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漱渝:鲁迅没有“两次拒绝诺奖”
来源:文汇报 | 陈漱渝  2024年07月18日09:44

最近网上流传一个视频,说鲁迅两次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有读者问我真伪,我说毫不准确。因为此前我写过短文,觉得没有再写的必要。不料有些文学圈内的朋友也发来微信咨询此事。我想还是根据一些资料再度澄清一下。

首先要懂得,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有一个程序:一,通过某些有资格的个人和机构提名。二,资格确认与初选。三,复选与决定。只有通过以上流程被确立为得主者,才能视为该奖项的最终获得者。鲁迅拒绝的是提名,因此根本没有入围参评,一次都没有真正获得诺奖,更谈不上两次拒绝诺奖。

1989年,我专为此事面询过台北的台静农先生。他告诉我,1927年,诺贝尔奖评委会曾委托瑞典来华的探险家斯文·赫定,想物色几位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提名者。斯文·赫定征询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的意见。刘半农觉得鲁迅合适,但当时他跟鲁迅有些隔膜,怕亲自出面会碰钉子,故转托台静农试探一下。鲁迅1927年9月25日复台静农函婉谢,说他“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

鲁迅为什么会扯上梁启超呢?因为此前地质学家丁文江正在活动,想为梁启超争取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理由是梁启超参加了“国际著作家协会”,是该会唯一的中国会员。但文学界普遍认为,梁启超是思想家,虽然笔锋常带感情,也写过《新中国未来记》一类政治小说,但他的《饮冰室合集》中并没有一篇可以跟印度泰戈尔相比,所以即使获奖,也徒增中国人的虚荣心。

记得是2000年年底,有一位瑞典女记者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报告厅门口采访我,问我对诺贝尔奖金的个人意见。我的回答是:诺贝尔科学奖有其客观公正性,值得敬重!诺贝尔和平奖是政治奖,事实十分明显。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创作自然各具特色,但也不值得过于渲染。因为文学欣赏是极其私人化的事情,众口难调。另外,世界性的文学奖要靠翻译,但文学中的很多元素是难以翻译,甚至无法翻译的。比如鲁迅的《二心集》,曾被译为《两颗心》,《三闲集》曾被译为《三个游手好闲的人》,就是信手拈来的明显例子。

译文可能使原文增色,也可能减色。老诗人萧三真诚地告诉我,他早期诗作有“快板风格”,但经过一位苏联名作家翻译,他很快就戴上了“国际诗人”的桂冠。相反,日本井上勤转译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连作者的姓名、国籍都搞错了,内容也随意增删。这在日本明治时期叫“豪杰译”,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称为“胡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