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秋雅好古今同
来源:北京晚报 | 李公绥  2024年09月14日17:22

“中秋节”一词出现,不会晚于唐初,有《御定渊鉴类函》卷二十援引的《唐太宗记》为证:“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三公以下献镜及盛露囊。”五代的王仁裕也在《开元天宝遗事》里讲述了唐代的中秋雅集:“八月十五夜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苏(颋)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遂使撤去。”中秋夜,在宫里值班的宰相苏颋召集同仁饮酒欢宴。天空无云,月色皎洁,他说,月亮这么美,不必用灯烛添光辉了。而今,我们通过李峤的《中秋月》、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武元衡的《中秋夜听歌联句》、韩愈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等诗篇,足以想见那时人们的雅兴。

到宋代,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字记载就更多了,如北宋的《东京梦华录》记录了东京开封的民风:“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北方人歌舞欢庆的豪迈之情如在眼前。南宋末年,吴自牧的《梦粱录》则记录了临安(杭州)的民俗:“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南北两宋,南北两地,无论贫富、老幼,对幸福、美满的向往是一致的。

至于北京人过中秋节的情景,明代的《北京岁华记》比较有代表性:“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像,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中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不过其影响力似乎不如同时期的《帝京景物略》:“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吃饼祭月,八月十五被称为“团圆节”,或许是从明代开始的吧。

虽然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依然保留下来,历久弥新,像敬老、团圆、赏月、吟诗等,不禁让人想起唐人欧阳詹《玩月》的前四句:“八月十五夕,旧嘉蟾兔光。斯从古人好,共下今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