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秀竹伴书不凄清——纪念赵清阁
来源:文学报 | 张彦林  2024年05月07日17:42

赵清阁(1914年5月9日-1999年11月27日),河南信阳人,女作家、编辑、画家。她凭着一颗艺术家的良心进入文坛,能诗能文,善小说和戏剧,工水墨国画,她的一生与20世纪的风云变幻相随。

我是通过研究徐志摩才读到赵清阁的文章的。20世纪40年代,赵清阁从重庆返回上海时,经朋友介绍认识了陆小曼,并为她写过专访《失去徐志摩后的陆小曼》。后来,她们交往渐多,感情日深。是赵清阁的规劝,陆小曼才戒掉吸食鸦片的嗜好,而再度振作开始写作和绘画的,也是在赵清阁的陪伴下走完后半生的。

2001年11月,我到浙江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结识了上海社科院的潘颂德先生,交谈中,他了解到我是信阳人,就与我讲到他所里(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河南信阳籍赵清阁的往事,他很崇敬赵先生,赵清阁去世后,他为她作挽联曰:“七十年创作生涯,清流笛韵,遗爱长留人间;五十部文学作品,翠阁花香,文名永垂青史”,高度概括了赵清阁一生的历史。出于对现代文学的热爱和对家乡文人的特殊感情,我决心为她作传。在对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我了解到:赵清阁1914年出生于河南信阳,1929年至1933年学习生活在开封,193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1999年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柯灵先生把她与丁玲、石评梅、白薇、沉樱、谢冰莹、杨刚、萧红、罗淑、草明、罗洪等,同列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第二代女性作家中的代表。赵清阁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独特贡献,而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一株鲜艳的奇葩。2005年6月,我写的《锦心秀女赵清阁》出版。虽然该书再版过两次,但是,再版本只是文字上的修改,内容并没有改动。随着更多资料的搜集整理,我越来越觉得该书内容的单薄和缺憾。赵清阁辞世二十余年,写作此文表达我对赵清阁的缅怀之情,同时,也想弥补一点缺憾。

不久前,西安袁培力先生找到了赵清阁1931年6月19日发表在《河南民报》副刊上的一首新诗《宇宙的寂寞》,这首诗创作于开封艺术学校,这应该是目前发现的赵清阁最早的文学作品了。整首诗虽然显得很稚嫩,但是,表达了她当时寂寞的心境。“太阳何等的灿烂;/又何等的傲慢!/照着人,有多么的热烈;/对于我,独这样的冷淡。……噫!/宇宙的寂寞,无始无终。”

开封是赵清阁文学创作的起点。

1932年7月,赵清阁从开封艺术高中毕业后,在开封一所贫民小学里一边教书,一边在河南大学旁听借读,先后主编《河南民报》副刊《女子文艺双周刊》和《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刊》。《女子文艺双周刊》编辑发行了两期,刊头由叶鼎洛先生设计并绘画。在《女子文艺双周刊》上她发表了两篇文章:第一期是《随笔·零碎集之十二》,第二期是《介绍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创作》。第一期有她写的《写在卷头的几句话》,第二期有她写的《编后杂话》。值得关注的是在《随笔·零碎集之十二》中,一句句格言似的随笔灌注了她的一些见解,而在第二期发表的《介绍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创作》中,她介绍的女作家作品依次是:丁玲《在黑暗中》、冰心《春水》《超人》《寄小读者》、庐隐《海滨故人》《曼丽》、绿漪《绿天》《棘心》、沅君《卷葹》《春痕》、曙天《断片的回忆》、逸霄《绿笺》、林兰译安徒生《旅伴》。毫无疑问,这些作品是她读过了,才介绍给读者的。由此,也可以窥见,这些“五四”时期女作家的作品对赵清阁的影响。

在贫民小学里,她接触到的是苦难的下层群众和贫苦孤儿,更加憎恶贫富悬殊的社会。她用工资资助孤儿,并施舍街上的乞丐。她的正义行为,触怒了救济院里的一些人,她被视为危险分子而遭解雇。她在《妇女周刊》上发表署名文章,用笔做刀枪,勇敢地向黑暗社会开战,针对妇女解放、穷孩子受教育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文中号召妇女接受教育,从家庭里走出来,到社会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积极参加反抗侵略,抵制日货,要求当局给妇女应有的地位和权力。她这些文章的主张十分鲜明,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她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社会主义者。

这时的赵清阁不过十九岁,这是一位热血青年的呐喊和呼唤。

要说十七岁的赵清阁还在寂寞或者徘徊的话,那么,这时的赵清阁已经明确了人生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当局和报社向她提出了警告,不准她写暴露社会阴暗面和带有煽动性的文章。开封已经没有她正直个性生存、伸展的空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开封。而正在这个时候,姚名达和夫人黄心勉在上海创办的《女子月刊》成为赵清阁千里赴上海的一线良缘。

赵清阁在1933年5月8日《妇女周刊》第二卷第三期的《编后的零碎话》中写道:“上海黄心勉女士等主编了一个女子月刊,宗旨竭诚,内容实在,理论正确,足以供给我们女子丰富的知识!并且她们还有一种实际上的工作,便是以她们汗血换得来的金钱,为妇女作智识上的服务,办‘女子图书馆’,办‘女子奖学金’,办‘女子义务函授学校’等。这真是值得我们妇女界欣幸的!”赵清阁对上海的《女子月刊》也已经心向往之了。1933年6月15日出版的《女子月刊》第一卷第四期上就刊发了赵清阁的小说《k女士》和新诗《自杀》。1933年7月15日出版的《女子月刊》第一卷第五期上“读者通讯”栏刊发了赵清阁的《一定会受到鼓舞而振兴起来》,在该期后面刊发有“女子书店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姓名,里面有一栏,“赵清阁,河南省政府编译处编辑,民国日报记者,妇女周刊她双周刊总编辑。开封牲口市第二小学。”1933年9月15日出版的《女子月刊》第一卷第七期上刊登有社友赵清阁照片,并在“女子新闻·女作家近讯”里刊登了一则消息《赵清阁千里访友》,说她是“河南最努力的妇女运动家”“平日编辑《妇女周刊》《她》双周刊,成绩卓著。近因爱慕本社同人,特地来上海访晤。”又在《本社充实战斗力》一文中明确聘请赵清阁为“本社特约撰稿员”。至此,赵清阁完成了与《女子月刊》社的良缘对接。我目前见到的由赵清阁主编的《妇女周刊》最后一期是第二卷第四期,其出版日期是1933年5月15日。由此推知,赵清阁应当在1933年的6月至9月间第一次到达上海。1933年11月,赵清阁考入刘海粟举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系二年级插班就读。1935年7月,赵清阁毕业,回开封受聘于母校开封艺术高中。但是不久,她因“共党”嫌疑入狱达半年之久。后来,在亲戚的帮助下获释。获释后,赵清阁辗转到了上海入女子书店任总编辑,主编“女子文库”,兼任《女子月刊》编委。这是她第二次到上海。据统计,从1933年到1936年,赵清阁在《女子月刊》共发表诗文33篇(首)。不久,上海方面获悉赵清阁入狱的事情,她被迫辞职,去了南京。

在南京,通过努力,她创办了《妇女文化》月刊。此后,她到了武汉,并创办《弹花》抗战文艺月刊,1938年7月又离开武汉,8月到达重庆。在重庆,赵清阁创作并发表、出版了大量作品。以抗战为主题的剧本就有很多,诸如《把枪尖瞄准敌人》《一起上前线》《血债》《生死恋》《潇湘淑女》《此恨绵绵》《女杰》等;话剧剧本《红楼梦》也是这期间开始创作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赵清阁很想回上海,但是,此时的她因为没有经费而滞留在重庆,直到女诗人方令孺给她寄来路费,她才于1945年10月29日飞抵上海。从此,她便住在上海,生活、工作、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赵清阁第三次到了上海,她主编《神州日报》“原野”副刊、《北方文学》“九九文学周刊”,还担任《文朝月刊》编委。她的创作再次进入了丰收的季节,小说如《双宿双飞》《雾里梅花》《江上烟》《艺灵魂》《落叶无限愁》,剧本如《雨过天青》和《离婚》(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等。她在《申报》《立报》《侨声报》《武汉日报》《宇宙》《青年界》等各类报刊发表散文、小说、时论更是不计其数。据统计,1949年以前,赵清阁出版作品或作品集单行本种类达30多种,有些作品一版再版,成为那个时代的畅销书。她的电影文学剧本,拍成影片的有六个,前三部为《几番风雨》(与洪深合作,1948年,大同电影公司拍摄)《蝶恋花》(1949年,大同电影公司拍摄)《自由天地》(1950年,大同电影公司拍摄)。20世纪50年代初,她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上海戏剧家协会和上海电影工作者协会,创作了反映新社会道德风尚的电影文学剧本《女儿春》(1951年,大同电影公司拍摄)。自1952年起到1966年,她先后在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公司、江南电影制片厂、天马电影制片厂等单位从事电影资料的编辑整理与编剧工作,创作出反映工业题材的电影剧本《向阳花开》(1961年初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表现京剧老艺人新旧社会不同遭遇的电影剧本《凤还巢》(1963年,香港电影公司摄制)。1979年,她在《西湖》1、2月号合刊上发表电影文学剧本《粉墨青青》,还创作了《林巧稚》。

赵清阁改编的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杜丽娘》十分畅销。她还出版了根据古典戏曲《桃花扇》改编的戏曲剧本《桃花扇》。她的五部散文集《沧海泛忆》《行云散记》《浮生若梦》《不堪回首》《长相忆》,已经成为研究她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要文献。

在上海,赵清阁不仅由旧社会走向了光明灿烂的新生活,1984年12月,她在邓颖超等老一辈革命家关怀下,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终于实现了她一生为之奋斗的梦想。赵清阁生前多次捐献了珍藏数十年的名人书画给博物馆、纪念馆。单单1991年12月30日这一次,她就捐献了24件名贵字画给上海博物馆,其中有齐白石的书法、花卉;傅抱石的山水、仕女图(上有长跋及赵清阁的词作“眼儿媚”一首:“碧纱天净月如钩,只影傍红廔(楼)。山河春色,鸟语花香,烂漫枝头。人间烟火突阑珊,且寄一时愁,休待明朝,醉浮大白,风雨归舟。”);以及徐悲鸿的马,陆小曼的山水扇面,汪亚尘的鱼,郑午昌的柳,赵望云的人物,沈尹默、潘伯鹰、刘海粟、赵景深、郭沫若、田汉、老舍等的书法。这天捐画仪式相当隆重,与会者有专家、学者、记者,会上她受到上海市委和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上海博物馆领导的赞誉,并授予奖状及奖金。她别无要求,只要求博物馆珍视这些国宝,保证不得出售,尤其不能卖到国外。

1999年11月27日,赵清阁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

这位“带有北方的豪爽,但不显露,兼又糅和了南方的温馨”的女作家,读书写书,与书为伴不寂寞,她以自己独特的奋斗方式走完了丰富多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