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德国作家燕妮·埃彭贝克获2024国际布克奖
来源:文学报(微信公众号) |  郑周明  2024年05月23日08:02

伦敦当地时间5月21日晚,2024国际布克奖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揭晓,德国作家燕妮·埃彭贝克(Jenny Erpenbeck) 以小说《凯罗斯》(Kairos,暂译)获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德国作家。

本届评委会主席埃莉诺·瓦赫特尔表示,这部小说“以丰富的质感唤起了一段痛苦的爱情、个人与国家转变的纠葛”。译者迈克尔·霍夫曼(Michael Hofmann)的翻译“捕捉了埃彭贝克写作的雄辩、连贯的节奏以及她丰富的情感”。

每年,国际布克奖都会向英语读者介绍来自世界各地的最佳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这些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文并在英国或爱尔兰出版,该奖项同等重视译者的辛勤工作,奖金5万英镑由作家和译者共享。今年入围作品里,女性作家数量和小型独立出版商继续占据了主导优势。

《凯罗斯》是埃彭贝克的第四部小说,她的第三部作品《时世逝》曾入围过2018年国际布克奖长名单。《凯罗斯》以上世纪八十年代柏林的喧嚣为背景,在表面的爱情故事中,作品围绕东柏林19岁女性卡塔琳娜和53岁作家汉斯之间的恋情展开,随着德国统一时刻的到来,历史重要时刻重塑了包括主人公在内的一代人的命运轨迹。埃彭贝克借这部小说展现了对希望和失望的沉思,提出了有关自由、忠诚、爱和权力的复杂问题。“《凯罗斯》是我读过的最凄凉、最美丽的小说之一,”书评人娜塔莎·沃尔特在《卫报》对该小说的评论中写道,“这种关系的黑暗本质在埃彭贝克特有的不屈风格中得到了体现。这部小说是用现在时态写的,这种技巧如果被水平较低的作家使用,可能会变得扁平化。而在迈克尔·霍夫曼的优雅翻译中,它成功创造了一种幽闭恐怖的强度。”

埃彭贝克被文学评论家詹姆斯·伍德视为“这一代最杰出、最重要的德语小说家”,她的作品主题复杂,专注于历史,素材丰富,关于“无常”的观念贯穿了她的全部作品。去年,她的两部小说《客乡》《白日尽头》由理想国推出了中文版,由此逐渐被中文读者所熟悉。《客乡》以冰山一般的超然语调,讲述了柏林郊外一栋湖边别墅,几十年间不断变迁的居住在此的人们的故事。别墅居住者的故事折射出德国从魏玛共和国到统一后的百年岁月,十二块人生碎片构成一幅镶嵌画,过去与未来坍缩其中,故事真正的讲述者是时间,“永恒的生命,已存在于人类个体的一生中。”《白日尽头》则通过一个女人的一生,写出了一个充满黑暗秘密的国家的寓言。经历了三个帝国、两场世界大战、五次死亡、四次重启人生,在人生的尽头她意识到:活着不过是让两股势力在她这里相互较量,并且让恶劣的最终落败。“当生命所有的库存都用完,那坚不可摧的储备显现出来。”

今年《时世逝》中文版推出,这部小说围绕当下热门的难民题材展开,讲述了一个退休的德国学者,随着日益卷入非洲难民的生活,他优越而有序的人生从此转变。为了写作这本书,燕妮·埃彭贝克采访了十三位难民,把他们生活中的希望和绝望编织成了文字。在阅读时,燕妮特有的敏锐又克制的语言,促使读者抛下傲慢的天真和无知,去看见并理解此时此刻他者的苦难。詹姆斯·伍德在《纽约客》撰文评价“这部书的优点之一是,它不仅意识到了那些和我们截然不同的人的苦难,还意识到,把这些截然不同的人的故事讲得‘感人’,只能带来虚假的宽慰”。埃彭贝克用平静沉思的语调,“挑战我们,要我们不要再做穿梭于文本间的漫游者,而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周围人的生活。这些书与经文、寓言近在咫尺,因为它们宣告:阅读就是理解,理解就是行动。”

21世纪的许多德国作家都将历史的目光投向了上一个世纪,并通过个人或家族史的叙事来聚焦这种目光。在这方面,无人比埃彭贝克做得更好。她出生于1967年的东德,母亲从事阿拉伯语翻译,父亲是物理学家、哲学家和作家,她的祖父和祖母都从事文化相关的工作,从苏联返回东德,参与了东德的文化重建。1990年德国统一时,她刚刚成年,目睹了东德被并入西德的历史时刻。此后她在写作中探讨的是关于记忆的消失,对于她而言,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家不是,国家不是,甚至记忆也不是。从《客乡》到新作《凯罗斯》,见证历史剧变的埃彭贝克看到时间在这个国家是难以预测的对象,她意识到由于年轻一代的遗忘和不再问询,关于德国20世纪的那些故事最终湮没无闻,于是在作品中她一次次触及并表达这种强烈感受。在迄今二十余年的写作生涯里,她陆续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和一些文集,被称为“德语文学的织布鸟”,跻身当代最重要的德语作家行列。

从爱情题材到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本次入围的小说各具特色,记忆、纪念和梦想是叙述的核心,这些叙述涉及了普遍而深刻的个人经历——爱、痛苦和归属感。评审团主席埃莉诺·瓦赫特尔表示:“我们的入围名单虽然蕴含乐观,但涉及当前的种族主义、现实困境、全球暴力和生态灾难。”国际布克奖管理员菲亚梅塔·罗科补充道:“这些书籍对分裂的家庭和社会进行了深入观察,重新审视近年和久远的过去,以帮助理解当下。”

本届入围长名单中备受瞩目的一个现象是,13部入围作品中,来自拉丁美洲的作品占据了四部,分别是阿根廷诗人塞尔瓦·阿尔马达、委内瑞拉作家罗德里戈·布兰科·卡尔德隆、巴西作家伊塔马尔·维埃拉·儒尼奥尔和秘鲁记者加布里埃拉·维纳的作品。评审团形容这份长名单或许标志着“拉丁美洲小说在酝酿第二次‘繁荣’”。

评审团同时表示,虽然部分入围作家在英语出版市场并不是读者熟悉的名字,但他们在各自国家拥有忠实的读者和很高的声誉。对于中文读者而言,得益于众多出版社聚焦全球的视野,不少作家已经有多部作品被引进出版。

今年长名单中唯一出现的亚洲作家是来自韩国的黄晳暎,小说《铁道员三代》(Mater 2-10)书写三代铁道员的生活,展现了从日据时期到21世纪的朝鲜半岛的百年历史面貌。评审团表示,这部小说建构了一个国家的历史,贯穿个人对正义的追求,是一部在西方几乎找不到的有关韩国的综合性著作。这位在战争年代出生于中国长春的作家,人生印刻了太多家国历史的种种聚散,在他已推出中文版的小说《故园》《客地》中,读者看到了韩国当代小说中少见的冷峻凝练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作品也多关注被忽视的工人劳动群体的人生,他曾表示,“作家不是什么思想者或是哲学家之类的了不起的存在,而是与大家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普通人。我们都有思想,心里也都有无法表达的情感,而作家就是帮助大家去表达的角色。”

止步于短名单的一些作品被外界视为巨大遗憾,如阿尔巴尼亚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近年由于多次进入民间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结果猜测的赔率榜而为读者所知晓,此次他的入围作品是《政客的召唤》(A Dictator Calls),这部作品以诗人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为主角,讲述他被捕前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卡达莱将梦境与档案材料交织于一体,穿插着帕斯捷尔纳克、以赛亚·柏林、安娜·阿赫玛托娃等作家的声音,“探讨了政客和艺术家之间的紧张关系”,评审团将其描述为“对无法找到明确真相的一次探索”。卡达莱已有多部小说在中国出版,浙江文艺出版社新推出了包含他六部小说的作品集。他的写作擅长从阿尔巴尼亚这个欧亚大陆交汇处观察世界,小说常常将古代、中世纪和二十世纪融为一体,还把荷马、拜伦、十字军等元素交织起来。2005年获得首届国际布克奖时,当时的评审团主席约翰·凯里评价他“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传统,是一位世界性的作家”。对于新作,由于卡达莱使用了多种材料拼合制造出一种非虚构的阅读效果,《洛杉矶书评》刊文指出作品在可读性方面较弱,主题和艺术性则更为鲜明。

此外,意大利作家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的小说《鞋带》《玩笑》《坦白》陆续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中文版,进入长名单的小说《杰米托大街的房子》(The House on Via Gemito)明年也将推出中译本。该书依然书写他所熟悉的意大利那不勒斯及其周边地区的故事,作为铁路工人的父亲同时有着成为画家的梦想,他雄心勃勃却屡遭挫折,才华横溢却充满傲慢和怨恨,由此他与长子之间发生了一系列亲情的纠缠故事。在一些国外媒体眼中,多梅尼科·斯塔尔诺过去被猜测是笔名“埃莱娜·费兰特”背后的作家,但他对此坚决否认。

国际布克奖遴选范围包括近一年所有被翻译成英文并在英国或爱尔兰出版的全球小说作品,今年入围作品背后的出版社再次由小型独立出版商占据主导地位,折射出富有世界视野和推荐能力的出版人正在推动着更多元的全球作品进入英语文学市场。

国际布克奖与布克奖属于同一个奖项体系,前者成立于2005年,旨在表彰从另一种语言翻译成英语并在英国或爱尔兰出版的优质小说,它是提高翻译小说在英语读者市场口碑及传播的主要奖项之一,获奖作品往往能够更大范围内在英语文学市场得到传播。据官网统计,2022年英国排名前15位的畅销翻译作家中,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川上未映子、埃琳娜·费兰特等人都获得过国际布克奖或是提名。

另一项来自尼尔森的数据统计也让外界看到,近年翻译文学在英语读者群中有了年轻化的趋势,将近一半购买阅读翻译文学的读者年龄集中在35岁以下,这为翻译文学背后的出版商的市场推广策略提供了新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