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布克文学奖也有“速成班”? ——谈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和东英吉利大学创意写作项目
来源:文艺报 | 岳剑锋  2024年04月22日09:28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

2024年初,布克文学奖公布了2024年的评委阵容,分别是小说家萨拉·柯林斯,《卫报》小说编辑贾斯汀·乔丹,华裔作家兼文学教授李翊云以及电子音乐制作人尼丁·肖内,引发文学界和图书界广泛关注。布克奖的一大传统与特色就是其“流水席”式的评委构成——一位评委通常一生仅能担任一次该奖评委,而且每一位评委都要经历马拉松式的阅读,读完当年度所有通过初选的书目。通过多次投票与讨论决定奖项的长名单、短名单和最终获奖小说,评委对于作品的去留有绝对的发言权,不论是奖项运营方抑或是赞助方均无权干涉。根据布克奖官网的评奖制度,获奖小说就是“在当年度的评委看来最好的英语小说”。这样独特的制度设计似乎充分保障了奖项评选的程序公正,然而,布克奖看似滴水不漏的评审流程中还的确有位“官方认可”的“关系户”,也就是东英吉利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项目。追踪布克奖动态20多年的学者莫瑞特·莫斯利指出:“在批评者看来,项目创始人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和由项目雇员以及毕业生等组成的年轻小说家一道,对布克奖的程序产生了不合适和有害的影响。”这样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和该项目相关的小说家不仅累计获得多达15次的布克奖短名单提名次数,并且还有多次担任布克奖评委乃至评委会主席的经历。布克奖方面对二者的亲密关系也毫不避讳,我们在官网上就可以看到这样的介绍:“东英吉利大学的创意写作课程与布克奖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该校的许多校友都获得了布克奖,包括安妮·恩赖特、石黑一雄和伊恩·麦克尤恩。先前的学者横跨英国和英联邦,继续发展辉煌的文学事业。”那么,这位“明目张胆”的官方认证“关系户”到底是什么来头呢?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英国创意写作之父

这一切要从项目的创始人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说起。布雷德伯里1932年出生在英格兰谢菲尔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分别在莱斯特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攻读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布雷德伯里的求学期间,他多次往返于大西洋两岸。1953年到1955年,年轻的布雷德伯里在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从事“小杂志”(Little Magazine)的研究,毕业后,为了进一步研究美国的“小杂志”,布雷德伯里申请到了一笔资助来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担任为期一年的助教。在美国,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和英国的“独行侠”小说家不同,美国作家的创作和大学校园是深度融合的,比如美国的“新批评”派作家都是一边写作,一边教书。布雷德伯里非常向往美国大学的“波西米亚式”氛围,在大学教职的经济支持下,学者型作家既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又可以进行文艺创作。美国大学的创意写作项目还能得到各类企业和组织的资金支持,其中不乏天然气、钢铁等行业的实业大亨。

随着《罗宾斯报告》的发表,英国的高等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作为20所平板玻璃大学(plate glass university)之一的东英吉利大学应运而生。所谓平板玻璃,就是指大学外观的现代感建筑设计,和布雷德伯里当时任教的伯明翰大学的维多利亚式的红砖大学以及牛剑等古典大学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65年,时任东英吉利大学英文系负责人尼古拉斯·布鲁克想把布雷德伯里从伯明翰“挖”过来,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布雷德伯里来到了东英吉利大学,原计划仅待两三年的布雷德伯里被这里自由、灵活以及跨学科的学术氛围打动,一直任教到1995年退休。布雷德伯里在东英吉利大学最著名的成就莫过于开启了创意写作项目。1970年,布雷德伯里和安格斯·威尔逊(Angus Wilson)一道,开始为项目招生,这个项目一开始非常坎坷,第一年仅招到了一名学生,而这位全英第一位创意写作研究生——就是当代英语文坛大名鼎鼎的伊恩·麦克尤恩。出于经费不足以及人手有限等资源限制,项目的后续运行也不顺利,由于缺少申请人,项目在不少年度出现了无人报名的断档情况。然而,和项目的不景气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该项目毕业生的履历都非常亮眼。在项目开始后十余年,1983年,《格兰塔》(Granta)杂志选出了20名时年40岁以下的“英国最佳年轻小说家”,其中6位都和东英吉利大学的创意写作项目有直接关系,包括麦琪·姬(Magee Gee)、罗丝·特里梅因(Rose Tremain)、安格斯·威尔逊(Angus Wilson)、克莱夫·辛克莱尔(Clive Sinclair)、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和石黑一雄(Kazuo Ishigaru)。那么,被誉为“英国创意写作第一人”的布雷德伯里是怎么做到如此成功地提携后辈的?换言之,他是如何将自己在文学界的声望转移并投射到整个创意写作上的?其中关键一环就是布克文学奖。

布克奖与“东英吉利大学黑手党”

1969年,在法国龚古尔奖的媒体热度和诺贝尔文学奖的高额奖金的启发下,出版商人汤姆·马斯勒游说了赞助商食品供应公司布克(Booker McConnell)设立了布克文学奖。奖项成立之初,即便有5000英镑的高额奖金,也没有引起文学界和公众多大关注,首位获奖者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小说家P.H.纽比(P.H.Newby)的《需要负责之事》(Something to Answer For)。这样的探索阶段持续了约十年,奖项主办方对评奖规则和细节不断进行修订,并开始将目光投向英国本土成名作家之外的范畴。

1981年见证了布克奖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印度裔作家萨尔曼·拉什迪以《午夜之子》获奖,成为布克奖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午夜之子》标志着布克奖将视野从“小英格兰”的怀旧本土作品转向前殖民地的“逆写帝国”小说,《午夜之子》也成了布克奖的宠儿,后续还获得了“布克奖中的布克奖”以及“布克奖史上最佳”等一系列衍生奖项。而1981年的评委会主席正是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这一年,33岁的麦克尤恩以《陌生人的慰藉》(The Comfort of Strangers,1981)首次获得布克奖短名单提名,在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颁奖典礼上,布雷德伯里对麦克尤恩也不吝赞誉之词,“(麦克尤恩的小说)背离了五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和小家子气,走向了宏大、道德上的疏离以及怪异的风格”。布雷德伯里的提携后辈让热衷讽刺揭发各种丑闻的《私眼》杂志看不下去,直言麦克尤恩之所以能入选短名单,完全靠的是他和评委会主席布雷德伯里的师徒关系。麦克尤恩并非个例,布雷德伯里创意写作项目的不少弟子都在布克奖收获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桶金”,石黑一雄1986年以《浮世画家》获布克奖短名单提名,三年后以《长日留痕》问鼎布克奖。1992年,麦克尤恩以《黑狗》(Black Dogs)第二次入选布克奖短名单,舆论又一次将矛头指向麦克尤恩曾经就读的东英吉利大学的创意写作项目。《星期日泰晤士报》甚至刊载了一幅题为《东英吉利大学黑手党》(“The UEA mafia”)的漫画来讽刺布雷德伯里的“近亲繁殖”,画中布雷德伯里处在“黑手党教父”的中心位置,其余成员环绕四周,人物之间还用复杂的箭头标出“黑手党”内部盘根错节的内部关系。

与其说布雷德伯里选择了布克奖,不如说是二者相互成就。东英吉利大学的创意写作项目和布克奖有不少共通之处。二者均萌芽于上世纪70年代,都旨在为战后英国陷入僵化的小说创作注入新鲜血液,正如马斯勒给赞助商的信中写道:“我要设立什么类型的奖项?文学的疆域非常宏大,但是我们认为,毋庸争议的是,新奖项应该颁发给小说,因为小说不仅比其他文学体裁读者更多,因而可以保证所有层面的利益,而且,作为创意写作的成果,小说和诗歌一道,为文学做出最为卓越的贡献。”

此外,二者的发展历程也惊人的相似,开始起初都起步缓慢且不被看好,但是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后不仅步入了正轨,更是推动了一代新生作家和一批标志性的“布克奖审美”小说走进主流视野。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文化生产场域》(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1993)中将文化评奖称为“祝圣”(consecration), 即一种“象征资本”,通过预设的肯定的价值判断实现名誉、声誉、在某一场域的社会地位等社会资本的赋予。究其本质而言,早期布雷德伯里通过挖掘文学新星、并用自身的“文学”声誉为新人“祝圣”,而今天,东英吉利大学的创意写作项目继承了布雷德伯里的衣钵,通过“布克奖学金”等项目与布克奖形成长期的机构层面合作关系等,一步步融入到布克奖的文学事业之中,成为当今英国文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岳剑锋系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