力和作者本来想表达的意思则更为丰富,这些都是无法在电视剧中充分体现的。现场嘉宾与读者互动十分热烈,大家都深深沉浸在文学与影视作品营造的上海文化氛围中,在热烈的讨论中再一次感受到了当代中国文学和中国城市与社会发展的脉搏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