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读者研究报告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读者学术研讨会”纪要
7月25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和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了“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读者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读者中的传播与影响,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影响力,并围绕俄罗斯、美国、东南亚地区、西班牙及拉美地区、法国、德国、日本7个国家或地区的读者研究发表汇报演讲。
俄罗斯读者研究
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朱晓军及其学生祁阳首先介绍了俄罗斯的中国文学读者研究。朱晓军回顾了中国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翻译和出版历程,强调了中俄两国政府在推动文学作品俄译本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分两阶段在俄罗斯的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和新西伯利亚四个主要城市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9至25岁的青少年读者构成了主要的受访群体。这些受访者普遍对中国文学和文化有着基本的了解,其中82%的人有学习汉语的经历,学习时间超过三年的占41.92%。83%的受访者表示喜欢阅读,88.62%的人曾阅读过中国图书。
朱晓军还分析了俄罗斯读者的阅读偏好,发现小说类图书是最受欢迎的类型,占比超过50%。此外,研究还介绍了俄罗斯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网络评论,总体上积极评价多于消极评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网络文学在俄罗斯的发展,在俄罗斯,中国网络文学的传播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包括直接购买、在线阅读、专业翻译出版等。“女性向”审美和耽美文化在俄罗斯的流行使得网络文学在俄罗斯读者中有着显著的影响力。
面对中国文学在俄罗斯发展的挑战,朱晓军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包括提升译本质量、激发阅读兴趣、利用自媒体等多维度的方法,以增强中国文学在当地的传播效果。她强调,通过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和网络文学这三维传播途径,可以扩大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影响力,培养俄罗斯读者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喜爱。
美国读者研究
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马海燕则聚焦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美国的传播情况,特别是通过Goodreads这一美国最大的读书平台进行分析。马海燕首先界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时间范围,并强调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交流的现实,提出研究中国文学作品时,应超越族属界定,关注跨族叙事现象。接着概述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学作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马海燕的核心研究问题包括Goodreads畅销书单的特点、作品的关注度等,其研究发现,Goodreads上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书单具有作品数量多、更新速度快、题材多样、类型丰富等特点。部分作品在国内知名度不高,但也被纳入推荐书单。作品的评分普遍较高,显示出美国读者对这些作品的积极接受态度。然而,评分人数的两极分化现象表明,读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接受度和关注度存在差异,知名作家的作品更受欢迎。另一方面,不同作家的关注度,包括作品数量、作家构成以及平均评分等也备受关注,在76位作家中,不仅有获得国际大奖的知名作家,也有新近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
东南亚读者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刘晓宇汇报的是中国文学在东南亚地区的读者研究。刘晓宇首先回顾了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在东南亚的传播历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如何被翻译成东南亚各国语言,并对当地社会文化和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次,介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东南亚的传播情况,通过分析版权输出、图书馆藏和读者评论等数据,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东南亚的受欢迎程度。特别提到了莫言和刘慈欣这两位在东南亚极受欢迎的中国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图书馆有广泛馆藏,而且在社交媒体上收到了大量东南亚读者的积极评论。
此外,刘晓宇还在研究中梳理了东南亚文学节日的情况,包括跨国性文学奖和国家性文学奖,强调了这些文学奖项在促进文学交流和文化繁荣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刘晓宇提出了加强中国文学在东南亚传播的一系列建议和对策,如加强图书翻译、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实施出版工程项目、加强影视剧输出以及依托文学奖项扩大中国文学影响等,旨在提高中国文学的输出质量和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文学品牌,进一步增强中国文学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
西班牙语文化区读者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曹轩梓将主题聚焦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西班牙语文化区的读者研究。研究涵盖了21个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国家,重点关注了鲁迅、莫言、刘慈欣三位中国作家的作品在该文化区的翻译、出版及受众情况。研究显示,鲁迅的作品在西班牙语国家有着悠久的出版历史,作品的高频词汇表明其对中国文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莫言的作品,尤其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直译本增多,西班牙语读者对其作品的接受度较高。刘慈欣的科幻文学作品在西班牙语文化区也取得了显著的接受效果,尤其是《三体》系列作品。
曹轩梓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西班牙语文化区的传播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名家作品的再版和重译减少,以及与西班牙语国家的文化传播不平衡等。他对此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发挥海外华人作家的作用、拓宽中国文学的内涵范围、加强与拉美地区读者的交流、提升翻译质量、增强文学作品的IP开发,以及与出版社、媒体等合作推广中国文学。他表示,整体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在西班牙语文化区的传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需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推广和提升作品的国际影响力。
法国读者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化学院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老师曹淑娟深入探讨了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情况,强调了文学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的重要性。报告指出,法国作为文学大国,不仅创作了众多世界知名作品,也积极引入国际优秀文学作品,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表现出浓厚兴趣。
曹淑娟首先概述了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取得的成绩,包括译介作品数量多、类型多样化,以及中国作家在法国获得的文学奖项和荣誉。译介的作品不仅包括小说和诗歌,还涵盖了科幻、悬疑侦探、武侠玄幻、儿童文学和网络文学等类型。此外,研究提到了法国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宣传和推广,以及40多家出版社和译者的参与和推动。
其次,曹淑娟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当前面临的挑战,如在法国市场上的比重较小,出版低迷,以及宣传推广不足。这些因素限制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法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针对这些挑战,曹淑娟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包括拓宽沟通渠道、加强与法国出版社和读者的合作,拓展推介类型,推动科幻和悬疑侦探等类型文学在法国的翻译出版,充分利用传统媒介与新媒介手段扩大宣传,以及扩展多种类型的文学传播模式,重视电影、漫画改编的作用。此外,报告还建议加大对翻译的支持,在法国设立专门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奖,形成持久的影响。
德国读者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博士刘泽昊的报告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德国文学阅读市场的现状、德国读者的阅读偏好,以及中国文学作品在德国的传播状况,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报告首先强调了中德关系的重要性,并指出中国当代文学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思想和智慧、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统计数据分析、现象描述和趋势总结,通过分析德国读者的偏好、中国作品的传播特点以及汉学家的访谈,旨在为中国文学在德国的翻译和传播提供可行的建议。
刘泽昊指出,德国图书市场在新冠疫情后逐渐恢复,文学类图书销售额保持首位,电子书和有声读物成为新的增长点。德国读者偏爱英语图书,而中国文学在引进语种中的占比较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导向性,先锋派文学和科幻、武侠、恐怖小说受到关注。报告通过分析畅销书榜单,发现德国读者关注政治议题、人文情怀、生活化特征明显的书籍。中国作品如《三体》在德国的成功传播展示了紧贴时代背景、融入地方文化和保持自身特色的重要性。
报告建议,中国作家应提高外语水平,丰富文学题材,寻找与对象国读者的共鸣点。在出版翻译方面,应重视译者的作用,建立作者、译者、出版社之间的紧密合作。在作品推广方面,建议持续发挥教学机构的作用,搭建双向交流机制,创新推广形式,结合线上与线下推广。
最后刘泽昊总结认为,了解德国书籍市场和读者偏好对于推动中国文学在德国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文学在德国的传播应关注市场趋势,结合德国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多元化的推广策略,促进中德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
日本读者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博士赵霞的研究汇报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现状、日本读者的特征,以及如何推动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向国际。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日本的出版传播呈现上升趋势,受到中日关系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蜜月期”开始,日译作品数量显著增加,21世纪以来更是达到新高度,作品类型多样化。金庸、古龙等武侠小说家的作品受到欢迎,莫言、余华等纯文学作家也逐渐受到关注,网络文学和类型文学作品在日本市场取得了显著成功。
日本读者的阅读偏好以推理类图书为主,轻小说、历史小说也颇受欢迎。在海外文学阅读上,美国作家的作品在日本读者中最受欢迎,其次是法国和英国,中国作品占比较少。网络文学在日本读者中占有一定比重,同时,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和经典图书也受到关注。报告还以莫言和刘慈欣的作品在日本的读者评价为个案分析,发现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日本读者在价值观上与中国读者有共性,但日本读者通常从西方视角审视中国文学。
赵霞指出,日本读者对反映政治、文化思想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的作品表现出较高兴趣,但情感倾向总体偏消极。日本读者的这种态度可能与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国民性的改造有关。为推动中国当代文学更好地走向国际,建议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科幻文学的崛起强化中国文学的核心竞争力,还要注重对中国传统经典图书进行再创作,加入创新元素,提高中国文学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促进中华文化和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会议已落下帷幕,但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读者研究仍将继续,此次会议不仅是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更是一个启动未来工作的契机。与会者普遍认识到,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并非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需要长期耕耘、细致打磨的过程。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探索,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将逐步提升,与全球读者建立起更加紧密、深入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