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接受研究 ——以俄罗斯在线书评词汇的情感分析为基础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 | 赵晨宇、岳博强  2024年05月22日09:42

茅盾文学奖(以下简称茅奖)设立于1981年,是中国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引领着中国当代优秀长篇小说创作的方向。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加深,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有助于俄罗斯民众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译介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对俄传播的重要途径,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在中俄两国的文化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提高文学作品的译介传播效果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于茅奖获奖作品在海外的译介研究目前仍以英译为主,多数学者或从其在英语区的传播与接受入手,或从其英译翻译本体入手进行研究,总体上呈现出整体作品研究少,单部作品研究多;俄译作品研究少,英译作品研究多的趋势。历届茅奖获奖作品作为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在被译入俄罗斯之后,是否被俄罗斯读者所接受?存在哪些审美差异性?能否从中找到更适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译介策略?

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对历届茅奖获奖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传播情况以及在海外的译介研究情况进行了详细梳理,同时立足于书评网站“生活图书馆”(Livelib),(1)以茅奖获奖作品俄译本的在线书评为语料,采用基于情感词典的情感分析方法,借助俄语情感词典RuSentiLex和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统计在线书评中积极情感词与消极情感词的占比,分析俄罗斯读者对茅奖获奖作品俄译本的接受程度,力求为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更好地“走出去”,更有效地“走进去”,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茅奖获奖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出版

纵观前10届茅奖获奖作品,包括荣誉奖在内,共有53部,由于篇幅较长、译介难度较大等原因,只有12部作品被译介至俄罗斯。由于译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等因素,以该12部中文作品为底本的俄译本共有26部。同时,在俄译介出版的茅奖获奖作品有四分之三再版,也就是说,在12部中文作品中,只有4部作品只出版了一次,另外8部作品在俄罗斯均一版再版。前10届茅奖获奖作品在俄译介出版情况详见表1。

表1:前10届茅奖获奖作品在俄译介出版情况汇总表

通过表1的数据不难发现,茅奖获奖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当时中苏关系正常化、两国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大背景下,《芙蓉镇》《沉重的翅膀》等讲述中国社会重大变革的文学作品开始受到苏联的关注。在苏联文学评论家、汉学家弗拉基米尔·谢马诺夫的译介下,揭露“左”倾思潮危害、歌颂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胜利的《芙蓉镇》,在1986年由虹出版社出版;《远东》杂志分别于1989年第5、6、7期连载弗拉基米尔·谢马诺夫翻译的反映中国“四化”建设和工业改革的《沉重的翅膀》(修订本),并由虹出版社于同年出版了该小说的俄译本。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严肃文学作品的出版在俄罗斯受到冲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市场需求更是断崖式下降”。(2)在此后的20余年时间里,茅奖获奖作品一直未在俄罗斯得到译介。受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以及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明确要求之后,中国的出版机构开始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展与俄罗斯出版社的合作,俄方对此也做出了积极回应。茅奖获奖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迎来了一个高潮。

这一时期,“一批中国文学翻译出版工程的实施,以及中国作家频频获得国际大奖带来的传播效应,使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俄译介工作开始升温。中国政府的资助与俄方的商业运作结合,双向发力促进了中国当代小说在俄罗斯的翻译和推广工作。长篇小说的出版数量跃升上新的台阶”。(3)在茅奖获奖作品中,《长恨歌》《暗算》《推拿》《一句顶一万句》通过中俄两国政府间的人文交流与合作项目“中俄经典与现当代文学互译出版项目”译介出版,《秦腔》《蛙》《这边风景》等也相继在俄出版,而《芙蓉镇》《沉重的翅膀》等曾经出版的作品也在这一时期再版。值得注意的是,第十一届茅奖获奖名单于2023年8月揭晓,获奖作品《回响》已于同年6月经由汉学家奥莉加·罗季奥诺娃翻译,通过海波龙出版社在俄出版,首发1000册。(4)这部小说在获得茅奖之前就先行在俄译介出版,不仅说明了俄罗斯出版社商业嗅觉之灵敏,更反映出其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关注度之高。

但我们也应看到,目前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茅奖获奖作品被译介到俄罗斯,且近10年的获奖作品除《回响》外,暂未有相关作品译介出版。仍有如《白鹿原》《额尔古纳河右岸》《尘埃落定》《人世间》等大量优秀获奖作品亟待走出国门与俄罗斯读者见面。探究俄罗斯读者对现有译介作品的情感倾向与接受程度,不仅可以为其他作品的译介提供思路,而且有助于中国当代文学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

二、基于情感词典的情感分析方法及语料库构建

对于文学作品外译接受程度的研究,学界较多采用情感分析的方法。目前文本情感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基于情感词典的方法、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等。基于情感词典的方法即“基于情感知识构建情感词典并将其作为工具是判断主观性文本情感极性的传统方法,基本原理是根据经验将广泛使用的情感词进行归纳整理,当文本输入后就与词典内容进行匹配,寻找文本中与情感词典中重合的情感词,从而判断文本的情感极性”。(5)虽然就情感分析而言,目前已经存在“通过构建网络模型模拟人脑神经系统对文本进行逐步分析、特征抽取且自动学习优化模型输出”(6)的弱监督的深度机器学习方法,但相较于英语区利用辅助软件TextBlob进行情感分析,如石春让、邓林分析西方读者对莫言小说的接受程度的相关研究而言,(7)俄语区在“俄语情感分析方面无论是模型构建还是数据储备都处在不断探索中”。(8)因此,虽然基于情感词典的情感分析方法较为传统,但“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俄语中情感词汇的表达方式”(9)仍是进行俄语情感分析的研究方法之一。

在情感词典的选择上,本研究选择规模较大、建设质量较高、引用频次较多的情感词典RuSentiLex。它采用半自动的方式生成,首先以35种负面模式和20种正面模式进行匹配,通过自动从大规模语料中提取候选词列表,再经过人工筛选来确定情感类别。RuSentiLex共收录16057个俄语情感词,其中正面词3785个,负面词10234个,中性词1747个,(10)包含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感叹词等多种词性,以及词和词组两种语法形式,是当前俄语情感词典中建设规模、建设质量和适用范围等各方面最为适用于本研究的情感词典。

从语言学角度出发使用语料库方法进行穷尽性研究可以体现趋势的变化,其主流方法是语料库。在语料库的构建上,本研究的语料主要来源于书评网站“生活图书馆”(Livelib)上对于茅奖获奖作品俄译本的评论,同时也兼顾了来自litres.ru、readly.ru、otzovik.ru、bookmix.ru、labirint.ru等网站的相关评论,以保证语料来源的多样性,提高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通过人工摘取上述来源中茅奖获奖作品的读者评论,共收集到10部(11)茅奖获奖作品俄译本评论词32911个,进行语料清洗、降噪等处理后,得到去除标点符号及其他特殊符号的纯净语料词32639个。接下来将语料以单部作品为单位分割为10个不同的语料库,逐一进行词形还原后,得到所有单词的原始形式,用于与情感词典进行比对。

三、情感词的分类及数据解析

俄语情感词典RuSentiLex收录的情感词可分为“评价”“感受”“事实”三大类。由于“事实”类情感词多形容客观事物的消极或积极意义,如аборт(堕胎)、льгота(优待、优惠)等,并不能明确表达人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倾向,因此本研究只选取“评价”和“感受”类情感词,如понравиться(喜欢,感受类)、интересный(有趣的,评价类)、скучный(枯燥无味的,评价类),作为研究对象,用于呈现俄罗斯读者对茅奖获奖作品俄译本的情感态度,进而探究其接受程度。

此外,就情感极性而言,RuSentiLex将所有情感词分为“积极”“消极”“中性”,以及暂未明确归类,需要人工标注的“积极/消极”这四类。RuSentiLex给每一条“积极/消极”类情感词都标注了判断依据。如在本研究中,出现次数较多的该类情感词有простой(质量不好的、简单的、淳朴的)、старый(老的、旧的、过时的)、острый(尖锐的、刻薄的、机智的)等。以单词простой(质量不好的、简单的、淳朴的)为例,在表示“质量不好的、粗糙的”等含义时判断其为消极词,而在表示“简单的、忠厚的、淳朴的”等含义时则判断其为积极词。(12)此外,本研究还兼顾到情感词的否定形式表达相反情感态度的情况对结果产生的影响。以не…(不…)加情感词为例,(13)这类情感词在RuSentiLex中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情感词加上否定前缀的形式,如неинтересный(不感兴趣的),这类词被RuSentiLex归为消极意义的情感词,所以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第二类是否定词以单词形式存在,与情感词构成词组,如понравиться не очень(不是很喜欢)等,它们同样被RuSentiLex收录为消极意义的情感词组,可以通过对情感词组进行单独检索来加以区分。此外,由于俄语的语言特点,改变单词的顺序并不会影响词组的基本含义,因此会存在词序不同但表达同一含义的词组。关于该类词组对检索产生的影响,研究者发现,RuSentiLex在建设时更多地考虑到了俄罗斯人的表达习惯。俄罗斯人通常更倾向于委婉而不是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消极观点。以“不喜欢”这一词组为例,RuSentiLex只收录了更符合大多数俄罗斯读者习惯的表达形式,而该词组调换词序的其他形式对于俄罗斯读者而言使用情况相对较少,在评论中出现的次数也较少,因此对结果造成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由于中性情感词(组)无法明确表达情感态度,在本研究中暂不考虑。首先,研究者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的检索功能分别在10个评论语料库中检索其中出现于RuSentiLex的所有“积极”和消极”类情感词(组),并统计其数量。其次,检索所有“积极/消极”类情感词(组),逐一分析其上下文语境,根据RuSentiLex给出的判断标准判断该词(组)的情感极性,并将其分类归入“积极”或“消极”类情感词(组)中。再次,计算出10个评论语料库中情感词(组)占比、积极情感词(组)占比、消极情感词(组)占比。此外,研究者还利用了Antconc中的词频功能,统计出了10个评论语料库中所有积极情感词(组)和消极情感词(组)出现的频率,并以出现20次及以上的高频情感词(组)作为检索条件,分析了俄罗斯读者对于茅奖获奖作品俄译本的评价,总结出了共性的积极和消极评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герой(英雄、主角)和героиня(女英雄、女主角)两词均有“英雄、榜样”的含义,因此RuSentiLex将其归入积极情感词一类。但在文学作品中,这两词更多译为“(女)主角、(女)主人公”,无法代表读者的情感倾向。研究者在逐一进行筛查之后发现该两词在语料中出现时均表达(女)主角、(女)主人公的含义,因此在上述统计中,并未将其作为积极情感词进行统计。

四、从情感词看俄罗斯读者的接受程度

经统计,10个语料库中的积极情感词(组)占比52.05%,消极情感词(组)占比40.89%。研究显示,10部作品的评论中积极情感词(组)占比均高于消极情感词(组),这说明目前超过半数俄罗斯读者对茅奖获奖作品的俄译本持积极态度,整体接受度较高。各作品的积极情感词(组)和消极情感词(组)占比详见表2。

表2:俄罗斯读者对历届茅奖获奖作品的评价统计表

从出现频率看,出现20次及以上高频积极情感词有интересный(有趣的,51次)、революция(改革,34次)、хороший(好的,30次)、понравиться(喜欢,23次)、любить(爱,22次)、человеческий(人道的,22次)、современный(现代的,20次);出现20次及以上的高频消极情感词只有сложный(混乱的、困难的,30次)和проблема(缺点、不足之处,22次)。通过高频积极情感词,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读者更多关注当代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等。此外,герой(主角)出现了99次,героиня(女主角)出现了28次。这两词虽然不能作为本研究的积极情感词,但它们的高频出现,也代表着俄罗斯读者对作品主人公的关注。以上述各词为检索条件,研究者在梳理俄罗斯读者的相关评价后,归纳出了较为突出的积极评价与消极评价。

在积极评价上,茅奖获奖作品中关于中国乡村的描写引起了俄罗斯读者的共鸣,许多读者表示他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同时对作品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给予了肯定。

首先,从《芙蓉镇》到《平凡的世界》,再到《蛙》和《这边风景》,茅奖获奖作品全面地展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现状。这些作品向俄罗斯读者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令其更好理解中国如何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位《这边风景》的读者表示:“总的来说,这部作品充分记录并展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农民在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生活。”(14)此外,这些作品展现的中国乡村美景、乡间生活习惯、农村人勤劳朴实的性格等也受到了俄罗斯读者的喜爱,引发了俄罗斯读者的极大共鸣。一位读者在《芙蓉镇》的评论中写道:“这(本书的情节)与俄罗斯的情况几乎没什么不同,如果把名字都换成俄语,我甚至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这表明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乡村元素更易引起俄罗斯读者的共鸣,该类作品在俄传播中需跨越的文化壁垒较低,更容易被俄罗斯读者接受。

其次,许多俄罗斯读者在评论中认为茅奖获奖作品文学性强,符合审美需求。具体而言,他们认为这些作品在体裁、叙述方式、作者文笔、构思布局,甚至是书名上都独具匠心。此外,也有很多俄罗斯读者对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给予充分肯定,《芙蓉镇》的一位读者说:“我非常喜欢‘王疯子’(王秋赦)和其他角色,他们每个人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丰富的人物形象让文学作品更具表现力和可读性。

在消极评价上,俄罗斯读者主要认为部分茅奖获奖作品主题“存在争议”,人物角色的俄译名难以区分,易造成混淆。

第一,由于中俄两国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俄罗斯读者对一些作品的主题无法完全理解和接受,例如《蛙》。《蛙》反映了中国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下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但有许多俄罗斯读者对《蛙》中关于堕胎情节的描写无法理解。很多俄罗斯读者之所以认为《蛙》的主题存在争议,是由于他们对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且在某些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这是中国文学作品在俄罗斯进行跨文化传播时遇到的棘手难题。要适当地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只有让俄罗斯民众更多地了解真实中国的发展历史,才会减少一些误读、误判。就目前而言,在译介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应对文化障碍的译介策略,尽量避免因读者的价值观差异而造成对作品主题的误读,优先选择俄罗斯读者接受程度较高的题材,而非在国内关注度更高的作品。

第二,与绝大部分中国人以姓加名的姓名构成方式不同,俄罗斯人的名字由名、父称及姓这三部分构成,全名较长,易辨识。中国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角色名多使用音译,这对于俄罗斯读者来说增加了阅读理解难度,经常有读者表示将作品中的人名弄混,降低了阅读体验,如“中国的名字可能会引起一些问题,到了小说的中间部分你需要记住所有的人名”,“很可能只有在西方读者中才会出现的唯一的小缺点就是当大量的中国名字在小说中出现的时候,你就会开始混淆”。也有读者认为这是由翻译造成的。

在翻译策略上,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直译还是意译,都不应该一成不变。我们应该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综合运用多种翻译方法,既要让俄罗斯读者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又要尽量减少阅读障碍,这样才能使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外译之路行稳致远。

结 语

通过基于情感词的分析方法研究俄罗斯读者对茅奖获奖作品俄译本的接受程度,是在俄语情感分析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俄译传播领域的一次新尝试。研究发现,当前茅奖获奖作品的俄译本接受程度较好,多数读者可以从这些作品的俄译传播中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更多地使用积极情感词进行评价,总体上对作品给予了肯定。虽然由于文化和价值观差异、翻译策略等原因,造成了一些误读与争议,但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些消极评价,并采取更为适宜的翻译策略和译介方式,优化译介过程,提高译介质量,促进作品传播。

在作品选择上,我们可选择更符合俄罗斯读者价值取向和审美特点的优秀作品作为“先行军”,优先译介更加贴合俄罗斯读者喜好、文化壁垒较少的题材,如反映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变革等题材的作品。既然价值观念的差异无法轻易消弭,那么对于一些易在俄罗斯读者阅读中引起争议的作品,我们应该采取更为谨慎的译介策略,如通过加强译介前期的文化宣传以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尽量避免误解,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树立中国的文化大国形象,才能在尊重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让“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15)的中华价值观为世界上更多人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