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张飞为何睁眼睡觉
来源:北京晚报 | 严保港  2024年09月29日08:08

蜀章武元年(221),一代名将张飞在自己的帐中遇害。据《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刘备将征东吴,令张飞从阆中(位于今四川省南充市)出兵,前往江州会合,不料临行前,张飞突然被部将张达、范强刺杀,二将拿着他的首级,顺江而下投奔了孙权。《三国演义》对这件事进行了刻画,并有所改动:叛将张达、范疆偷入营帐,见到了睁眼睡觉的张飞。两人大惊失色,吓得手脚发软,直到听见张飞鼾声如雷,确认他真的睡着了,方才痛下杀手。

在这个经典桥段中,张飞的睡觉方式令人印象深刻。睁眼如何睡觉?历史上的张飞真的有这个习惯吗?

圆睁双眼显勇猛

陈寿《三国志》素来以简略著称,堪称“惜字如金”。因此,别说人物外貌,就连当时的许多知名人物都没有记载。有关张飞睡觉的相关描述,自然不见于正史。

不过,除了《三国演义》外,阆中民间传说中也提及过这个故事。《中国民间文学·南充地区故事集成》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文字略有改动):张达、范强刚要下手,忽见张飞二目圆睁,又还在喊:“二哥呐,小弟给你报仇来了!”二人吓得腿杆打闪闪,手杆打颤颤,连放在张飞颈项上那把钢刀,也止不住颤抖起来。张飞在睡梦中,觉得颈项上痒酥酥的,以为是蚊虫叮咬,便举起手掌,“啪”地一下打下去。只听“咔嚓”一声,热血飞溅,人死了,身首也就分了家。

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故事中的叛将张达、范强与《三国演义》相异,而与正史相同。而张飞口中喊的“二哥”,也并非小说首创,在《三国志平话》乃至更早的民间故事中,“桃园结义”的故事便已经成型了。这意味着,在小说《三国演义》成书之前,这个故事可能就已经在阆中一带流传开了。

显然,“张飞睁眼睡觉”是民间文人在想象“张飞”时进行的二次创作。与小说的故事情节相比,此处将“遇刺”改写为“失手自杀”,体现出了阆中百姓对张飞的喜爱与尊敬。正如人们不愿意见到关羽无后,所以在不少民间话本中,依然有关羽后人亮相。至于张飞,虽远不及“神圣关羽”那样的影响力,但在他曾经镇守过的地方——阆中乃至巴蜀地区,对其的奉祀几乎从未断绝。

一开始,民众对张飞的祭祀更多带有“厉祀”的性质。三国以降,关羽、张飞以勇武名传后世,可惜他们都死于非命,未能寿终正寝。时人认为,生前武力高强而未得善终的人,一般会化作厉鬼或恶灵。出于对他们的害怕或忌惮,民众发起的祭祀就有“厉祀”的意味。如《太平广记》卷354“王延镐”条记载:“梓州有阳关神,即蜀车骑将军西乡侯张飞也,灵应严暴,州人敬惮之。”若说五代时期对张飞的加封与祭祀,依然有几分“厉祀”的性质;那么宋代以后,民众对张飞的祭祀,基本就是出于敬仰或崇拜的“善祀”了。

宋代理学对忠义仁孝的大力推崇,对刘备忠心耿耿、不离不弃的张飞逐渐得到人们认可,其形象亦开始朝着“守护神”转变。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朝廷封张飞为肃济侯;政和二年(1112),又加封武烈公。据传,南宋绍兴中,金人入侵,幸得张飞“灵佑全蜀”,大败而归,名将张浚随后为其请封,张飞遂为“忠显王”。据蔡东州考察,宋代以前巴蜀地区有4座张飞祠庙,入宋以后又新增9座,足见这一时期“张飞崇拜”在巴蜀地区的盛行。

于是,世人想象中的“张飞”有了不一样的结局。由于张飞在阆中一带信众颇多,当地百姓不愿见到一位如此勇猛善战的大将死于小人之手,干脆将范、张两位叛将进一步丑化。两人见张飞睡觉就睁大双眼,威猛过人,感到十分害怕,连刀也拿不住了,谁料张飞竟失手拍到刀背,误将自己杀死……在这个颇具戏剧性的故事中,张飞“圆睁”的双眼是一个转折。而之所以在张飞的眼睛上做文章,就是为了突出他的威猛与勇武。

横眉怒目似金刚

利用眼睛来表达情绪的词语,有“怒目”“瞋目”“横眉立目”等。“怒目”容易令人联想到佛教常说的“怒目金刚”。《太平广记》卷174引《谈薮》载:“隋吏部侍郎薛道横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怒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怒目金刚,颇有一种威武刚猛的既视感,不过这里是借用了“怒目”的含义。

据《史记》卷86《荆轲传》记载:“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段玉裁注《说文解字》又说:“按,古无努字,只用怒。”这样来看,最早的“怒目”可作“努目”,即努力睁大(瞪圆)眼睛,以此提高自身声势,起到威慑对方的效果。表示“怒目而视”的瞋目,也有类似效果,且一般是虎将的标志性特点。

东汉末年,曹操征讨关中诸侯,与马超大战于渭南。马超勇不可当,诸将不能敌,曹操乃呼虎侯许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三国志》卷18《许褚传》)。而在张飞的“人生时刻”中,同样有类似事迹。《三国志》卷36《张飞传》载:“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张飞“瞋目”吓退敌军,一战成名。此后,魏谋士程昱、郭嘉皆言关、张乃“万人敌”也,刘晔赞二人“勇冠三军”,周瑜也称他们为“熊虎之将”,言语之间对他们十分忌惮。故三国以降,关羽、张飞成了标杆式的人物,人云武将勇武,首推关、张,二人成为时人对武将的最高标准。

张飞“瞋目”这一特征,在民间文人的想象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成书于元代的《三国志平话》是这么描写张飞出场的:“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长九尺余,声若巨钟。”在这里,张飞已经被定位为勇猛莽撞的壮士,这应该与他的性格底色有关。本传载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经常“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刘备经常告诫他,此乃“取祸之道也”,张飞不以为意,果然被小人暗害。所以,张飞的“暴烈”与“勇武”共同铸就了他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莽汉”形象。

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张飞时,保留了这个外貌特征。随着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爆火,“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业已成为张飞的标志性特点。其代表的“草莽英雄”这一形象,亦为同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借鉴、效仿。在随后出现的小说、评话中,如樊哙、李逵、牛皋等“草莽英雄”,都或多或少具有这个特点,如“黑熊般一身粗肉”的铁牛李逵,“面如黑漆,身躯长大”的牛皋以及“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樊哙,几乎是与人们印象中的“张飞”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以至于他们甫一出场,读者能立即察觉到他们的“威猛莽撞”。

豹头环眼辨是非

张飞从能征善战的猛将,到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的“莽汉”,“瞋目”这一要素发挥出重要作用,由此确定了他“豹头环眼”的基本特点。就连睡觉时,张飞亦双目圆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张飞形象的演变路径,还有另一种可能。宋元以降,山河沦落,士大夫感同身受之下,对同样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难免生出几分偏爱。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蜀汉政权中的重要成员,正面形象得到进一步发展。张飞的“暴烈”可改为“莽撞”,至于“急躁”,则被美化为了“疾恶如仇”。

之后,张飞的“环眼”被赋予了新的天赋——明断是非。在电视剧《三国》中,刘、关、张、赵等人古城聚义时,有张飞作为县令断案的故事,其略显滑稽的剧情,令人啼笑皆非。其实,在阆中地区的民间传说中,确实有张飞断案的故事。其中一则是说张飞秉公执法,明断是非,同情弱者,最后在解决民间纠纷的同时,还成就了一桩姻缘。另一则在明成化年间,当地知府在判案时遇到困难,幸得张飞显灵,助他成功解决了问题。至于其他传说,基本说的都是张飞除暴安民、造福一方的事迹。

诚然,这些故事的可信度并不高,却代表了当地民众对张飞的另一种认识。历史上的张飞或许并没有做过这么多“好事”,但受“拥汉”思潮的影响,世人想象中的“张飞”理当保境安民、护佑一方太平;相应的,“张飞”就自然拥有了更为顽强的生命力,并一直存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