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浮士德》(典藏版)新书分享会举行 《浮士德》与当下的生存问题高度相关
来源:文学报 | 傅小平  2024年09月13日08:32

《浮士德》(典藏版)日前在上海首发亮相。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余明锋在新书分享会上做了题为“《浮士德》:一部现代性的悲剧”的报告。

据悉,《浮士德》由北京大学德语文学专家谷裕教授倾力译注,是中文世界第一个详细注释的版本。译者力求据实移译,以诗译诗,最大程度还原原著的台词风格。全书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提供注释、说明、简评,全方位解决阅读障碍。译本兼具权威性与可读性,可供学者与大众读者共赏。在余明锋看来,谷裕译本是中文世界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本,它把德语世界的权威版本与整个语文学考证的成果有选择地吸收过来,是值得收藏的版本,“《浮士德》是西方文化的集大成者,不读注释,是没有办法理解其中的潜文本和妙处的。”

余明锋认为,《浮士德》作为德国文学最著名的经典,是德国文学真正具有世界性的最主要的一部作品。作为尼采最重视的作品,《浮士德》与我们当下的生存问题高度相关。将《浮士德》概括为单一的进取、奋发、自我超越的“浮士德精神”的传统阅读方式在消解。这部书虽然讲的是主人公浮士德是如何奋进的,如何被欲望驱使的,但它同时也讲浮士德的奋进如何导致种种问题,他的无限的欲求如何得不到真正的满足,他的无限的欲求真正给他带来的是一种深刻的虚无的危机。“这是《浮士德》真正的内核所在。它谈的是一个普遍的人性的问题,它谈的是我们人的欲求之无限和我们的生命之有限。而《浮士德》这部悲剧的‘现代性’则体现在它对传统神学框架的戏仿,体现在魔鬼角色的重塑,体现在人的位置的重构上。人的超越性难题成为整部戏剧的动力所在。现代性的本质是,诸神退场后的现代世界,欲望推动了社会进步,却没有带来生命的根本满足。”余明锋说。讲座最后,华东师范大学德语系教师魏子扬作为点评嘉宾,从浮士德题材的流变角度进行了点评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